康复治疗对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0-10-23 04:43唐其志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步长

唐其志

(高唐县中医院,山东聊城 252800)

膝关节是人体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承重大、结构复杂,若出现膝关节损伤,会影响患者运动方式及生活质量。近年来,社会老龄化问题加剧,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发病率有所上升,需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促进关节活动度恢复,但仍存在恢复时间长、恢复效果差等不足之处,需辅以相应的术后康复治疗。相关研究发现,对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行单纯的康复训练,下肢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改善幅度较轻微,而以此为基础,增加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可提高患者关节负重量及旋转稳定性,还能避免组织粘连及关节畸形等并发症的出现,利于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改善预后效果[2]。故该研究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该院行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6例患者,旨在分析康复治疗对其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行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6例患者,将掷硬币结果作为依据分组,传统组:共43例患者,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其中有24例女性患者,19例男性患者,年龄最大为83岁,最小为62岁,平均年龄为(74.15±3.87)岁;其中1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5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强直性脊柱炎。康复组:共43例患者,在传统组基础上增加肌电反馈生物仪治疗,其中有23例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年龄最大为85岁,最小为 61岁,平均年龄为(75.62±4.93)岁;其中19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4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强直性脊柱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在该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年龄不低于60岁的患者;无手术禁忌症的患者;研究各项资料及开展获得患者及伦理委员会的认可及准许。

排除标准:意识障碍或沟通障碍者;依从性较差者;严重感染类疾病者;血压、血糖控制不稳定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精神障碍、痴呆等精神类疾病者。

1.2 方法

传统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关节功能锻炼:术后1~3 d让患者进行膝关节被动训练,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按压患者膝关节至伸直,此过程避免触及到手术切口,留置管拔出后,可适当进行轻柔、小规模的关节活动。(2)关节灵活度锻炼:术后3~7 d,让患者练习抬腿动作,让膝关节处于伸直状态,抬起至距离床面20 cm处,坚持5s后放下,重复5次为1组,每天锻炼3次。(3)减重平板锻炼:术后让患者在活动平板上站立,将平板初始速度调整至0.3~0.7 km/h,后逐渐增加速度,让患者进行节奏明确的行走锻炼。

康复组:在传统组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仪(XY-K-SWFK-型,豫械注准 20162260793)治疗,将肌电生物反馈仪频率设置为10~50 Hz,刺激方式设置为自动触发,逐渐调节强度直至患者适应,后指导患者绷直双腿抬高10次,以最高的3次肌电值作为基线,让患者重复抬腿动作,力求超过基线水平。此过程中肌电反馈系统会适当给予电刺激辅助患者抬高腿部,而肌电反馈仪器会记录直腿抬高的最高波幅,以此为下次触发电刺激的基线,让患者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每次锻炼时间保持在20 min左右,每天治疗1次即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及步行能力。下肢功能恢复情况从患者下肢功能、膝关节功能、平衡能力及膝关节活动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其中下肢功能评价依据为下肢功能评价量表 (LEFS量表),膝关节功能评价依据为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平衡能力评价依据为平衡量表(BBS量表)。步行能力则从步长、平衡功能、最大步速等两个方面进行观察。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百分率(%)表示的是计数资料,而(±s)表示的则是计量资料,分别为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

相比于传统组,康复组患者的LEFS评分、HSS评分、BSS评分更高,膝关节活动度更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观察两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s)

表1 观察两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s)

组别LEFS(分)HSS(分)BBS(分) 膝关节活动度(°)康复组(n=43)传统组(n=43)t值P值35.71±3.46 23.49±3.85 15.480 5 0.000 0 79.83±5.22 68.14±5.03 10.574 6 0.000 0 54.39±3.62 46.73±3.17 10.438 9 0.000 0 105.43±4.22 97.56±4.83 8.046 2 0.000 0

2.2 观察两组步行能力

治疗前,康复组患者步长为(33.72±4.06)cm,平衡功能为(48.19±3.53)分,最大步速为(28.75±3.69)m/min;传统组患者步长为(33.48±4.52)cm,平衡功能为(48.62±3.70)分,最大步速为(28.09±3.77)m/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9 0,0.551 4,0.820 4,P=0.796 2,0.582 8,0.414 3)。 治疗后,康复组患者步长为(59.46±4.17)cm,平衡功能为(103.05±6.23)分,最大步速为(63.22±4.81)m/min;传统组患者步长为(49.95±4.38)cm,平衡功能为(87.93±5.06)分,最大步速为(42.29±4.11)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11 8,12.353 4,21.693 0,P=0.000 0,0.000 0,0.000 0)。

3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老年性骨关节病发病率有所上升,若治疗不及时,会影响老年患者正常行走,更甚者会诱发瘫痪,加之老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无形中引起患者负性情绪的出现。相关研究发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膝关节疾病治疗中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术后恢复差等不足之处,需辅以术后康复治疗[3]。在术后康复治疗中,重建下肢运动功能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还能提高其治疗积极性及信心。在传统康复训练中,有内在性及适应性恢复,前者是恢复双侧或单侧的运动轴、肌肉及神经组织,后者则是基于运动感觉、肌力不同的情况下,行双侧平衡训练,两种方式均以锻炼患者患肢功能为主,旨在提高患者对人工膝关节的匹配度,而减重平板训练能依据参数设置减轻下肢负荷,还能让患者进行节律性较强的步行锻炼,从而促进患者行走能力的恢复。

于老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中,通过电信号传输对患者大脑中枢性突触进行刺激,可让患者的运动形成自然输出模式,加之肌电调节较强的灵活性,易于为患者接受。在肌电生物反馈仪康复治疗中,肌电生物反馈能紧密连接传出性冲动刺激和传入性冲动刺激,脑皮质在双重刺激下可重建运动功能,利于缩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时间[4]。此外,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轴突侧支芽生作用下能让神经细胞发挥代偿作用,达到重建神经反馈回路的效果,加之长期减重平板锻炼能让患肢保持较高的协同收缩能力,还能对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进行改善,避免局部组织粘连及痉挛情况的发生。规范化的肌电生物反馈仪刺激可强化患肢运动功能,促进反射性锻炼的形成,且此过程有效结合了减重支持、神经刺激、图像刺激等方法,可加速形成正向反馈机制,使患者可高度配合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患者术后主动运动与肌电反馈产生的被动运动可增强骨骼肌的自主神经信号,达到强化骨骼肌自主收缩的效果,在长期训练过程中,能促进反射性锻炼步骤的形成,达到优异的康复治疗效果[5]。

该研究结果显示,康复组恢复更好,步行能力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陈慧等[6]学者在其研究中将153例患者分为三组,其中联合康复组LEFS 评分为(33.0±3.5)分、HHS 评分为(79.3±9.0)分、BBS 评分为(50.2±3.5)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08.0±5.0)°,联合康复组步长为(60.8±5.0)cm,最大步速为(62.5±5.0)m/min,均优于常规基础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该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相比于单纯的康复训练,增加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可让患者恢复到正常行走水平,加速下肢功能恢复,营造更高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可改善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预后恢复效果较高,建议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肌电生物反馈步长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基于Armijo搜索步长的BFGS与DFP拟牛顿法的比较研究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智能手机用步长估计模型
基于Armijo搜索步长的几种共轭梯度法的分析对比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
基于动态步长的无人机三维实时航迹规划
女生穿运动鞋与高跟鞋步行腰背肌电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