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凯云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广东佛山 528100)
据统计,锁骨骨折在所有骨科患者中占比6%左右,属于常见骨折类型之一,这是因为锁骨是人体躯干与上肢的连接处,在外力重创下易发生骨折,一般需要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1]。但是人们往往更重视手术治疗,而忽视康复治疗,也就影响了术后的骨折愈合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由于大部分患者手术后长时间固定,会减少主动活动时间,降低患侧肩关节肌群肌力,所以会出现活动受限等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如果术后积极展开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预防粘连、缓解疼痛、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让患者更快恢复患侧肩关节功能。因此,该研究收集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诊治的5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入该次研究的50例患者为在该院进行内固定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以系统抽样法为标准分组,两组各25例。研究组中女患11例、男患14例,年龄区间 23~65 岁,年龄均值(46.25±2.47)岁;对照组中女患12例、男患 13例,年龄区间 22~67岁,年龄均值(46.48±2.31)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压砸伤、交通事故伤。内固定术类型:张力带、克氏针、锁定钢板、解剖钢板。两组研究对象以上的基线资料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 纳入标准 经X线检查确诊为锁骨骨折;符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指征;术后经X线检查,显示骨折复位理想、内固定稳定;治疗患者均签署康复治疗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先天性肩部畸形者;合并上肢其它部位骨折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心肺肝肾功能存在功能障碍者;精神异常无法配合研究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具体包含了抗感染、止痛、改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对照组患者内固定术后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包括给予患者常规的康复指导,让其自行展开康复锻炼。
研究组患者与此同时展开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为了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手术期间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安抚其不安的情绪,并为患者讲解术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帮助其建立康复信心。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具体如下。
(1)肌力训练:尽早展开肩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待病情有所恢复后,利用器械或徒手展开抗阻力、耐力训练,每次训练30 min,1次/d。
(2)关节活动度训练:①被动与主动运动:术后1~3 d患侧前肢使用吊带保护,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协助下,持续性进行患侧肩关节及附近关节的被动运动;同时,鼓励患者进行患肢划圈钟摆运动、仰卧位肩关节旋转运动,以及握拳、触耳、上举、肩内收、外展、后伸等运动,30 min/次,1 次/d[2]。 术后 4~6 d,指导患者下床活动,站在墙壁前,缓慢的外伸、前伸患肢,做爬墙动作,10 min/次,4次/d。②关节松动训练:根据患者肩关节粘连程度和疼痛程度,合理选择关节松动手法及强度,采用分离牵引、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外展位头向足侧滑动等关节松动手法,强度为Ⅰ~Ⅳ级,根据患侧肩关节的疼痛和粘连程度选择相应手法强度,30 min/次,1次/d。③软组织牵伸:在保证内固定不松动的情况下,主动和被动牵伸患侧肩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等软组织,提高软组织的延展性、弹性,注意强度以患者的耐受度为准,2~4 组/次,1 次/d。
(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穿衣、刷牙、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30 min/次,1次/d。
(4)作业疗法:对患者进行磨砂板、肩梯、手工艺等作业性训练,每日1次,30 min/次。
(5)物理因子治疗:如低、中频电刺激,气压治疗,超激光等治疗,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粘连和疼痛。
(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并进行骨折愈合效果评估。优:术后满3个月骨折良好愈合,解剖复位理想,肩部活动自如;良:术后满3个月骨折复位>80%,解剖复位较理想,肩部活动时有轻度疼痛;可:术后满6个月骨折良好愈合,复位>50%,肩部活动时酸痛,无法提重物;差:骨折复位不理想,需二次手术。优良率=(优+良)/总数×100%。
(2)评估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以肩关节评分系统(Constant)为标准,包括疼痛、肌力、功能活动、肩关节活动度等方面的量表项目,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肩关节功能越好。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χ2检验计数资料,用[n(%)]描述;t检验计量资料,用(±s)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n(%)]
研究组Constan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s),分]
表2 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s),分]
组别Constant评分研究组(n=25)对照组(n=25)t值P值89.62±3.04 77.14±2.85 14.975 0.000
在临床中锁骨骨折属于常见的骨折类型,以髓腔峡部短螺旋形、短斜形、横行骨折为主。骨折后患者会有锁骨畸形、压痛、瘀血、肿胀等表现,针对血管、神经、韧带损伤及骨折移位患者,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常规手术方式是将病理性组织修复后内固定,术后减少活动,直到组织愈合后再展开功能训练,但是这个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关节囊挛缩、粘连,让患者出现关节强直、僵硬等情况,造成肩关节功能障碍[3]。有研究表明,术后积极展开早期综合康复治疗,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及治疗措施,能消除炎症、预防粘连,降低肌肉萎缩发生率,提高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及灵活性。因为很多患者术后肩关节长时间废用,会诱发挛缩,出现不同程度生物力学、形态学以及周围软组织结构的改变,通过早期肌肉收缩训练,能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另外,通过牵伸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能预防软组织粘连、挛缩,对肩关节正常功能恢复有着积极作用。换言之,锁骨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骨折,由于术后长期固定及主动运动明显减少,可导致患侧肩关节活动受限及周围肌群肌力下降,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早期介入综合康复治疗可预防关节粘连、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等,进而可明显改善患侧肩关节及上肢功能,最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骨关节损伤的传统治疗原则是修复病理性组织后再行固定,待组织愈合后才进行关节功能训练,但此时往往已经发生了关节囊的粘连、挛缩,甚至出现关节僵硬或强直。所以在恢复肩关节功能性稳定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本体感觉功能锻炼,即在术后应适时妥当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治疗,否则将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性预后。在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经过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以及物理疗法、中医疗法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比进行常规临床治疗的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效果更好,其中研究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2.00%、对照组仅为6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金伟等[4]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在其研究中展开康复治疗的患者优良率为90%、常规治疗的仅为65%,由此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有着积极作用。另外,在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Constant肩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石爱军[5]的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在其研究中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Constant评估超过90分,说明通过康复治疗能让患者更快恢复肩关节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锁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肩关节功能有着积极作用,同时还能优化骨折愈合效果,让患者更快康复,应在临床术后早期开始介入,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