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元春,李清
(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盆底结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机体盆腔器官始终保持正常位置,一旦盆腔脏器出现移位,会造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作为妇科常见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以往临床多采用妇科相关检查等为患者进行诊断,由于缺乏特异性检测方法,所以准确率较低。盆底超声可较好地显示出盆底疾病发生位置、严重程度、解剖结构,并可将阴道、尿道以及膀胱、直肠、盆底肌肉的实际收缩情况显示出来,对患者盆腔情况进行准确把握,对肛提肌裂孔和耻肠肌进行充分显示,使盆腔结构清晰度增加,对膀胱相关参数进行更准确的测量,从而显著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和有效改善预后。妊娠与分娩给女性盆底功能所带来的损伤毋庸置疑,在我国分娩后罹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情况颇为普遍,已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1]。经会阴超声为当前临床最常用的盆底功能诊查手段,生物反馈-电刺激在PFD治疗中有良好效果,同时可起监测作用。故该文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1月于该院分娩并经产后复检确诊为PFD的62例患者,以经会阴超声联合生物反馈对其康复情况予以评估,以期更为有效地对产后盆底肌训练进行指导。报道如下。
收集于该院分娩并经产后复检确诊为PFD的62例患者,年龄 22~42 岁,均(28.5±2.7)岁;体质量 指数(22.1±2.3)kg/m2。所有纳入者均为初产妇,并于产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症,且知情同意,排除重要器官病变及盆底结构器质性病变者。
(1)经会阴超声:选用该院购进的飞利浦锐影超声诊断仪(HDIIXE型,国械注进20192062077)进行检测,患者膀胱保持适当充盈 (150~200 mL),取截石位,髋部轻度外展,探头于耻骨联合下缘轻置,保持其中轴线与后下缘参考线呈45°夹角,观察静息、Valsalva状态下影像,并测量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面积、肛提肌厚度以及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所有数据均取3次测量平均值。(2)生物反馈-电刺激:以该院购入的法国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 USB 4型,鄂械注准20142261557)对Ⅰ类和Ⅱ类肌纤维予以电刺激,电流强度以有强烈电刺激感但不疼痛为宜,治疗时间30 min/次,2次/周,共8周,并记录对盆底肌电压、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功能测评结果。
统计经会阴超声检测治疗前后的盆膈裂孔面积、肛提肌厚度以及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角的变化情况,并以电刺激生物反馈进行阴道肌电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和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测定。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患者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面积明显降低、肛提肌厚度增加,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盆腔形态结构变化情况(±s)
表1 盆腔形态结构变化情况(±s)
时间 盆膈裂孔面积(mm2)肛提肌厚度(mm)膀胱尿道后角(°)治疗前(n=62)治疗后(n=62)t值P值196.52±1.73 188.25±1.31 19.314<0.001 6.22±0.14 6.65±0.15 15.723<0.001 163.68±12.95 146.29±9.32 8.560<0.032
研究组静息状态下、最大 Valsalva动作后膀胱、膀胱颈、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静息状态下、最大Valmlva动作后超声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静息状态下、最大Valmlva动作后超声结果比较(±s)
时间 阴道肌电压(μV)I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cmHg)II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cmHg)治疗前(n=62)治疗后(n=62)t值P值13.05±0.69 21.23±0.86 18.416<0.021 16.12±0.39 22.51±0.56 11.729<0.031 24.32±0.015 38.49±0.27 19.573<0.011
在临床中,妊娠以及分娩是导致女性出现盆底肌肉损伤以及松弛的主要原因,若患者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则可能导致其出现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不良后果,不仅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在产妇分娩过后,对于存在盆底肌肉受损的患者,必须要对其采用有效的盆底肌肉康复锻炼,以帮助患者恢复盆底功能,减少盆底功能障碍的存在,改善患者在分娩后的生活情况。合适的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改善盆底肌肉情况,使患者的盆底功能可以在锻炼之后得到较好的改善[1]。产妇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已经成为了如今产妇在分娩后最常见的一种反应。在产妇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如何帮助患者恢复盆底肌肉肌力成为了康复治疗的关键[2]。
临床采取手术方法可有效治疗子宫脱垂以及压力性尿失禁,但并不能有效改善盆底肌肉以及神经损伤,且术后可能出现复发或引发其他并发症。经临床研究发现妊娠以及分娩所造成的盆底肌肉损伤是可逆的,在产后42 d为产妇进行盆底肌力检测,并对肌力不合格的患者进行积极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或治疗盆底障碍性疾病[3]。在常规的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中,阴道哑铃训练的临床疗效并不十分突出,在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并不能非常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肌力水平,并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情况。而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在患者产后康复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帮助患者改善盆底功能情况,有效恢复患者的盆底功能。同时,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相比常规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使患者的盆底肌肉得到更加全面的恢复,改善盆底肌肉肌力情况,提高盆底肌肉肌力级别[4]。
有研究指出,给予产后6周女性正确的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可使PFD临床发病率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5]。目前临床针对盆底康复情况的评估主要借助问卷调查、会阴超声以及电生理肌力检测等,其中问卷调查主要依据患者主诉,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会阴超声在临床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不仅可将盆底各脏器运动变化与损伤情况予以直观、形象显示,且检查便捷、可重复性强、费用低廉[6]。相关研究亦证实此检测方式在评估盆腔康复治疗近期疗效方面确具可行性。该文结果示,治疗后患者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面积明显降低、肛提肌厚度增加,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康复治疗确有效果,患者盆底支持结构的松弛状况获得了良好改善。但因会阴超声不能直接检测盆底肌力,故生物反馈电生理肌力检测为有效补充[7-8]。该文以生物反馈-电刺激方式对已出现损伤的盆底肌肉进行唤醒,促进盆底肌群收缩力量的强化,使患者有意识地对盆底肌收缩与舒张进行控制,有助于盆底功能恢复。与此同时还可进行不同阶段肌电值的测量与盆底肌力评估,为康复效果评价提供可靠证据。文中经康复治疗后,患者阴道肌电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以及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明显增强,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生物反馈在PFD治疗中近期疗效明显。但其远期效果则需增加样本量及随访时间以提供确凿证据[9]。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首选疗法。电刺激可促使患者被动性收缩盆底肌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控尿能力,预防肌肉萎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生物反馈则是通过掌握患者肌力情况指导其进行主动盆底肌锻炼,有助于让患者掌握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在临床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效果进行评估时采用经会阴超声与生物反馈联合的方式,可更为详尽地获得盆腔形态结构变化及盆底肌力变化情况,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康复治疗在分娩后患者的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中拥有较好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盆底肌肉肌力,在临床中拥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并发症反应的发生几率也明显较小,有利于患者更好的接受康复治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