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环境下小学体育教学“e”课型研究

2020-10-23 14:04施利娟
武术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型基础知识体育课

施利娟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 201404

1 背景意义

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室内体育课型主要有三种:以基础知识为主、以身体活动或游戏活动为主、先基础知识再身体活动。小学室内体育课“e”课型是指在同一“内容主题”下把相应的基础知识和身体活动进行有机的整合,并按照一定的教与学的顺序和结构来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包含不同的组合方式。

图1 “e”课型(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基础知识与身体活动多元整合)

移动学习环境一般包含:移动终端、网络环境、数字资源。“e”是英文electronic(电子)的缩写, 人们约定俗成看到“e”就会联想到电子、网络以及移动环境等,本研究主要是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新课型的研究,我们把这种新课型称之为“e”课型。

1.2 研究价值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网络与移动学习逐渐走入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基本配置”,各学科都在用“移动学习环境”来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体育教学还只是在一些展示课中出现“碎片化”的信息技术运用,还停留在“简易多媒体技术”或简单的“资源搜索下载”阶段,无论在理念、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与其他学科“遥不可及”,小学体育教学徘徊在“时代边缘”,面临“脱离时代”的困境。本研究致力于发挥信息技术在体育学科里应有的作用,让小学体育紧跟时代步伐,建设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从体育课角度来看,我们都比较重视室外或体育馆的实践课,而对室内课或基础理论知识都比较忽视。因此,室内课目前还处于比较原始传统的阶段,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缺少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小学体育教学维度比较丰富,“知识维度”需要移动学习环境来调度资源,“技能维度”需要媒体来提供资源,“探究合作学习”是需要网络提供机缘,“成果展示、评价反馈”也是需要网络来提供环境,小学体育学科急需移动学习环境提供助力,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体育学科的教与学中,帮助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诸如获取信息、分析归纳、研究探索、情境创设、内容呈现、互动交流、成果展示、评价反馈等,以促进学生对体育学科某一知识范围结合身体活动进行多领域内容的学习。新课改的理念越来越注重人的思维意识和精神品格的形成,而不是把学生视为知识技能的接受器。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体育课不仅仅是要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更应当注重建设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能力。

1.3 重点研究内容

(1)小学室内体育课“e”课型重构的研究;(2)移动学习环境对“e”课型重构的支持和优化的研究;(3)移动学习环境下小学体育“e”课型教与学策略的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收集、整理和查阅大量的有关“移动学习环境”“体育课课型”“室内体育课”等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并梳理与小学体育教学有关的情报资料。

2.2 调查研究法

发放调查问卷以及通过对上海市体育学科专家、体育教研员、一线教师进行走访座谈,期望听到相关的移动学习环境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意见和建议,为如何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出谋划策。

3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借力“沙龙”,形成情意“共振”。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座谈发现,目前区域内很多体育老师都觉得这个信息技术能助力于体育课堂教学,能用网络来优化教学,小学体育教学移动学习环境的建设很重要,但都是一些零星的感觉,大家对这个研究都很感兴趣,但停留在口头意愿上,所以我们借力不定期的“沙龙”,教师们围绕移动学习环境下小学体育新课型构建的话题,阐述相关教育教学观点、看法,自由谈论教学做法与得失,实现思想与智慧的交流、碰撞与共享。第二阶段:课堂观察,探讨创建可能通过走访学校,深入课堂观察,了解个基层学校信息技术使用情况,发现问题,探讨移动学习环境创建的可能性,确定核心组成员,主要是区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科中心组成员、青年教师,成立定期研讨制度,具体分工、职责分明。分工合作:对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教学参考资料中“基础知识”版块的内容进行梳理,最后整理出“23个知识链接”的教学内容,我们采取自主选择、伙伴互助的形式进行任务分配。第三阶段:“技术”学习,推行“知行合一”。学习《信息化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小学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知道移动学习环境一般包含:移动终端、网络环境、数字资源。了解学习这些资源和技术在室内体育课教学时发挥的作用及渗透点,推行“知行合一”。第四阶段:系统构思设计“模型”,实践调整优化“模型”。根据前期研究成果,组织团队系统构思,进行移动学习环境模型的设计,初步建立移动学习环境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假设模型。研究移动学习环境下小学体育“e”课型教与学的策略和做法,根据假设模型,实践样本,优化模型,形成课型。第五阶段:全面梳理,研制评价保障。对课题的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整理、完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探索提升研究效率的方式,创建移动学习环境下小学体育“e”课型建设的策略和抓手,全面梳理,制定评价措施,研制保障办法。第六阶段:“汇”聚智“慧”,创建教师培训课程。将成果进行汇编,把开发课程、使用课程、培训教师和汇聚教师智慧的四个功能合而为一,让老师们更新理念及经验,运用新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证,从而开发和更新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自我提升、汇聚智慧的过程,所以我们把给老师的培训课程称之为“e汇“课程。

4 研究与分析

4.1 小学室内体育“e”课型的构建

小学室内体育“e”课型的教学内容的构建。这里所指的教学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但不局限于此,它还包含了其他一些丰富的身体活动内容,它的课型结构将将知识与活动整合进行重构,内容既包含“基础知识”,又包含“身体练习”,“身体练习”的选择要和基础知识有一定关联度。我们将体育与健身学科小学学段一至五年级基础知识板块“知识链接”的23项主题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并融入一些与之相关的系列项目、身体活动和游戏活动。如:杨浦的《室内韵律活动》和长宁的《足球世界杯》都包含了理论知识与身体练习,又如《呼啦圈摇出健康来》的知识部分可以设计为“呼啦圈为什么会促进你的健康”,身体活动部分则为“呼啦圈的游戏活动”。

图2 小学室内体育课“e”课型教学模型

小学室内体育课“e”课型的教学模型的构建。这样的小学室内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没有把一堂课分成两个部分,如先理论后实践。而是将理论和实践整合成几个环节,而且各个环节是嵌入式的,知识的学习和设计,动作技术的学习和设计,能将两个部分有机的整合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堂课可以有几个小环节,所以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技能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4.2 构建小学室内体育“e”课型的信息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指在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应用“设计思维”把创编的内容先设计、后实践,可以更快速地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知识圈,拓宽思路,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创编活动,在设计时需要非常明确和需要具体的设计手段,不要是为了用技术而技术,要让技术在不同的学习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学生用技术来学习,若条件好的学校,学生每人用一个移动终端,条件一般的情况下,一个小组一个移动终端。选择和设计合适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能有一些积累的、网上寻找的,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的,那么这些资源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因为它属于“读屏”,不是 “读纸质媒体”,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动作技术的锻炼尽可能的借助于数字化资源。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字资源的提供,教师要选择怎样的数字资源,或者教师自己制作,或者网上下载优质资源。

4.3 移动学习环境下小学体育室内“e”课型教学策略

(1)基于数字资源的“自主学习”策略。在移动学习环境下,教师已经收集了相关的动作视频、动画、图片、慕课、微课程等资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自主学练,产生了导学——研学——拓学的良好学习环境。(2)基于多维度的“交流互动”策略。第一,课前。利用数字化资源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课中。针对问题小组开展讨论和学习;第三,课后。继续优化技术动作,利用数字技术展示学习的过程且进行评价。(3)基于问题驱动的“探究式学习”策略。基于数字资源,有些内容则是通过老师搭建支架,学生以一种探究式的方式来完成来学习的。从学生兴趣出发,放开双手,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设置“短任务”与“长任务”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去探寻。(4) 基于技术支持的“评价反馈”策略。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的过程,教师把评价有机融入,借助信息化的评价工机具,生成即时性的课堂反馈评价和最终的学练成果评价。(5)基于线上线下的“成果展示”策略。将学生的学练成果积极展示,能促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的学习过程中,应尽量利用课堂资源设备和网络,记录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展示。在展示的同时,更要合理利用拍摄设备记录下学生的展示成果。学生的成果展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动作技能类的成果(如跳远技术);有肢体表现类的成果展示(如武术、广播操);有游戏类的成果(如游戏创编)。不同的成果,展现的形式也不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项目的成果展示,都要保留过程的完整性、突出成果展示的重点。

猜你喜欢
课型基础知识体育课
清律的基础知识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体育课
掌握基础知识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以《散步》为例谈课型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