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本文强调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方面,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科学地欣赏语文中多元化的美,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而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打下基础。本文探讨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的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笔者认为,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审美能力。当今社会更要求多元化的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明确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并探索出有效的审美教育方式,促使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念,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联想教学,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含有不少古诗词的内容,因此使学生学习并理解掌握古诗词,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同样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措施。教师要学会展现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并引领学生从中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从而使學生的审美素养得以提升。小学生年龄尚小,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某些事物还有难以理解的知识的认知有限,学习古诗词对他们来说也不太容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进行联想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对古诗词的一些意境展开联想,并在此基础上赏析诗词,从而能够更容易发现并欣赏到古诗词中蕴含的“美”,进而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习到杜牧《山行》这首诗的时候,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来说,教学重点是对“坐、于”二字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古诗的前两句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沿着弯曲的石头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缭绕的深处,竟然还有几处人家。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色使“我”在山前停车呢?学生通过思考发现“我”是因为眼前迷人的深秋枫林晚景才停下车,接着展开联想:枫林晚景到底有多么迷人才让“我”久久不肯离去?学生经过交流讨论之后得出答案:被秋霜染过的枫叶,要比二月红花更红艳。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借助问题理解了“坐、于”二字,还通过联想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实践教学,培养审美能力
实践是学习中关键的一个部分,实践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层面。由此看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时候,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美并创造美,从而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不断培养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等时间组织学生郊游,或者组团去参观植物园、动物园。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一篇游后感,记录自己在游玩时看到的美景以及感受,同时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中学习到的写作手法或表达方式,使他们利用自己的能力来创造美,从而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审美能力。最后,教师再让学生互相阅读、欣赏同学的游后感,并寻找别人的文章中所描绘的意境美,这样的活动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阅读教学,培养审美能力
语言是一种文化,同样也是一种美,不仅能够准确地传达想法,还能传达美的感受。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体会语言美,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从而为审美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语言生动凝练、感情饱满丰富的课文,深刻体现了作品的语言美、艺术美,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欣赏课文,并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美。
以五年级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这一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会发现句子的表达生动形象,表现形式丰富,充分表现了乐声的优美、泌人心脾。这种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甚至可能激发学生寻找美的欲望。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后,不仅可以使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促进自己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积极认真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充满“美”的教学环境。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灵活合理的教学手段,让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进而促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提升审美素养、陶冶审美情操、完善审美观念,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龙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