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经济主体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科技中小企业,因其蕴含着巨大的潜在增长率,不但可以提升经济总量,对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有一定积极意义。我国较多科技型企业于产学研等方面都构建了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也完善了经营模式,构建了科研中心和产业基地共同融合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为内部销售效益带来了保障。但是,个别企业管理人员由于没有构建相对清晰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过于落后,也没有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发展进入困境,针对此现状,本文以我国科技企业为研究主体,探究出管理创新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查明原因,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措施,在提升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为公司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科技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人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20)01-0033-02
一、基础理论概述
1 管理创新机制分析
企业管理创新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含技术进步、行业竞争水准和制度环境。内部因素包含企业创新、目标责任心以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
2 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与以物为本理论互相对立,当代企业管理思想的革命是人本管理,最初在上世纪30年代产生,并于60年代在各大公司管理中加以应用。强调人在企业的作用和地位是人本管理理论的中心思想,同时,人才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人本管理的主要载体也是所有的员工,以下是人本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创新管理,因此,想要实现人本管理,企业一定要坚持个性化管理原则,关心员工的生活,也要注重员工的文化和心理。
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管理观念模糊不清
我国企业具备创新先进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当代企业有效发展的必要基础条件。要求企业借助时下创新的生产管理观念来做出经营是先进管理理念的核心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公司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缺失经营管理理念。虽然企业近些年研发团队技术创新成果较优异,也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一直以来,企业没有构建清晰明确的经营管理思想,仅仅关注短期效益,没有做出长远目标规划。其次,缺失成本管理理念。作为创新现代化企业,一定要构建成本管理理念,但是,企业过于依据科技研究成果,很多领导人员都是科技研发人员,他们自身对企业管理的知识结构严重不足,很多员工都认为,目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公司的长久发展相背离,个别管理人员缺少对财务的集中管理,仅仅关注研发。最后,缺失人本管理理念。注重人为管理,知识管理是人本管理理念的中心基础,很多员工都指出,企业没有对培训力度加以完善,这也直接证明,企业过于注重经济效益,没有针对员工合理培养,为他们树立职业发展规划。
2 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在日常管理中都会应用到信息化技术,这也是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运用的管理手段不够创新,过于落后,依旧停留在纸笔时代,具体体现在:员工没有对计算机做出良好普及,虽然很多部门都为员工配备了计算机,但是依据调查显示,员工对计算机应用程度较低;与此同时,企业缺少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虽然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并上线运行,但是目前仓储和物联网系统都没有构建远程操作系统,影响了企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3 组织架构僵化落后
虽然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组织架构的构建上还存在着落后问题,具体体现在:首先,缺失组织机构,企业客户部、财务部、办公室和生产部是基础的组织架构,事业部是公司管理机构的主要部门,但是由于企业没有添设此部门,给予此部门一定的自主权是事业部的核心。事业部也可以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为组织机构适用度做好提高。其次,公司目前各个机构管理不够清晰,处于交叉趋势,甚至个别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等问题,直接导致管理效率相对低下。
4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公司目前管理制度不够创新,具体体现在:首先,没有构建完善的激励制度和绩效评估体系,特别是缺少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也无法有效地对各个经营部门作出有效监督。其次,在薪酬奖励上具备太强的主动性,没有构建长效机制,企业管理人员个人凭借主观决策来制定对员工的奖励标准和数量,也对员工工作热情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上企业给予员工的奖励手段过于单一,没有提前对员工实际需求深入调查,这就导致企业制定的薪酬制度无法顺应员工的多层次需求,主要总结为忽略精神奖励,关注物质奖励。最后,没有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员工招聘体系,这都为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了较多隐患。
三、完善企业管理创新机制的措施
1 營造创新文化氛围
(1)政府构建良好且创新的外部环境。在政府方面,也要为公司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可以定期举办宣传活动,在顺应全创新文化热潮基础上构建创新大赛,将人民群众的潜能激发出来,也可以构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实现发明专利和创新人才的良好对接。其次,也要实现企业创新,使企业成为社会创新的主要组成部分。最后,也可以借助知识产权立法等途径加强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使企业发展畅通无阻。
(2)企业构建和谐的外部氛围。建议我国企业也要营造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具体对策是:可以定期举办创新大赛,通过对参赛获奖项目创新有潜力项目的挖掘来进一步培育孵化;与此同时,也要积极的参与青年创业和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可以邀请专家来司开展讲座活动,在活动中宣传知识教育,借助多种媒介来做出宣传。
2 优化管理组织结构
(1)加快企业管理结构改革。现阶段,企业受到传统管理体系因素的影响,在市场外部激烈环境中处处受到制约,所以今后要做好产权改革,优化治理结构,要依据《公司法》构建股份有限公司,明确股东和董事大会的职责和义务。也要通过构建监督机构使彼此职能切勿交叉,形成互相制约,互相发展的管理机制,具备科学合理特性,对原始经营交叉,监督缺失等问题作出改善。企业通过治理结构的改革,内部的核心领导人员和技术员工都可以成为主人,成为股东,这都某种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赋予企业充分的向心力;与此同时,公司也要构建《公司章程》和《董事会章程》,真正做到公平、科学和民主。
(2)加快推进事业部制改革。公司管理机构主要的常设部门是事业部,一般情况下是独立进行试验、生产和研发的运营管理,这都属于增加企业财务利润的主要来源,企业想要调动员工和部门工作创造性,可以采取分设事业部的对策。因为事业部门享有一定的自由权,每年在企业发放对应的运作规划之后,可以基于各个部门现实发展前提下,设定可以促进各个部门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激励形式,通过对生产计划的安排来控制生产成本,更好地顺应年度目标。
3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第一,增强员工培训力度。要对刚刚入职的员工拟定素质和业务培训内容,融合服务理念、文化价值以及培训知识等,让新入职的员工可以清晰地明确工作流程,以便接下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第二,公司要营造良好的外部交流环境,比如可以定期的举办茶话会等交流活动,使公司职员在会议中可以放松心情深入探究,并且在在各个活动中,针对公司的发展规划,公司文化以及经验做出交流,实现内部的人员团结,也可以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第三,要拓展培训方式。比如可以采取虚拟培训方式,不但可以达到实体培训的最终效果,也可以节省大部分的时间,在培训中可以拓展培训形式,例如远程网络,多媒体和电视教学;最后要实现培训方式的多样化,企业在之前培训过于传统简单,很多都是由公司管理人员自行组织,在小会议开展培训,很多管理领导人员因为见识过于短浅,再加上传统培训投放的精力和财力不够充足,影响了最终培训的效果,建议企业在之后可以创新培训形式,例如邀请知名学者和教授进行授课,也可以采取联合培训和全外包培训的模式。
4 完善薪酬激励制度
公司的经营决策主体是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各部门中层管理成员,以上经营者对企业经济利益冲突起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激励。首先,在对管理人员激励模式上,要采取目标激励、企业年金计划以及精神鼓励的形式。
在目标激励上,考核的最终结果要和管理者的绩效相挂钩,依据年度业绩考核结果,依照分值的高低综合排名,在总分值达到80分以上的,按年度奖金分发18万元(含月奖),排名第一的奖励,以公司正职为基础,副职为正职的70%,并规定排名下降一位基础奖励就会减少2万元。在企业年金计划上,很多中高层经营人员面临退休后的待遇问题会产生心里不平衡的现象,企业为了对此类经理人员行为做好长期化鼓励,需要对其单独实行高额的企业年金规划。在奖金设计上,要严格地依照按劳分配原则,坚持多勞多得的理念,企业可以设置部门奖金业务、发展奖金和月度奖金,定期的针对基础员工的实际业绩来做出评估,最终和利润相挂钩来确定各项指标的基数,最终依据为公司贡献的大小程度兑换一定的物质奖金。
四、结论
企业目前在管理创新上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落后的管理手段、管理思想相对模糊以及构建的组织架构相对落后。想要提高企业管理创新力度,首先,要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其次,要对管理组织结构做出优化,加快改革效率;最后,要营造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不论是公司管理人员还是政府,都要为其提供文化氛围和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阳 新常态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9,(23):81~81
[2]章志杰 当前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盐化工,2019,46(03):107~108
[3]方仕媛 当代企业管理人员绩效影响机制优化与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8,(24):98~99
[4]管奕 浅谈企业管理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8,(21):171~172
[5]唐米纳 浅谈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师,2018,(11):275+277
[6]葛文全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27(05):16~18
作者简介:
汤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