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秀
摘 要: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生活常识的积累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语文以及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的重任。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受到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教学效果较差。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改变这一现状,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五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方法
众所周知,小学高段包含五年级与六年级两个阶段。其中,六年级的主要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回顾与汇总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并帮助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而五年级则是小学高段的开端,起到过渡作用。由此可见,学生能够在六年级中适应更为困难的学习过程,需要以在五年级中打下良好基础为前提。为了帮助学生在五年级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从提升学生兴趣、提升思维能力、提升备课质量三方面入手,并以此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方法。
一、开展趣味教学,提升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的成绩稳步提升,但这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单调、死板”的弊端难以改善,以及其带来的诸多问题难以根除,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丧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摆放在教学工作的第一位。
例如,教师在执教《白鹭》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前,教师从互联网中下载记录白鹭这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外貌特征的视频资料与图片素材,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与图片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白鹭的基本特征,进而在教师进行深入教学时,能够将课文内容与图片、视频中的内容进行结合,对课文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合理利用了学生对各种动物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通过合理的方式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有效的提升。
二、巧妙设置疑问,提升思维能力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提升教学有效性,让学生的成绩逐步提高,就需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思考,而这又需要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思维能力的前提上。换言之,思维行为与思维能力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二者共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产生影响。通常来说,教师会在课堂上向學生提问,以检测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而学生作答的过程就是其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可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巧妙的设置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执教《将相和》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环节中,把课文的题目书写在黑板上,并向学生提问:“《将相和》说的是什么故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和好如初的呢?”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本课的内容,故而无从作答。此后,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的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此后,教师便可向学生介绍成语“负荆请罪”,并让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内容,讲述负荆请罪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便会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而提升。
三、完善备课过程,提升课堂质量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因此,教师是否优质的完成了备课工作,能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完善自身的备课过程,不断提升备课质量。但在现实中,部分教师却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备课工作是一种工作负担而敷衍了事,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不佳。
在备课时,教师要备好教学内容,不断深入挖掘教材,进而精准定位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并合理利用教辅书籍与互联网,寻找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在必要时,向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取经,活用他人的成功经验于自身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班级整体的学情,让大部分学生接受课堂,并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进步方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让学力不足的学生吃得上。另外,教师还需要不断完善设计,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丝丝入扣、有条不紊。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让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中学习;其次,要巧妙设置课堂提问中所使用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最后,要不断提升备课质量,让学生享受到更加精彩纷呈的课堂,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章雷.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71-72.
[2]马亚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甘肃教育,2017(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