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歌诗:引领文化工业下的文学发展趋向

2020-10-21 17:15曹俊
西部论丛 2020年2期
关键词:歌诗迪伦鲍勃

曹俊

摘 要:与伦纳德·科恩同被誉为“歌唱的诗人”的鲍勃·迪伦,以音乐人兼作家的身份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议浪潮起伏。但没有纯粹的文学,歌词艺术本就是文学的姊妹,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所以鲍勃·迪伦可诵可唱的民谣可称作名至实归的歌诗。它是文化工业下的大众艺术,既展现出对商业的弥合,又保持着清醒的叛逆,有自己的审美自律,引领着现代社会文学的包容性、大众性、本真性的发展趋向。要透过本质看争议,是诺贝尔文学奖需要鲍勃·迪伦,文学需要更多个鲍勃·迪伦。

关键词:鲍勃·迪伦;歌诗;文化工业;文学发展

兼具多重文化身份的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然掀起文学边界、文学与文化工业的关系等争议热潮。这与阿瑟·丹托在《美的滥用:美学与艺术的概念》中探讨的由“布洛里盒子”引起的概念等系列问题同样值得深思。美国早已形成“迪伦学”,研究成果颇丰,但据所观国内文章研究多倾向于有关迪伦作品的艺术性分析等,结合实际社会及对其发展影响的探讨较少。而对于鲍勃·迪伦的获奖,学术界和文艺圈涌起两端,一端认为其延续了诗歌吟唱传统,另一端则认为是文学对文化工业的屈服。故本文将从鲍勃·迪伦的歌诗中探寻引领文化工业下文学发展的趋向。接下来将展开具体论述。

一、鲍勃迪伦歌诗的文学性及与文化工业的接洽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的对象,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启蒙辩证法》)那么鲍勃·迪伦的民谣是否是文化工业的产物?文学奖是否又是在向文化工业献媚?

首先,鲍勃·迪伦的民谣是顺应兴盛的流行文化潮流的,是得到大众认可的,这一点从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就已斩获格莱美奖、奥斯卡奖、金球奖及普利策奖等音乐奖项可以得出。也正是因为迪伦的音乐成就使得其音乐人的身份显著于诗人标识,这就不免在获得文学奖时招来非议。又因为民谣的创作形式是与流行文化密切相关的,则在贴近大众的同时沾染“大众性”。“大众与‘大众性并不一样,前者只是说受众的广大,而后者针对的是“大众性”背后的商业操纵和交换性。”也就是说,迪伦的创作与文化工业是不可分割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迪伦并不屈服于文化工业。他的创作不断创新不断反叛。例如,勒内·韦勒克等在阐释文学与其它艺术时,说到:“诗歌与音乐之间的合作是存在的,但最好的诗歌很难进入音乐,而最好的音乐也不需要歌词”,而迪伦则既获音乐成就又斩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诗不能入乐”的有力反例。可见迪伦歌诗创作的主体意识。

迪伦将自己当作一个诗人,其次才是音乐家。迪伦的歌曲难以归类,因其风格不定,彰显文学性。迪伦创作中常出现黑人、乞丐、罪犯、无知少女等底层大众,体现出文学的批判力量,例如《提尔之死》讲述一位黑人男孩被杀害的故事等。并且他的歌词也是通俗易懂,多运用押韵、比兴等手法,又如《像一块滚石》的名字还是取自谚语“滚石不生苔”。此外,他的创作里融入了诸多现代主义意象,更有著名学者里克斯迪伦作品中找到了莎士比亚、雪莱、艾略特等人的影子。

所以说,鲍勃·迪伦的作品虽然无法脱离文化工业,但绝不向为其献媚。迪伦的歌诗始终持有自己的艺术,是文学的好苗子。

二、鲍勃·迪伦歌诗在文学边界上展现审美自律

文学边界从来没有消失,并且文学与其它艺术之间本就是姊妹艺术。对于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要投向异样的质疑?难道因为他的著名音乐人的身份和成就吗?还是说认为他写的只是流俗的歌词?看向文学的起源,“从现代的意义上说来,文学知识非常缓慢地从歌谣、舞蹈等这些看来孕育它的文化群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足以说明没有纯粹的文学。至于北村所言的:“鲍勃·迪 伦获奖,意味着新世纪以来文学边界的消失得到了正统文学奖最高权威的认可。这是本体意义上的,也是现代性的终结”。歌词中有诗意,诗歌中有韵律,这是文学和其它艺术间包容,不是取代。“在任何民族的文学史上,歌词一直是一种重要文学体裁。”

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强调艺术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在某种意义上认为纯粹的美更具优越性,强调审美经验的无利害性。要消散关于鲍勃·迪伦获文学奖的争议,应当将着眼点首先放在实际作品本身。尤其是在文化工业的利势下,大众将艺术的定义框定在惯性的概念视角中,这才产生歌词与诗歌的纷争。依上所述的迪伦作品文学性的不可否认,符合了大众的审美经验,诗写在纸上并非是“真正的”诗,而迪伦用音乐让诗传播开来,挂在大众的口头,绕在大众的心里。这对于大众来说是符合审美自律的,没有导向行动的目的,没有占有的意动,只是诗性和音乐性结合的表达。

虽然鲍勃·迪伦的歌诗会反映现实,关注现象,但诗歌中它只是一种内容的阐释,在歌词里它只是旋律的的伴侣。所以对于迪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审美自律性,评论者不应带着他律,或是文化工业下的习惯概念。因为实用性和习惯是审美经验的敌人。

三、鲍勃·迪伦歌诗具有文学的发展指向性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文学的标杆,虽然权威不是全部,但指向性作用明显。“重建文学和大众的连接”的新使命被提上诺奖。而鲍勃·迪伦以歌词似的诗歌或说诗歌似的歌词被评获诺贝尔文学奖,一方面是符合诺奖“推动文学的发展”和“促进优秀文学家为全世界接受”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无疑是对文学的发展方向作出了一定的指向。

与其说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消失等,不如反思文学的内部结构,从而去观察文学的本质与将来。就以文学的类型为例,一般想象性文学分为小说、戏剧和诗这三类,但是类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有着金钱驱动性、内容世俗性、技术程序化和形式强制性等特征的“文化工业”里,“随着新作品的增加,我们的种类观念就会改变。”新作品与新问题都会出现,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如此一来,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意味着某些趋势的到来。如坚定文学中心,用其它艺术来阐释文学,增加文学的丰富性,以多元艺术的融合,促进文学的创新,推动文学朝着更宽广的方向发展。迪伦的歌诗站在民谣与诗歌的交叉点,迪伦站在音乐人与诗人的交叉点,能够促进艺术间的交流互动,更易撞出新潮,更能使诗歌在大众间传播,使歌曲与文学更亲近。这是迪伦歌诗获奖后对文学发展所体现出的指向性,文学与其它艺术并不是分离的。

四、小结

与伦纳德·科恩同被誉为“歌唱的诗人”的鲍勃·迪伦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对文学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指向。它并不意味着文学边界的拓展或消失,而是藝术间的融合促进。没有纯粹的文学,它有一群姊妹艺术,其中包括音乐(歌词)。鲍勃·迪伦可诵可唱的民谣,其文学性不可否认,虽然无法脱离文化工业,但同时保持清醒的叛逆,有自己的审美自律性,引领着文学包容性、大众性、本真性的发展趋向。诺贝尔文学奖需要鲍勃·迪伦,文学需要更多个鲍勃·迪伦。

参考文献

[1] (美)阿瑟·丹托著.陈岸英译.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 伍茂国.美学的知识疆界及其合法性追求——基于美学诞生的问题追索[J].中国文学研究,2016(2).

[3] 陶锋.从现代美学的四个论争看鲍勃·迪伦艺术[J].外国文学,2017(5).

猜你喜欢
歌诗迪伦鲍勃
王阳明童蒙教育思想探究
Dr. Skinner and Hungry Pigeon 斯金纳博士与 饥饿的鸽子
音乐家编年史:鲍勃·迪伦的歌
流浪猫鲍勃
你不知道的鲍勃·迪伦
歌诗达亚洲战略新布局 大力发展广州母港航线
全球邮轮继续开往中国 歌诗达要为中国市场量身订购
鲍勃·迪伦的摇滚魂
歌诗达邮轮表彰中国旅行社合作伙伴威尼斯狂欢夜荣耀加冕“旅业菁英”
迟来的春天 ——鲍勃(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