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迪扬
“多少年你才可以看到别人的眼泪。” 仅这一句歌词就打动了当时名声鼎赫的制片。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在鲍勃·迪伦的作品中留下印记。他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打字机上留下的行行字迹,就是舞台上篇篇经典的作品。
《没有方向的家》(No Direction Home) 是很久以前的一部影片,记录了迪伦一生的漂泊历程。影片基本以时间为线索,通过采访迪伦本人,和他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同时用其作品、照片、现场,以及平常难以见到的片花串起整个情节。
迪伦是一个影响了美国几代人的摇滚歌手。那些作品之所以振聋发聩,还是因为迪伦其人。他特立独行,敏感至极,任何一个触动他神经的细节都可能成为作品。有一次和女友投宿,店主见他赤脚上阵,不想接待。他非常气愤,整个晚上一直喋喋不休,伏在打字机前,不停地写,写成歌。用他女友的话来说,作品自然反讽又精彩,但是问起迪伦,他却始终不肯承认,这是他对店主不满的宣泄。这就是迪伦可爱调皮的地方。
像所有明星一样,他被人包围,镁光灯不停地在身上闪烁。迪伦不摆pose,不装出绅士风度。他顽皮地拿着相机,反而对着记者开拍。你拍一张,我拍一张;你再拍一张,我还拍,弄得记者无可奈何。在迪伦身边,任何人都会自动成为配角。
迪伦非常聪明,经常用诙谐化解他不想直接回答的问题。记者会上,场景经常是一个人提问,迪伦回答,回答过程中,不停有人笑,回答完毕,全场大笑。记者问:“为什么说你的第二张专辑比第一张好?”“你是美国人么?”“什么?”“你是美国人么?”“我是法国人。”“这就是你为什么说第二章专辑比第一张好。”
电影力图向观众展示迪伦光彩一面,隐去了他的感情生活等诸多人生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侧面。其实从出道开始,迪伦不同阶段的形象截然不同,声音更是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开始的迪伦很阳光,天蓝色的眸子中闪烁出年轻的叛逆。之后的他开始明显变瘦,天生的卷发,留得短短的,很是精神。这时迪伦的声音开始由初期稚嫩的自然声,变得粗哑,宽阔。然后是迪伦事业的高峰。他更瘦了,面色近乎苍白,绿色的卷发笼着耳朵,盖在他天蓝色的眼睛上,居然散发着浓厚的、女性的优雅。后期的迪伦恢复了刚强的气质。上了年纪的他,眼神中过滤掉了年轻时的不屑与叛逆,沉淀下冷静与安然。
很难将步入老年的迪伦与他年轻时的形象相联系,晚年的迪伦身体不是很好。他骤然消瘦、面色苍白。但他还在不停地演出,日程排得很紧。除了是歌手,迪伦还是诗人。但是他只写歌,确切地说是歌词。
影片片尾配着迪伦的歌,缓慢地行进。听迪伦的歌,没有想唱的冲动,只是听,他作品的旋律没有激起人们翻唱的欲望,它更像是一个人的独白和宣叙,别人只要静静地听,就好了。那旋律,只有迪伦唱得出。这些旋律是一种语气,虽然有些并不那么动听,但它们紧紧地伴着情绪,包裹着歌词。迪伦在诉说,说着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正是这些事情触动着正在生活着的人们。
经典,是在诠释大师。迪伦的摇滚在讲述平常人的生活,哪怕是琐碎的,但它足以令平常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