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告知到创生”的华丽转身

2020-10-21 04:23张娜
青年生活 2020年12期
关键词:意义建构中职数学

张娜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此理论下,中职数学教学应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文章指出中职数学教学要从以往的灌输式告知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创生教学转变。文章从做好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以及学生学习潜力的激发者几方面,讲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建构意识及主动建构的能力。揭示了从告知到创生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关键词:创生;意义建构;中职数学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由此看出,有效的教学必定是教不离学,学不离教,学、教一体,教、学同步。大部分中职学生对于数学学科都缺少学习兴趣,甚至有自卑感。一直以来的成绩不佳使得他们不敢去思考,不敢相信自己的想法,习惯于依靠老师所给出的结论。所以就会出现老师讲得很认真、学生听得很仔细,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差,对于老师讲过的题目学生基本会做,但是题目稍做变动学生就无从下手了的情况。很多老师都怪罪于“学生太笨”、“学生不认真”,其实原因是不是因为我们教师上课时“话太多”呢?学生对于知识或许只是单纯的记忆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吸收,更不用说活学活用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一、做好学生主动建构的设计者

首先要想实现“告知到创生”的华丽转身,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要精心为学生做好设

计,让学生以创生为目的按照我们为他们设计好的方案和准备好的资料去完成一节课。创生的课堂有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堂,我们手上现有的资料可能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自己编辑一些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料。比如我们要讲到二次函数应用中的商品利润问题时,我们可以设计调查报告,让学生在上课前自己收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利润问题。在上课时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报告,让学生分小组利用所学知识去完成这些实际问题。课下我们可以设计一张实验小结来检验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另外在设计练习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设计,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真的懂、为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潜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及课程标准,坚持“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同步。其次,上课前我们还要对学习环境进行设计,比如是否需要分组、准备多媒体、教具等等。学习方法是我们设计的重点,以创生为目的就要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所以学习方法也要多样。比如小组合作、小组竞赛、学生讲授等。好的开始是一切成功的基础,只有精心的准备才能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做好学生主动建构的组织者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扮演主持人的身份不断地向学生提问并加深问题的难度。我们要做一名有判断力的组织者,用我们的课堂艺术感染学生将学生紧密的联系起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新课的传授一直是我們教师苦恼的事情,新课的理解吸收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题目的判断及解决。很多老师会责备学生“刚讲过的公式都不会用”,或是“公式都背不出还怎么做题”等等。殊不知其实公式或定义对于学生来讲可能就像一个陌生人的名字一样,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个人的特征,怎么会记住这个人的名字呢?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新课的讲授中去,在一些比较容易推导的内容上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行推导得出结论的方法来讲授。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时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寻找数列中的每一项去前一项的关系,把每一项都用首项和公差及项数来表示,最后得到通项公式的一般规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扮演主持人的身份不断地向学生提问并加深问题的难度

三、做好学生主动建构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想让学生真正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好指引工作。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好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的创生意识首先表现在质疑上,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的金钥匙,常有疑点、常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我们教师要机智地利用学生的疑问将学生引入到主体位置上去。

如,在学习“集合”的内容时,给出题目:集合{a,b,c}的子集个数为6个。这时,要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当他们用传统思维去思考时,便会得出{a},{b},{c},{a,b},{a,c},{b,c},{a,b,c}共7个子集,很快的,学生会提出质疑,紧接着,他们就会否定集合{a,b,c}的子集个数为6个的说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因为学生提出的7个子集的答案是错误的。根据学生发展需要进行创新,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突破常规,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问题,重视集合{a,b,c}的子集到底有多少个这类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缺了空集的情况,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数学思维和能力。这种从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错误的答案,让学生找到比这个答案更接近于正确答案的答案,最后再引导他们找出完全正确的答案,有利于培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提出质疑,也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不觉地进行一层层的分析,并且一步步得到结论,充分实现了教学一体的课堂理念。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很自然地进入了角色,把自己放在了课堂的主体位置上。

四、做好学生主动建构的合作者

学生在对数学概念或结论产生疑问,对数学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时,都会提出问题。但是,教学中所要解决的并不是那些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而是前人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但很多老师会苦于为什么讲了那么多种好方法为什么还是有些学生只用自己的复杂方法甚至错误方法去做呢?是因为他们记住的方法是他们自己推导出来的,记忆最深刻,老师强加给他们的方法没有融入到他们的头脑当中去。因此,我在教学中当遇到有多种做法时会让学生自己尝试天马行空地去想,即使是错了也要鼓励。当遇到争议时老师协商者的角色就要起作用了。例如在讲解不等式的解法时我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已知不等式ax2+bx+2>0解集为(-1/3,2)求关于x的不等式x2+bx+a>0的解集。

对于这道题学生刚遇到时有些无从下手,于是我启发学生想想自己是怎么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呢?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到-1/3和2为方程ax2+bx+2=0的两个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到a、b的值然后再求不等式x2+bx+a>0的解集的方法。当想到用方程的思想求解时有些学生会提出问题“能否用韦达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一个很好的提议,我于是迅速抓住这一时机进行引导,最后学生真的做出了第二种方法。在这过程中我还发现有同学逆向思维先以解集(-1/3,2)构造一个不等式(x+1/3)(x-2)<0即x2-5x/3-2/3<0然后直接看出a=1,b=-5/3的值,最后在求解新的不等式。这让我眼睛一亮,先把这个同学表扬了一下肯定了他的思路,同时也指出了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同解不等式求系数时要注意不等式的符号是否统一,已知系数是否一样这两个问题,而这个同学显然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经过我的分析其他同學纷纷尝试这一新做法,最后通过学生的不断探索努力,我们共同得出了这道题的三种做法。学生在惊叹自己成果的同时也深感数学的奇妙,更大程度增强了他们数学的学习兴趣。

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在这一领域上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这对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多方合作途径,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我们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其中,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通过我们的合作参与学生能更准确地找到创生的方向,从而达到让学生从质疑到创生的目的。

五、做好学生主动建构的激发者

建构主义认为对于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所谓发现,当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且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传统的考试方法,一般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几道题目,然后根据学生书面答案的质量评一个分数。这种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虑感和反感,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明显地表露了出来。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开始尝试让学生考学生,即让学生参与编拟数学试题。这种命题方式破除了考试的神秘感所引起的焦虑,体现了尊重、相信学生的原则,成分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命题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现代数学教学理论的一个显著转变是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变到强调学生的“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其说是教师教会的,不如说是学生学会的。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现代数学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工作是围绕学生开展的,在教与学的相互过程中体现出来。在我们苦于“教”不会学生的同时,可以多思考一下如何让学生去“学”。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作为教育者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的自觉、“学”的开心、“学”的有效。所以我要坚持“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继续实践下去。

参考文献:

[1] 黎海英 祝炳宏 《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方法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7年9月第1版.

[2] 朱水根 王延文《中学数学教学导轮》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6月第2版.

猜你喜欢
意义建构中职数学
关于情景认知与意义建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如何上好中职数学讲评课
浅析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阅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
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传播和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对预算管理演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