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

2016-10-12 12:52鹿鹏
考试周刊 2016年78期
关键词:意义建构读者

鹿鹏

摘 要: 本文首先讨论在更深层次上认识阅读本质的必要性,而后从四个方面具体讨论阅读的本质:意义在阅读本质中处于中心地位;阅读的本质在于理解,而理解是读者积极主动参与意义建构的心理认知过程;对阅读本质的考察离不开对作者和文本的考察;阅读过程是一个读者、文本、作者互动的过程。

关键词: 阅读本质 读者 意义建构

不同的人在不同意义上使用“阅读”这一术语,例如,有的人认为阅读是辨识词语,有的人认为阅读是大声朗读,诸如此类,这种情况可能造成很多混乱,所以应该定义“阅读”一词,确保使用“阅读”这一术语时我们所指的是同一个事物。

定义一个术语的时候,我们习惯使用一句话对一个术语下定义。但是一个概念包含多个维度,其意义远非一句话所能概括。这种做法虽然有简洁的优点,但是也有过度概括无法反映术语全貌的弊端。本文拟打破常规做法,改用叙述方式从以下四个方面定义阅读。

第一,意义在阅读本质中处于中心地位。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阅读各种文字资料,阅读各个学科的课本,阅读报纸,阅读小说,阅读时刻表,阅读产品说明书,阅读申请表等。但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这些呢?我们想要从阅读中获得什么呢?其实,无论阅读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归根结底是我们想要从文本中得到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叫做信息,即意义。信息可能是事实,可能是思想、感情等。无论信息是什么,很可能是我们在阅读中希望得到作者意欲表达的信息。因此,阅读是因为我们对文本的意义感兴趣,想要得到文本的意义。通常阅读围绕意义展开,意义在阅读概念中处于中心位置。

第二,阅读的本质还在于理解,即读者积极主动参与意义建构的心理认知过程。我们先从交际过程来讨论。一般交际模型是这样的。编码者(即作者、说话者、信息发送者)头脑中有信息想要与他人分享。要与人分享,编码者必须先把信息转换为语言,即将信息编码。信息一旦编码,就走出了编码者的头脑,以书面或口头文本形式存在,可以为他人阅读或听到。解码者(即读者、听话者、信息接收者)的大脑读到或听到文本后将语言转换为信息,即将信息解码。解码之后,信息就进入了解码者的大脑,从而完成了交际过程。这一交际模型的缺点是过于简单。因为交际过程的任一阶段都有可能出现问题,所以我们不能确定解码者是否能够接收到编码者意欲表达的信息。从这一交际过程的缺点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作者、读者、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先考察读者的作用。

关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传统观点认为文本是充满了意义的,像一个盛满水的杯子;读者的大脑像海绵一样把水吸进来。按照这一观点,读者的角色是被动的。所有工作作者都已经完成,而读者要做的仅仅是打开大脑让意义倒进来。我们拒绝这一观点,因为在大部分阅读中事情都不是这样的。文本中的全部意义都进入读者的大脑是不太可能的。沿用上面的比喻,很可能有些水会顺着读者的脸留下来,很可能有些水会残留在杯子中。因此,关于阅读过程的传统观点不能令人满意,因为读者扮演的不是一个被动的角色。恰恰相反,读者积极主动参与,并且经常必须努力思考,检视预设、激活图式、不断预测、综合运用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两种阅读策略,以期构建出作者意欲表达之大部分意义。但是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保证读者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之后一定能够构建出作者意欲表达的意义。

根据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语言具有符号功能,即将信息编码并外化的功能。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在范围上是无限的,而语言仅是一个表达思想的有限系统,例如,很多人都经历过不能把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词不达意的窘况。毕竟,语言中,词汇意义的数量是有限的,词汇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从人类概念系统无限而语言系统有限的视角看,语言符号仅是读者构建概念的提示,而概念(即意义)本身要比语言符号提供的最简意义丰富得多、精细得多。因此,语言符号的意义提供的不是复杂的完整的概念,而仅是给予读者认知系统的简略指令,读者的认知系统按照语言的简略指令运作有可能构建出丰富精细的概念。因此,文本仅仅提供构建意义的简略指令,而阅读过程中的意义构建则必须由读者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积极努力完成。

第三,如第二点中的交际模型所示,对阅读本质的考查离不开对作者和文本的考查。当作者开始写作一个篇章的时候,作者头脑中有想要表达的各种信息,例如,一系列的事实,某种感情,某个论断。作者必须把这些信息重塑成适合目标读者需要、具有作者预期表达效果的语言形式。为实现这一目标,作者需要做出很多关于如何以最佳方式组织语篇的决定和选择。有些决定与语篇的整体结构布局相关,例如,故事以最早发生的事件开头呢?还是使用倒叙的写作方法以某一个后续事件开头然后回溯起因?有些决定与一个段落或句子的结构有关,例如,这个段落是先讲事实再做归纳总结呢?还是先做论断再用事实解说呢?读者能够理解出这句话中的对比吗?还是使用while一词明示对比关系呢?是继续使用he指代thedriver呢?还是直接使用thedriver让读者知道谈论的是谁呢?写作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为了达到写作目的不停地做出决策,选择使用最佳词汇,选择使用最有效的结构。很多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返回语篇中修改先前的决定,使语篇更加易读、更加精确或者更加雅致。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所有选择决策——为了实现最有效的传递信息的目标,作者做出的关于意义在语篇中的组织方式的决策——都体现在语篇之中。因此,对于语篇的阅读离不开对于文本组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写作方法的赏析,离不开对作者写作过程中做出的各种决策的思维轨迹的考查。

第四,阅读过程是一个读者、文本、作者互动的过程。人们在交谈中,交谈的参与者都遵守并依赖合作原则。如果我们把合作原则应用于阅读,那么阅读合作原则可能可以改写为:读者假设:读者和作者使用相同的语言;作者有信息要传递给读者;作者希望读者理解该信息。

读者会不自觉地使用和应用阅读合作原则,例证之一是有时候甚至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有时候读者会尝试理解一段文字,结果却发现这段文字一窍不通。一般而言,读者会假设作者在讲述事实,有一些可以理解的话要传递;除非读者找到非常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并非如此。

作者一方也会做出相似的假设;作者做出的假设之一是读者愿意付出努力获取意义。

如果任何一方让对方假设失效,交际就会失败。如果作者疏忽大意,那么很可能读者无法读出作者意欲表达的信息。如果作者要求读者完成其无法完成的任务,那么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的信息很可能是歪曲的、不准确的,尽管对于另一名读者而言作者表达的信息可能是清楚的。如果读者一方疏忽大意,那么结果相似:对语篇的不完整的理解或不准确的理解。

对于双方而言,缺少共同假设可能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作者和读者都很难察觉到缺少共同假设这一问题的存在。读者努力使用自己的图式解读文本,可能过了很长时间读者才被迫意识到自己阅读使用的图式与作者写作使用的图式是不同的。

根据上述观点,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读者和作者互相依赖,通过篇章互动。但是与对话不同的是,在读者阅读时,作者是缺席的,作者显然无法从读者那里得到反馈,无法得知篇章中的哪个部分会引起误解。因此,写作过程中,作者必须猜测并按照猜测塑造篇章,但是作者永远无法完全知道读者是谁,因此永远不会百分之百成功。

总之,阅读过程是读者和作者通过篇章互动的过程,是读者和篇章互动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作者和语篇互动的过程,而意义在互动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作者写作时猜测读者的各种需要,在组织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时努力满足预设读者的各种需要,并在篇章中留下努力满足读者需要的思维足迹,等待目标读者通过这些线索去探索。读者阅读时通过篇章提供的最简指令,积极主动参与,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检视作者在文本中留下的思维足迹和线索,构建作者意欲表达的丰富细致、完整复杂之意义。

参考文献:

[1]Nuttall,C.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Oxford:Macmillan,2000.

[2]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意义建构读者
“答—问”:以评价促进学习的对话
关于情景认知与意义建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传播和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对预算管理演进的影响
“《读者》光明行动”(33)
建构主义下的高等数学CAI
“《读者》光明行动”两周年特别公益活动(一)
“《读者》光明行动”(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