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叙事题材中的乡绅形象分析

2020-10-21 07:33徐婷婷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3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

徐婷婷

摘  要:谈到中学教材中的乡土叙事题材,教师对于乡绅形象的讲解通常是简单介绍,学生通常也忽略对这一形象的总体理解。本文主要论述不同作家对于乡绅的不同描写手法,所持的态度,以此来引起教师对此类题材中乡绅形象分析的关注,主要列举鲁迅、茅盾等代表人物作品,让读者更为全面的了解乡绅形象,更好地解读人物形象,对文学中这类人物有一个把握。

关键词:乡土叙事;乡绅形象;教学建议

中国的乡绅阶层衍生于中国的农耕社会中,他们维系着宗族的正常运转,近似于官又非官,没有政府的正式承认;近似于民又高于民,有高于平民的文化程度。一直以来,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统治所在的乡村社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乡绅思想的保守和落后,他们逐渐被历史淘汰。在传统文化中,对于乡绅这类群体,是持积极正面的态度;近代以来,阴险狡诈、贪婪愚昧成了他们的代名词,特别是“五四”知识分子的作品中,几乎都是负面形象。在中学教材中,也有相关乡土叙事文章写到乡绅形象,但只是对此形象作表面分析,缺乏对此类形象的归类和总结,学生理解片面的现象。

一、鲁迅对乡绅的描写

1.《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批判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环境,可恶的“三纲五常”,族权,夫权,政权,压抑着底层妇女,酿出一桩桩惨剧。虽然,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对鲁四老爷描写不多,但他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人生的间接推手。

作者称鲁四老爷为四叔,因为是本家的关系暂住在他家。起初相见寒暄,随后鲁四老爷又大骂康有为等新党,可见他是旧制的忠实拥护者,这也体现了朝廷默许乡绅存在的目的。鲁四老爷也是一个伪善人,当祥林嫂在临近“祝福”的大日子中死去,他破口大骂其为谬种,面对先前祥林嫂的种种遭遇,他只是一味地说“然而……”就没有了下文,只要他的一句话,祥林嫂就可能被留在鲁宅而免遭厄运,可见他是没有怜悯之心的。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自觉维护封建礼教,从作者对他书房的描述可以看出,仅剩一边的对联,朱熹的“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可他却无一点通晓之处,讽刺至极。翻阅他平时的读物《康熙词典》、《近思录集注》,让“我”一刻都不想多呆,鲁四老爷也只是个“伪”文人。鲁迅以较少的笔墨将这一乡绅曝光于大众的视野中,批判这一阶层罪恶的一面。

2.《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钱太爷们

在《阿Q正传》中,作者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爆发后,赵太爷,钱太爷们和阿Q出现的不同表现,道貌岸然的乡绅是战乱中转移财产,东躲西藏;阿Q是在不理解革命的前提下参加革命。这时候,赵太爷的乡绅形象被作者贬斥,一向游手好闲,打着学者的旗号,愚弄百姓,却害怕革命,投机革命,甚至垄断革命,不允许阿Q参加革命。

鲁迅在文中同情的是阿Q,痛骂的却是赵太爷等乡绅之流,谴责他们的卑鄙,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嘲讽。

3.《风波》中的赵七爷

小说通过发生在乡场上的一场因“皇帝又要坐龙庭”,引起皇帝要复辟的谣传和剪辫子热潮,揭露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停滞、落后和农民的愚昧麻木。赵七爷凭着自己阅读过《三国演义》,以及一套长衫在未庄狐假虎威,用自己在陈年古籍中的片面心得来糊弄群众,恐吓七斤“没有辫子,该当何罪”,可笑至极。他拿捏住人们恐慌的心理,来彰显自己的冷静,自身的身份不同。这类乡绅,对百姓毫无贡献,只是一味地沉醉在封建牢笼中不愿醒来。

对于鲁迅小说中“乡绅”形象的描述,瞿秋白曾说:“鲁迅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是战士,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如果时代没有进步,鲁迅也可能是一位乡绅,但他绝对是一位爱民、善良、体悟人间疾苦的乡绅。鲁迅可能也想唤醒这类群体的觉悟,无奈他们受封建毒害太深。

二、沈从文笔下的乡绅

沈从文的《边城》,作为高中课外必读书目,其中塑造了许多富有血肉的人物,如翠翠、傩送、天保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顺顺、杨总兵等,但读者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关注的几乎都是翠翠与天保兄弟之间的爱情路线,忽视次要人物的形象分析。在这里,顺顺也是一个乡绅形象,他是桔子园主人,又是所在地方的乡镇会长,为人处世公正,受人们爱戴,人们遇到什么事经过他出面就可以解决,常常被推为领导,代表全体的利益,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说他也是符合乡绅形象的,只是這里的乡绅,完全和鲁迅是不同的风格,在这里,顺顺是人们的福音,是当地的“救世主”。这里就要对乡绅形象有全面的了解。

三、教学建议

本文只是简短介绍了两位不同风格作家笔下的乡绅形象分析,在讲授相关文章时,不应只停留于当前作品的理解,应该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什么鲁迅笔下的乡绅与沈从文的人物塑造完全不同,这就需要对作者做背景了解,首先,从二人接受的文化熏陶和时代背景去了解,二人的文学之路不同,所见、所想、所感就必然存在差距;其次,是历史的演变,时代的进步,绅士形象接受新文化,摆脱过去落后的外衣,迎合时代的潮流,改变了外界看待他们的眼光;最后是文章呈现给读者的直观感受,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上传递的信息。这三个方面可以作为教学分析的一个点,通过这样的比较,引导学生对这类形象不再单一记忆,遇到类似形象有这些角度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小说全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瞿秋白文集》第二卷[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
浅谈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思维导图的数学教学研究
柱面坐标计算三重积分的教学建议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五年专学生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概率统计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