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10-21 22:30左广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3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提升策略影响因素

左广

摘  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教育事业也带来了更多的改变,在当前网络背景下,力主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现代化教育,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对于传统教学形成优势互补,改变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提高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势化教学资源的补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强教学成果的深入,发挥信息教学的优势,对于推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在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很多教师依然受到了诸多的因素影响,导致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和思维偏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引言:

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起步比较晚,在全面育人的课改方针下,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的衔接应用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依然有着不同的认知差异和应用差异,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了信息教学无法得到有效的衔接,其中最直观的影响还是教师的自身信息素养不足和传统观念所导致的,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在问题中不断的革新和反思,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形式的转变。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传统理念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很多教师依然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局限,其中教师的年龄层次各不相同,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接受程度不尽相同,年纪大的教师很难转变传统的经验式课堂教学,而年轻的教师更乐于采用新型的教育形式,促进技术教学的应用,传统理念限制了信息教学的应用,受到了自身的观念的局限,信息教学的实践应用也呈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教学中,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都有着不同的差异性,没有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和目标,无法充分和教材教学充分结合,导致了在不同学科中,教师的应用能力有着不同的差异,尤其是对于一些教龄时间比较长的教师更依赖于课堂的经验教学,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不足,也导致了教师很难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三)缺少必要的教学设计和理论

在教学中,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设计理论支撑,无法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充分的结合,信息技术对于课堂结构的颠覆和优化,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交流形式,而很多教师无法抓准信息教学的优势,导致了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传统教学的课件辅助,缺乏明确的教学设计和方法,虽然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但是无法做到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培训体系不完善,自身认知发展不足

对于教师的应用技能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让很多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同时教师对于自身发展认知不足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教学并不是不变的,教师需要的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接受新的知识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底蕴,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培养,而不是客观的依赖于课堂讲学对于学生的培养塑造。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教学,强化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以教育理念为核心引导,以育人为根本方针,引导教师认识到当前的教育理念的改变,紧抓核心理念开展教学,对于教师群体进行相应的调研,对于信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并且在培训中做到针对性的指导性教学,对于信息教学的应用做到系统性和条理性的开展,在学习运用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差距,在对于信息教学的认知中,正确的看待对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运用,强化对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针对性的对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着重培养,提升信息技术在课堂的教学运用,结合两者的优势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1]

(二)发掘学科特色和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的了解,发掘学科特色和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进行創新,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文本内容通过图片和视频进行教学,同时立足于文本教学,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发挥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势性补充,以育人思想为指导,构建新型的课程结构,在教学中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统一结合,增强教学媒体对于传统课程结构的改变[2]。在信息教学中,教师实现分层教学的形式,对于各个阶层的学生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教学,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信息技术的特色化教学,引导学生在导学中拓展知识视野。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实践体验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学科导学案,在创新教学方法中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3]。例如在数学学科中,对于结构空间的想象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将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媒体进行平面的展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于学科难点的突破,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信息技术完善对于学科的教学设计和知识学习,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发挥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学生的的思维培养。

(四)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培养评价体系

应当对教师进行完善的信息技术培养,加强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对此可以建立考核机制,激励教师的培训成效,对教师的应用培养进行针对性实践强化[4]。同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教师可以通过对于学生的数据资料收集,掌握对于学生的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在学情分析中,优化教学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于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教学的应用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信息技术和教育充分融合,改变课堂结构,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中引导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思维发散,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实现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古兴东. 翻转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以《数码照片动手拍》为例[J]. 教育信息技术,2019,000(001):139-142.

[2]  王旭. 例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以"网页设计"项目教学为例[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309(09):49-51.

[3]  宋倩茹,高守宝,王晶莹.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学理科课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模式演变研究——基于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标准的文本分析[J]. 数字教育,2020(1):59-65.

[4]  林美玉. 浅谈信息技术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整合——以《我们的小缆车》教学为例[J]. 新智慧,2019,000(011):24,36.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教学提升策略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研究
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