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玉 王洋
摘 要:广西三江县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三江的乡土资源丰富,本文从建筑工艺、民俗节庆、风土人情、服饰织绣、竹编绘画几方面来研究三江侗族乡土资源的特点,以期将这些特征用于艺术创作。
关键词:侗族;乡土资源;建筑工艺;民俗节庆;风土人情;服饰织绣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区,这里拥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处于广西北部的三江县是一个以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该地区侗族人数占全国侗族人口的54%,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乡土资源也是少数民族中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研究三江侗族的乡土资源是了解广西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三江侗族乡土资源主要蕴含在建筑工艺、民俗节庆、风土人情、服饰织绣、竹编、侗族绘畫中。
一、侗族建筑工艺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建造了许多木结构的房屋,难能可贵的是该地区的木结构建筑已经归入了国家文物局保护对象当中。
三江地区的木结构建筑是我国木结构文化的精髓之一,主要以鼓楼群、风雨桥、传统居住房屋为主。鼓楼由当地有名的手工艺者杨似玉为首的众多工匠师傅队伍共同建造而成,是当地最高建筑之一。鼓楼以其独特的木结构建筑技法为灵魂,包含了侗族传统习俗在内的和谐文化体系,整体显现出阳刚之美,鼓楼一直都是侗族人民祭拜众神、商量事宜、欢迎宾客、庆祝节日、休闲娱乐的地方。大部分的鼓楼有攒尖式和歇山式这两种造型,其每层檐角微微向上卷起,工匠们把它雕刻的十分精巧,檐板上画的彩绘也十分好看。
三江风雨桥是另一侗乡建筑,其上建有大大小小的桥亭,每个桥亭都有不同的特点,其长度和规模均为世界之最。据建造三江风雨桥的侗族建筑师介绍,它的精彩之处在于,造风雨桥要有祖传的工艺,属于地地道道的“架桥”,其结构复杂且精致,风雨桥只有模型,没有图纸,完全是像“玩积木”般架起来的。而且所有的桥、亭、塔均是由木结构建筑,技艺尤为精湛,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秀丽。
二、民俗节庆
我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过去的岁月里,祖先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民俗元素的文化就包含在内。民俗元素代表着某一地区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它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民俗元素包含的种类众多,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民间节日的传统文化,如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来源、不同的庆祝方式,承载着民族文化内涵。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传统的节庆活动中就蕴含有本地的传统文化,这同样是人们了解该地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例如三江侗族自治县最具有特色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多耶节,它以表达侗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感情为主题,传达侗族人民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理想。“多耶”一词是根据侗语音译而来的,“多”字在侗语里就是唱的意思,“耶”则是侗族的民歌中带有耶字,是作为一个衬词而来的,“多耶”是伴随着音乐跳起舞来之意。多耶节人们一般是以唱歌跳舞的形式来表达节日到来的喜悦之情,最有特色的是跳舞时需要人们围成一个或多个大圆圈,每个人都手拉着手,伴随着欢快的民族音乐围着圆圈跳舞。据调查,“多耶舞”早在宋朝时候就已经出现在侗族聚集地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斗牛节,是侗族的另一个传统节日。侗族人们认为斗牛活动可以培养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每年侗乡都会举办斗牛节,节日当天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风雨桥上、小河边观看斗牛,场面热闹非凡。斗牛活动开始前会由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辈来宣读斗牛的规则,随后人们便用各家养的雄性水牛进行相互厮斗,人们把此节日既看作是一种娱乐活动,又看作是一个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寓意。
播种节,又叫“插秧节”,这个节日的活动从字面意义上就能理解,它就是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侗族人民到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三这一天,会开展传统的庆祝节日盛会,由于人们的喜好、活动规则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会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会走亲邀客或是举行“舞春牛”活动。还有些寨子的农耕队还会表演各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会被当成一块农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着耕地时所用的工具,有的拿着干活的锄头,还有的背着赶集用的筐子,表演者把一系列田里劳作时的场景都用唱歌跳舞的形式表现出来,充满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姑娘节,相传这个节日的习俗来自于侗族的一户杨姓家庭,这个家庭每年都会在节日来临的这一天要求嫁了人的女儿回娘家与家里的姐妹、亲戚们一起过节,过节时还要一起制作一种专属于姑娘节日的食物——乌饭糍粑,节日过完后要回丈夫家时,还要带着这些食物回去分享给亲友吃。同时,这一天还要吃一种名叫“黑饭”的食物,这个食物是用一种黑色叶子把侗区特有的“糯禾米”染色并通过蒸煮的方法做成的黑色米饭,这个做法也是流传很久的,传说这个节日也是为了纪念侗家的女英雄杨八美而产生的。1
三、侗族刺绣竹编
侗族刺绣,也称侗绣,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它集聚了很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侗族人民的服饰也和刺绣物品一样,不同的刺绣样式可以体现出每个人所具有不一样的性格爱好、生活方式。因此侗族人民的着装风格不仅体现了侗族所特有的工艺技巧,还表现出了整个侗族人民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民族情感的表达。其整体风格表达的是人们简朴、大方的生活习性,侗绣所用的布料也是侗族人民自己制作。侗族刺绣中同样包含了很多民族的文化,比如在众多的刺绣纹样中有一种代表的则是对神灵的感恩,侗族人民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大自然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侗族人民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认为生活的风调雨顺,是大自然馈赠他们的,他们便通过刺绣方式表达感恩之心侗族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侗族男子的服饰慢慢开始向现代样式改变,而女子的服饰还是依旧保留了侗族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与审美元素。从服饰所用的颜色来看,侗族人民大多采用的是青、紫、白、蓝等。白色经常用于夏季,黑色、青色这类暗色经常用于其余的三个季节,紫色就经常用于节日庆典。女裙就不分季节,多用黑色着装。在服饰的颜色搭配方面,大多采用一个主要颜色和一些辅助颜色的方式,然后再加些与其对比性强的颜色进行中和。这样一来,衣服色彩就会主次分明,色调也显得很是大方。从服饰装饰的内容上看,也是以绣龙附凤、鸟虫花草为主要图案,体现了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无限感激之情。
侗族竹编,因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属于湿润气候地区,适宜种植竹子等产物,因此这方面的资源十分多。竹子历来是高风亮节、生命顽强的象征,竹编也就成了侗族的一种手工艺品。人们把竹编编为花瓶、帽子、竹篮、鱼篓等家里的日常用品,作为当地的一种旅游纪念品,竹子在当地手工艺人的巧手里,变成了各種纹样和造型,在编制时通常是以对称图形呈现,往往给人以平稳、安定的感觉。
四、侗族绘画、蜡染
三江农民画,最初是具有绘画天赋的三江侗民,借鉴了本地风雨桥、鼓楼的民间彩绘及侗族传统刺绣、剪纸等姊妹艺术,在农闲时折木为笔,用锅墨、蓝靛等做颜料,把自己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原始浪漫的审美情趣戏画在墙壁、纸张或侗布上,美化生活,自娱自乐。
农民画属于一种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画作种类,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和保护独有的农民画,三江县还专门因此成立了农民画委员会,设立专业人员保护农民画种。三江的农民画有着鲜明的地域风格特征,它大多画的都是当地人们农作的场景和当地的独特风景、建筑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画家通常是采用不同的视角进行作画,但是并没有给观看者呈现凌乱的感觉,相反还会给人一种真实感,因为这些都是身边真真实实的场景,同时画面也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侗族人民比较喜欢的青色、深蓝色、紫色等色彩都出现在了画面中,深色亮色对比强烈,充满了生活气息。艺术源于生活这一句话用来形容农民画是再形象不过的了。
侗纸画、侗画蜡染在三江民间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在休闲之时拿起画笔画出心中的感受,描绘一个充满侗族生活气息的画面。侗族的姑娘人人都会侗族染布,把侗画和侗族染布相结合形成的侗画蜡染,又把侗族传统的纸张与侗画相结合形成侗纸画。侗纸画所使用的侗纸是以本地侗族竹子为基本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处理,纯手工生产的纸张。侗纸在侗族地区传统生产并且历史悠久,属于纯手工制作,生产流程独特,纸张的特征、颜色也很适合画农民画。侗画的纸面粗糙、厚度大,用来画三江侗画,侗画就会显得更有特色了。侗纸画通常运用纸面粗糙的侗纸来勾线、染淡墨、上色,上色采用干画法,留出黑线,用水粉、丙烯、油画颜料均可图画,侗画蜡染的季节一般是在农历七八月份到来年春天,一般的蜡染所用的材料是蜂蜡或者白蜡,而侗族的蜡染则是用枫树蜡与牛油或羊油混合使用,用来描绘细线部分效果最佳。
深入研究侗族乡土资源,可激发广西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便能够更好地传承广西多民族文化艺术,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如果能将这些民族资源用于文艺创作,定能创造具有广西本民族特征的优秀艺术作品。
课题研究:本课题为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JGB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