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发端于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大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侗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影响得到不断完善,于是获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让侗族大歌发扬光大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此,就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等进行祥述细论。
关键词:大歌 起源 历程 影响 挖掘 保护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296-02
一、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
1.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萌生
侗族的村寨祖祖辈辈都依山傍水而建。因此,侗族村寨的就形成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在这美丽的村寨中,常常有一些鸟儿蝉儿在树上欢快的啼叫,它们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一和百唱,时而百唱一和。这里的人们听到这些小生灵的美妙叫声和潺潺的流水声以及风吹林涛习习呼呼声,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也随着大自然这美妙的和声唱了起来。侗族大歌就从此萌生了。
2.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成熟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文艺活动的不断丰富,外界的文艺娱乐活动虽然对侗族地区有了深厚的影响,但依然难以融入到侗族地区这文化贫瘠闭塞的村寨,因而侗族人民依然在耕作歇息之余,其乐融融地摹仿山野田园中的鸟啼蝉鸣等大自然的优美乐章,于是这些优美乐章逐渐形成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茶余饭后的文艺娱乐活动。正是长时间在这纯朴多彩的田园生活,侗族人民自然学会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力求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和声音乐——侗族大歌。从此,侗家人就有了“饭养身、歌养心”之说,并把歌视为民族瑰宝和精神食粮,用以陶冶心灵情操和抒发内心世界的爱恨苦乐。由此可见,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这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辛勤劳动和艺术实践创造,产生了侗族大歌这光荣而神圣的原生态合唱艺术成果。
二、侗族大歌的发展历程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传说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国湘、黔、桂等省(区),现有人口30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侗族不仅是淳朴善良和热情好客的民族,而且是极富创造性的民族。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风雨桥和侗族大歌。”其中的侗族大歌是无形的神手,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能给不同人群带来无穷的快乐,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就因为这样,侗族大歌能堂而皇之地走出大山、冲出国门、奔向世界,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光是300多万侗族儿女的骄傲,而且是億万中华儿女的骄傲。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并获得美誉,这都与千百年来侗族儿女祖祖辈辈共同努力和辛勤灌溉的结果分不开的。诚如侗人祖辈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汉人有字传书本,侗人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是侗歌流传和发展的真实写照。侗族大歌就是凭着这样痴爱与记忆一代一代往下传,并不断丰富其内涵、美化其形式,终于以骄人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侗族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举例说明一下侗族大歌的发展沿革、社会反响和盛誉创举:
1.侗族大歌的发展沿革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经久不衰、长流不息,它的形成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
2.侗族大歌的社会反响
1959年10月,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晋京演出,为广大观众带去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堡垒;应2010年维也纳春季世界音乐会的邀请,侗族民间合唱团身着节日盛装,英姿勃勃、气势昂扬,以无限风光和自豪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此时,天籁之音般的侗族大歌如清泉潺潺流淌、山鸟婉转啁啾,伴随着纳金色大厅舞台那五彩缤纷的灯光和台下时而平静可听落针声,时而鼓掌、呐喊胜雷鸣的欢呼声,在空中久久回荡。
3.侗族大歌的盛誉创举
三江县梅林乡是我县侗族大歌较为活跃的乡镇之一,他们凭着勤学苦练,代代相传,终于让侗族大歌不负众望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荣誉称号。2006 年 6 月 2 日,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三江县的侗族大歌榜上有名。为了提升侗族大歌的影响力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以及让儿童从小受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目前,三江县把侗族大歌引进了中小学课堂。可见,三江县的创举不仅对侗族大歌的弘扬与守护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其他民间艺术文化的弘扬与守护起了美好的开端。
三、侗族大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生态的影响
1.侗族大歌的发展离不开鼓楼文化的影响
鼓楼不仅仅是侗族人民击鼓聚众、遮风避雨、议事和欣赏的现实价值,而且是侗族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平台。侗族大歌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享誉中外,这与鼓楼文化具有不可分离的缘故。侗族的村寨大多数都建有鼓楼,没有鼓楼的村寨不是不想有,而是由于经济等因素未能建有,其实这些未有鼓楼的村寨对有鼓楼的村寨羡慕不已。当然,这些未有鼓楼的村寨在文化艺术等方面自然要落后于有鼓楼的村寨。鼓楼对侗族人民来说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寨神。从民间建筑的角度来看,她是侗族村寨最高最美的楼阁;从实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她除了用于各种活动的多功能场所外还用于欣赏;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鼓楼的高美阔威可用于驱邪降妖和用于老者长寿、壮者康健、青者兴盛、少者成长的象征和护佑。就因为她在侗族同胞眼里是无所不能的寨神,所以人们在此较集中较频繁于是事毕或茶余饭后自然们学歌唱形成乡亲们唱歌听歌最佳境地。于是唱好者得赞,学好者受夸,不能唱又想学者被众人歧视。因此,学歌唱歌就成为侗族地区一种良好的风气,进而歌唱的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形式得到不断丰富。于是,侗族大歌得以发展壮大享誉海内外就顺理成章了。
2.侗族大歌的发展离不开月也月屯的影响
“月也”、“月屯”是侗族村寨最具热闹最具收获的民风民俗活动之一。“月也”是侗族以寨为单位,以栏路歌、侗戏、多耶、敬酒歌、侗族大歌、山歌和芦笙表演为纽带,从一个寨到另一个寨进行民族文化交流一至六天。“月屯”是以接亲、送亲、栏路歌、敬酒歌为主的侗族传统的婚俗活动。在“月也”、“月屯”的过程中,不仅能增进友谊,为青年男女提供恋爱的平台,而且能提高上述各种歌曲的演艺水平。侗族大歌的发展壮大与“月也”、“月屯”有着千丝万屡的关系。
3.侗族大歌的發展离不开行歌坐夜的影响
每当夜幕来临,侗族村寨的男青年们三五成群哼着歌、拉着二弦琴或弹着琵琶,走寨串巷去找姑娘们行歌坐夜,姑娘们则聚集在“月堂”即某一姑娘家或鼓楼等公共场所纺纱、绣花等候小伙子们的到来对歌。在对唱中,他们先是以男女群对唱,然后找着心仪的人排坐对唱,双方的爱慕之眼不时的在对方身上扫射,露出甜蜜的笑容,似乎在暗示着对方非你莫嫁或非你莫取。由此,侗族大歌的发展传承无形中受行歌坐夜影响匪浅。
4.侗族大歌的发展离不开对歌习俗的影响
对歌在侗族地区最具有影响力,也最能体现出侗族青年男女的才能。因为侗族大歌具有高声部、低声部和多声部,并且分唱与合唱时常交错,同时还要分成雄声、雄音、高音等。因此要唱好侗族大歌就要从小学起,并且要有很高水平的歌师指点。对歌习俗之所以对侗族大歌的影响,是因为对歌一般都是见子打子、临场发挥,对唱几天几夜都不完。不过这些才能并不是一两天学来,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所以只有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具备一定的库存,才能运用自如地和对方灵活对唱。可见,对歌习俗对侗族大歌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5.侗族大歌的发展离不开民族语言的影响
侗族当初没有文字记录,但也有较系统的声部。侗语的声韵母比较简单但声调较为复杂,大部分地方的阴调因声母的送气与否而各分两个调,共有九个(l、p、c、s、t、x、v、k、h),其中有六个入声调(l、p、c、s、t、x),因此说起话来富有音乐感,极为悦耳动听。有人说听侗家人讲话,如听歌声一般。这种说法正说明了语言在音乐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在音乐旋律的构成中,无疑对侗族大歌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6.侗族大歌的发展离不开侗族乐器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独特的乐器往往是伴随该民族歌唱或载歌载舞之中产生和发展的,大歌的复调形式同样与侗族民间乐器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侗族的民间乐器是大歌繁荣和发展的推动力。侗族常用的乐器有芦笙、木叶、弹琵琶、牛腿琴等等。明邝露《赤雅》说:“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侗族的这些乐器与大歌一样都与仿声有着渊源的关系,在侗族的《芦笙祭词》中有这样的说明:"当初做芦笙时,芦笙师傅是到江边去听水声,并以水声的高低和和声来调节芦笙的高中低音"。这实际是侗族乐器模拟天籁之声,缘于仿声的有力的说明。 由此可见,民族乐器对侗族大歌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四、侗族大歌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
1.健全和完善侗族大歌传承人的福利待遇
侗族大歌的传承最为重要的是传承人,任何一个传承人的失传都是民间艺术中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为了让侗族大歌继往开来,代代相传,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传承人的福利。一是通过政府主导和民间选举,将有名气的传承人纳入财政预算,让其所付出的汗水具有一定的社会回报和保障,如:2008年1月26日,梅林乡新民中寨吴光祖、富禄乡高安村覃奶号被文化部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政府每年每人给予补助费10000元。只有这样才能让传承人潜心于传承工作之中。二是由政府与传承人相结合共同做好传承工作,因为传承人大多数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如果缺乏政府的参与,光靠其口口相传,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对传承具有一定的贡献者给予精神鼓励。
2.把侗文和侗族大歌纳入到义务教育之中
1958年侗族人们设计了拉丁字母文字记录。这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三江县梅林乡已将侗文和侗族大歌引进到中小学课堂。这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扩大规模让侗文和侗大歌遍及侗族地区中小学课堂。只有这样侗族大歌才得以发展壮大并带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
3.建立健全侗族大歌传承保护的硬件设施
鼓楼、戏台和现代音像设施是侗族大歌得以发展壮大和传承的必要条件。因此,政府部门要针对侗族村寨的实际情况,增设相应的硬件设施。只有设施完备才能让侗族大歌得以完全的发展与传承。
4.采取多方面结合对侗族大歌的挖掘传承
侗族大歌过去的挖掘传承都凭着劳动者有限的记忆对生活的积累和口口相传。当下,应由政府主导、劳动者配合并充分利用侗文和现代高科技如影像设施、电脑软件等对侗族大歌的挖掘传承。当前侗族大歌的挖掘传承离劳动者渐走渐远,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恐怕难以重归原地,再震江河。因此,当地政府应积极主导把侗族大歌的挖掘传承列入议事日程,并利用上述的方式带领劳动者深入挖掘和严密传承侗族大歌。
5.政府着力引导侗族大歌活动参与并鼓励
古人曰:学以致用,方可活也。因此。政府要与国内外多方联系或搜索有关方面的信息及常举办大歌比赛或留部分项目由侗族大歌队登场亮相等,都有利于激活侗族大歌的学与用的积极性。同时对获得重大奖项或较大影响的单位及个人,如登上国内外际大舞台表演并获荣誉证书及奖杯等,地方政府也应进行相应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让传承人觉得传承工作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并为传承和发展侗族大歌的使命付出更大的努力。
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是我们人类社会的共同使命。侗族大歌是人类精神家园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同心协力保护祖先遗留给我们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其在人间大地上永世长存,一如继往地滋养人们的心灵。
作者简介:吴波,男,(1976.10-),侗族,系广西三江县人,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国家三级演员,中国武术协会会员,现任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党支部书记、局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