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中的悲情意蕴

2020-10-21 04:49王颖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6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讽刺悲情

王颖

摘 要:“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曾这样评价萧红的《呼兰河传》。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学过一篇《火烧云》,后来读了《呼兰河传》,才知道是节选自其中,然而曾经学习《火烧云》时那种好奇和快乐全没有了,有的只是叹惋和悲凉。《呼兰河传》与笔者目前读过的所有小说不大一样,它不像是一部小说,因为没有确定的主人公,没有从头到尾的一个完整故事情节,更像是一首长诗,一部散文集,也像是记忆碎片的拼接。作品的文字优美,场景、人物鲜活,却无处不透着悲凉的气息。本文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小说内容这两大方面中研究《呼兰河传》中的悲情意蕴。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怀念;讽刺;悲情

一、孤寂与痛苦中的慰藉

《呼兰河传》是萧红1940年在香港完成的,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期间,她正受着三大痛苦:爱情婚姻的不幸,尊师鲁迅先生的逝世,还有病痛的折磨。热爱文字的她此时也只有借着写作来得以慰藉,因此小说中不免会显露出悲凉的心情。

(一)、感情挫折

1936年萧红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她为了缓解矛盾,只身去了日本。曾在1932年萧红被汪恩甲抛弃,身怀六甲,在最狼狈的时候,萧军的出现,给了萧红希望,可以说相识时,萧军是萧红的救赎。长期以来两人之间的爱毋庸置疑,然而最后却也是相爱相杀。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很强,两人最终还是分了,萧红嫁给别人,萧军也另娶他人为妻。曾經承受被抛弃的痛苦,这次却承受了深深爱过后又失去的致命伤痛,虽说后来和端木蕻良结婚,可是和端木没有很深的感情,萧红的一生短暂,情感遭遇让人心疼,始终连个真正的家庭都不曾有,四处奔波,一直居住在各个旅馆,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在寻找着爱,心中又怎能不悲凉。

(二)、尊师离世

萧红与萧军合著《跋涉》,因文中宣传抗战思想,两人被敌特通缉,逃至青岛。后移居上海,生活穷困拮据,幸得鲁迅与许广平的相助,时常接济二人,鲁迅非常欣赏萧红的才华,对他的评价相当高,还指导他写作为《生死场》作序。萧红从小缺乏父爱母爱,而鲁迅对他很关心。另外夫妻二人还时常吵骂打架,萧红内心孤苦,只有找鲁迅倾诉。所以鲁迅不只是萧红的文学导师,也是她的精神导师。正是萧红一人在日本的那段时间,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她内心岂能不悲痛,亲人一样的恩师一旦去了,今后的话向谁诉说,恐怕今生再也不能遇到也样的老师了。此后,她也多次悼念鲁迅。

(三)、身患重病

1941年4月萧红病重,检查发现患有肺结核就住院治疗,11月底的时候受到医院冷遇,就出院在九龙养病。12月8日九龙沦陷,她转移到香港,依旧是住在旅馆。4年1月病情加重,却被误诊为喉瘤,在喉管处做了手术,手术导致她饮食艰难,身体更加衰弱。几日后便离世,留下令人痛心的遗言:“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她写《呼兰河传》期间已患病,身体不适,加之坚持写作和心情沉重,致使第二年年初就病重,然而情感细腻又丰富的她,又怎能不在作品里表现出来呢。

二、忘不了的幼年记忆

萧红在这部作品也回忆了童年的美好时光,而这些美好终究一去不返。小说最后一句说这本书的内容充满她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了下来。

小说总共有八个部分,七章和尾声。第一部分写了家乡呼兰河小城的几条街道和胡同。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家乡一些习俗节日的回忆。第三部分是最有温情的一章,最爱的祖父和那个带给作者快乐最多的后花园。第四章回忆了家里的所有房子租住情况。第五章写家乡团圆媳妇的习俗。第六章写有二伯。第七章写冯歪嘴子。

(一)、微笑着哭泣

萧红在作品尾声中说到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已是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园子里也许年年依旧,也许完全荒凉。可见她心里的酸楚和遗憾。萧红十六七岁逃出家里去读书,没过几年祖父就死了。读过作品就能发现她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不好,从小都是祖父陪伴着,而如今流落世间,遭遇不幸,好容易遇到一个恩师,却也离世,从此再也找不到爱,所有的苦都无人倾诉,更无人关心。读到文中那些和祖父在一起的快乐幸福场景,使人心中不止是有一种羡慕,更多的是难过。小说第四章有五个部分,其中四个部分都是以“我家是荒凉的”来作为开头,幼年时的作者不会觉得荒凉,而写作时带着悲凉心情,回忆到的环境也自然带着悲凉气氛。读着那些文字,微笑的同时又在低泣。这便是作品的悲情所在。

(二)、大笑着愤怒

作者的回忆很细致。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雨天怎样晴天怎样,人怎样过去,动物和车怎样过去,描写的都很传神,让人读了忍不住大笑,但是读者能很轻易的感觉到作者对人们的愚笨和自私的讽刺。人们对学堂的议论,对“李永春”药铺那膏药的评价,都表现出一种无知,而作者对这些非常无奈,语言中透出明显的嘲讽。在野台子戏那一段里,写出了人们的粗鄙和封建,作者对包办婚姻甚至指腹为婚,对女子地位极不平等的反抗情绪(萧红的离家出逃就是为了反抗和躲避家人安排的包办婚姻)。

在团圆媳妇那一部分,更是对封建习俗和思想的强烈不满和批判,让人读了都想要痛斥一番。然而在萧红那毫不留情的鞭笞中,我们也能感到她对那些人的同情,那些人们并不是要害他人或是自害,他们被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封建枷锁而桎梏,却又不自知。他们贫困却极易满足,愚昧却又善良,自私却也无害。

在写冯歪嘴子的那一部分,表现出对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后遭遇不幸的深切同情。描写有二伯的部分里,表现出对底层劳苦民众的同情和对人们愚昧又麻木的无奈。满篇都是悲情的叹息。

三、结语

《呼兰河传》中看不到任何封建制度的剥削和压迫,更看不到帝国主义的残忍侵略,没有表现出沉重的社会背景,却无处不沉重。在这部小说里,作者以淳朴安静的笔触,抒情诗般的哀婉风格,轻盈而浓郁的文笔,描写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场景,追忆了寂寞却又美好的童年生活,也表达了对旧中国残酷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们麻木、愚昧思想的无奈和讽刺。书中的人尤其是有二伯和冯歪嘴子,就像最原始的动物或植物,对生存没有过高的要求,对生命也没有思索,就那样自然而然的活着。他们就是这样单纯又无知,看到如此,悲凉就油然而生,铺满整部小说了。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讽刺悲情
钗头凤·痛悼爱妻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赛博批评视角下对英剧《黑镜3:白色圣诞节》的解读
浅析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艺术特色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笔下旧中国人民的生存图景
陈水扁“悲情奔丧”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