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宏敬
摘要: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阶段,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但身体好而且学习好,将来能够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这就需要在营养和饮食上要科学的搭配,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聪明的头脑,所以初中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中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
一、饮食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定时定量吃好三餐
这是保证腦血糖供给的重要措施。尤其要吃好早餐,一直就有“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说法,初中生大脑耐受能力低,因为不吃早餐造成人体血糖低下,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对大脑的损害非常大。早餐中鲜牛奶最为适宜,它不仅含有优质的蛋白质,而且还含有大脑发育所必需的卵磷脂等。
还有一些同学早上不吃早餐或者经常吃垃圾食品,要知道不吃早餐会造成大脑营养供应不足,严重影响上午听课的效果,长期下去,甚至会影响大脑的发育。有一句话说“民以食为天”。说明食物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不注意合理饮食,会导致营养过剩或不足,进而引发多种疾病。例如油炸食品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汽水可乐类饮料会导致我们长不高;而冷冻甜品(冰激凌、冰棒)因含过多奶油会引起肥胖等。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合理饮食,吃好早餐,多吃健康食品。
2.吃够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一切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多吃瘦肉、鸡蛋、鱼虾、牛奶、豆类和豆制品等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这些食品都含有促进脑代谢作用的优良蛋白质。例如大豆中不仅氨基酸含量高,还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以卵磷脂为原料合成的乙酰胆碱,是人脑中的记忆素,有兴奋大脑、改善记忆的作用。鸡蛋不仅含有卵磷脂,还含有与大脑代谢密切相关的钙、磷、锌、铁,以及维生素A、D和B族。所以,学生早点最好每天能吃1~2个鸡蛋,并尽量多吃豆制品。
3.饮水要充足
水是人体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发现,饮水不足是大脑衰老加快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每天至少要饮用8杯水,以保证身体的需要。
4.多吃蔬菜水果
绿叶蔬菜或橙红色蔬菜,这些食物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和C的重要来源。绿叶菜里还含有叶酸,它能和维生素B12共同合成脱氧核糖核酸,促进脑的发育。所以,多吃绿叶菜,对儿童的智力开发有重要作用。
二、家庭教育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助力,更不能缺位
家庭是孩子们最温暖的港湾,也是孩子们最初接受启蒙教育的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通过与孩子的接触交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经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学会了表达、诉求和行为举止。父母在孩子未走向社会前,一直会与陪孩子相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至关重要,甚至影响一生。家规家训好的家庭能够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规不严或家风不够严谨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更多的不利于成长的诱导因素,因此家长一定要做好家庭教育,助力学校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家庭教育更不能缺位,没有家长监管教育,孩子的成长就会失去制约和约束,“野孩子”“熊孩子”就会更早出现,调皮捣蛋、打架斗殴、胡作非为就会经常发生,如果任其发展,孩子不仅会一事无成,最终还会影响到家庭,甚至会走向歧途。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做好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就是在关注孩子的未来。
1.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
做到不放纵,不溺爱。当下社会,孩子对于每位家长来说就是掌上明珠,心头肉,疼爱有加,溺爱不止,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正是这种过分的关爱给孩子养成了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娇气、骄奢、自满、张扬跋扈、自理自护能力差、接受不了别人批评,更经不起挫折打击在部分孩子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作为每位家长,监管教育一定要到位。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从一言一行、行为举止、礼仪礼节、尊老爱幼、衣食住行这些行为习惯、品性品德开始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汲养优秀文化,润性修德,使之形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要经常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教育,要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到什么程度,并让这种教育不断潜移默化,入心入脑,培育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到宽严相济,关爱有度,该批评时就批评,该管教时就管教未成年人),做到不放纵,不溺爱。既要让孩子感受到爱意融融,亲情满满,也要让孩子体会到成长中的规矩约束,自我要求。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首先先学会如何做人,再做学问,这是家长教育子女的本质要求。试想:一个孩子做人都没有学会,又怎么能做好学问?
2.关注孩子的学习,努力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四至十二周岁的少年儿童,这是一个人发展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教育引导到位,孩子未来就会有一个好的发展,如果错失了关注引导,成长就会大打折扣。作为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教育培养孩子多读书、善思考、勤练笔、培特长、广参与、重实践、求创新,广闻博览,厚积薄发。着力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勤于思考、生活自理的习惯和能力。要督促孩子按时按要求完成老师、学校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并积极与科任老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所有表现。要与孩子开展经常性谈心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消除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惑。要适时参加家长会,与众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教育培养孩子。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培养能力,增长见识。鼓励孩子走近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世界的博大和壮观。
结语
习惯源于养成,环境决定成败。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终身的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苹.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20(01):172.
[2]席秀妍.浅议中小学生养成教育[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1):34-36.
[3]孙冬.学校生活中的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4]何世全.浅谈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学周刊,2016(2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