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
一、友善观的理论阐释
(一)友善观的含义
友善,作为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方面的要求,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机制体系在我们大众生活中普遍化的明显体现。友善不仅是我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生活就业,以及登上成功巅峰的助推器。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身怀友善之心的人,总能在他人观念中留下很好的印象,通常一个小小的友善行为也会在偌大的世界中让他人感到丝丝温暖。友善作为我们的品格德性来说又有着其丰富的意蕴。
(二)友善观的表现
1.与人友善
仁义友善是中国文化精髓,同样也是我们在为人处世中的基本要求。建立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要做到友善待人,平等待人,以诚待人。友善待人就是在交往中对待他人和气礼让,善解人意,怀有善心,聊表善意;平等待人就是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与他人相处,要用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任何一个人,不分高低贵贱,从而做到一视同仁的相处方式;以诚待人意味着我们要用一颗诚挚的心去与他人相处,通过诚恳的相处达到心灵相通,通过诚信的方式建立与他人相处的桥梁,赢得信任。
2.与社会友善
对于人际社会之中的友善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小爱”,而是上升到人们对于社会的“大爱”。在平时生活中,要讲原则讲立场,协调好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权重,做到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为主。比如最基础的排队不插队,礼让老人小孩,不随地吐痰,爱护社会公物,不随意破坏。
3.与自然友善
人类生存在大自然之中,依赖着大自然,是自然的产物。大自然如同我们的母亲一样,是我们面前的大自然孕育了人类,所以人类该对大自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并用心保护我们的大自然母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对自然要怀有一种友善的态度去认识,去利用。要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适应而不是改变规律。注重保护自然,不掠夺开采,不过度使用,不污染环境[1]我们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范围内进行生产活动,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二、当代青少年友善观的现状
(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问题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以及社会学校家庭良好道德环境的影响下,大部分的青少年还是能待人友善,但是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通过网络可以不时的看到了解到仍然有很多青少年校园欺凌,社会暴力事件频频發生,这又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正视这样一个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我们青少年的群体中仍然存在着不友善的现象甚至是走向犯罪的行为举动,且甚至有逐渐严重的趋向。[2]其原因有多方面,首先青少年现在正处于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竞争阶段,最主要的社会活动就是学习,面对的交往群体也只是同学和老师。那么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生处于与他人竞争状态,求胜心切,便不会与他人以诚相待。近年来,校园暴力问题频发,使部分青少年出现了“炫暴”现象。在青少年情绪波动较大的青春期阶段,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建立,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则容易做出冲动的不良抗拒行为。如有的青少年在学校课堂上存在着顶撞老师,当堂对教师谩骂,言语侮辱等不友善行为。微博上甚至有学生因教师指正其错误便主动攻击教师等激进行为。最后,现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基本每一个青少年都拥有能够快捷上网的手机等电子设备。
(二)个人与社会存在的问题
党中央十分重视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究其现实作用来说,其能解决我们当今的社会矛盾问题,避免不正之风的形成,从而从各个方面提高社会的整体公信度,进而对人与自然互利共存和谐相处有着稳定作用。我们要将友善观念深入人心,建立政府机制推动是友善的培育,加强社会宣传弘扬,发挥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夯实最重要的社会物质基础,让我们所推崇的友善观存于心,体于行。提高全社会对友善观的高度认同进而弘扬发展。刘兆莹学者指出“我们青少年虽然在思想方面有了自己的很多看法,同时还有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社会多元影响和自身发展条件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发展上还存在着短板”。基于当代青少年所存在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因素,青少年的个人意识较强,在父母过于溺爱独生子女的环境下,青少年群体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较差,在投身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时将自我利益始终摆在活动的第一位。同时,当下青少年的社会理想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对社会生活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但是太过于注重现实利益,将社会理想,内心信念看作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想法。“此外,青少年现在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较为薄弱,非常容易受到潜在因素的影响”[3]靳芳菲学者如是说。
(三)个人与自然存在的问题
我们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中的的友善不仅应体现在我们人与人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处过程上,更应该体现在我们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中。作为大自然中最珍贵的东西往往都是免费的,例如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气,再比如每天都需要的水。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们都是一味地将重心放在了高速发展现代化上,为了人类的现实发展和娱乐建设,追求物质利益,从而不断地单方面向自然大量索取,却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她的保护而让自然界充满了斑斑伤痕。这种我们人类对自然忽视一味索取伤害的现象其实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不能友善的显现。青少年应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从而才能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平等、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友善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人类为了自己私欲而肆意糟蹋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量变积累产生质变则会反作用于人类本身,这就要求我们要友善对待一切生灵。当我们每个人按照自然的规律进行生存活动,善待自然,才能使人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将重心放在人类社会的整体、长远利益,只有当我们青少年能够发自内心自觉控制行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才能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友善。
三、加强培育青少年友善观的对策
(一)强化学校教育的作用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校园周围的环境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的影响,那么在学校中我们可以将雕塑、宣传栏、文化墙作为核心价值文化宣传的载体,以绘画、书法、文章等方式充分诠释友善价值观,从而营造一个积极培养教育的文化环境。在学校积极开展核心价值主题活动,举办班会辩论会。其次毛泽东指出:“不能用粗暴的方法,不能下大雨,要像下小雨一样才能渗透进去。”[5]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课堂的作用,可以通过抓住青少年所关注的社会道德问题,创设情境,从而进一步引发青少年对自己做法的思考。将渗透灌输两者充分结合,就是将青少年对友善从最基础的认知向深度认同转变推进的过程。将价值观高度凝练在青少年的日常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和情感生活中,从而对其产生良好的影响,灌输透彻于青少年的方方面面。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最好的教育就是家庭与学校相结合的教育。”[6]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同样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多数父母尤其是农村父母进城务工,父母平日的工作繁重,对于孩子的教育时间愈发减少,从而家庭教育的作用显得越来越微弱,所以学校要积极地创新德育的教育方法,要在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方面下功夫,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从而形成家教合力。而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起著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是对青少年最开始高尚道德意志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尤为重要。倘若家里充满了爱,青少年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友善自然会方方面面体现在青少年平时的行为上。
参考文献:
[1]韩菁菁.青少年友善品格的培育路径探析[J].理论研究,2015,(6): 20-23.
[2]胡玉龙.集体备课别被人为僵化.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17日.
[3]靳芳菲.大学思政课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5):123-12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5][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1984.
[6]孙昃怿.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友善价值观[J].唯实·现代管理, 2017, (5): 47-49.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