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扶贫”的教育探析

2020-10-21 05:26蔡裕聪
人文天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贫困生家庭心理

蔡裕聪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一)自卑严重,内心孤独感强

自卑作为自信的对立面,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青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免不了会主动或被动地与同龄人进行比较,部分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在这种比较过程中会渐渐地产生自卑心理,当踏入微缩型社会的高校时,比较的范围除了学业成绩之外,还掺杂了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友情爱情等的比较。自卑心理容易在经济困难的学生心中堆积,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愿意、不主動地进行良好的社交,自我评价低,内心世界“闭关锁国”,自我封闭。

(二)高度自尊,心理敏感复杂

在部分贫困生的认知中,他人的评价往往是负性、缺乏尊重感,但他们又十分在意他人眼中的看法。同学之间的一个眼神、一句无心之话、一个普通的玩笑,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心理不适感,甚至会有被冒犯的感受。当然,渴望被他人肯定与尊重是绝大部人的正常心理,但这种心理需求过于强烈时,往往会造成心理内外部的复杂冲突,例如自我性格本是内向不善言辞,但为了营造善于交际、外向大方的印象而强迫改变自我的言行方式。这种高度的自尊感导致部分学生在本是需要社会、学校的资助时,却选择欺瞒,对自我的能力抱有过高的期望。

(三)思维定势,反刍思维明显

思维定势的主要表现在遇到难题时,部分贫困大学生不善于搜索信息、调动可用资源,倾向于采用自我认定的方式方法固执地进行,未能灵活、有效地寻找解决策略或倾听朋辈之间的看法建议。此外,当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他们容易陷入一种反刍思维中,即是不断地对事件、自身消极情绪状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这种思维模式无疑会强化消极情绪的影响,同时阻碍问题的解决。

(四)情绪负性,自我压抑困惑

青年人的内心体验往往是强烈而深刻的,但一些家庭贫困的青年会尽量地“文饰 ”自己的内心体验[1],尤其是消极负性情绪。部分贫困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与期望高于实际,加重了目标未达成时的失落感与自我怀疑感,当面对学业压力、生活压力等时,他们的情绪更为消极,自我压抑感强烈。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经济的压力使贫困生在心理上造成重大挫折,使他们对自己持有过低的自我评价和消极的情感体验。[2]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情况,导致青年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性地压抑部分合理的欲望与需求,需求感不能得到满足时伴随而来的是不安全感。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的父母所能提供给他们的资源更少,这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导致他们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或者各类压力源时,显得犹豫、困惑、不自信。

(二)社会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繁荣发展,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与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考核的指标变得全面、多样。逐年增长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与提高的用人标准,无疑对贫困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憧憬造成冲击。此外,众多将青年大学生作为核心受众的电影、电视剧、小说,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造成影响,部分作品所宣传的拜金主义、虚荣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影响容易引起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消极或者虚荣仇富心理。

(三)个人方面

贫困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敏感多疑较为突出,过于自尊、严重自卑的心理均是对自我持有脱离实际的不良认知所导致。这种不良的自我认知很可能在其年少时就已经形成,在其成长过程中不良的自我认知是逐步积累的,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心理问题并不明显;到大学阶段,人格特质已经基本定型,同时不良的自我认知也走向极端,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3]

(四)学校方面

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更多是注重在经济资助上的帮扶,较少地对这一群体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各类资助政策在操作的过程中,坚持的原则之一便是公开,部分贫困大学生对于自身家庭状况的被要求公开,是抱有不舒服、被伤害感。

三、“心理扶贫”教育探析

(一)心理资本理论

心理资本概念是由著名心理学教授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 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引入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来研究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针对心理资本的内涵,卢桑斯等学者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发展状态,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四个方面。[4]通过培育与开发心理资本,可以让个体更加符合组织行为标准而获得竞争的优势,把心理资本看作是个体积极心理能量的集合体或心理状态,在不同的研究群体中论证了心理资本对学习投入、个体成长和绩效提升的积极作用。

(二)融合心理资本理论的“心理扶贫”途径

1.融合辅导咨询引导问题解决

针对贫困大学生群体所容易出现的共性心理问题,进行定期的团体辅导,每月设立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团建过程中发泄情绪、认识自我、获得归属、收获支持。针对具有特殊性、不适合在团体辅导中进行解决的部分贫困生问题,学校应安排单独的心理咨询,建立个人心理档案,跟踪至学生的问题解决。通过团体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方式,引导贫困学生走出不良情绪、不良心理的困惑,得到心理的成长。

2.丰富技能教育提高自我效能

提供有效的、符合学生专业背景的教育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其他成功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办公软件、公文写作、数据分析等内容,应该包含进入贫困生的培训课程当中,只有统筹规划好系列培训,才能更接近于实现扶贫扶智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

3.优化资助政策维护学生自尊

目前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制度,已对部分流程进行了有效优化,这种优化减少了困难学生申请认证的时间与精力,更重要的是维护了学生的隐私,保护到了部分心理敏感的贫困学生。此外,对于各类资助资金的审核,学校应考虑在有限范围内进行资料的审核、公示,而非必须要求提交申请的学生,在公开场合中进行自身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说明。

4.调整不良认知树立乐观心态

通过培养、挖掘、宣传贫困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榜样,发挥出朋辈教育的有效辐射作用,帮助贫困大学生调整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错误认知,指引他们设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目标。通过小型的成长型讲座、分享会等形式,引导贫困大学生了解自我的优劣之处,学会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合理处理负性情绪以及不良的反刍思维,维持理性思考,保持乐观,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

参考文献:

[1]冯宏丽.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的探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4):39-41.

[2]图雅,梁瑞琼,林佳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现象解读[J].卫生软科学,2010,024(002):184-186.

[3]刘峰,田志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37-139.

[4]Luthans F,Youssef CM,Avolio B.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2008.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贫困生家庭心理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恋练有词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心理小测试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