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禹 罗萍
摘 要:在全面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创新人才是各大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为了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运用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学科竞赛培养模式和项目化教学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再结合两者的优点开发出学科竞赛与项目化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关键词:学科竞赛 项目化教学 创新
自十九大召开以来,培养创新人才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各大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模式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突出的是学科竞赛模式与项目化教学模式。为什么学科竞赛模式与项目化教学模式得到各大高校的认可呢?学科竞赛模式与项目化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又有什么优点呢?如果把两者相结合组成新的教学模式又会产生什么新的优势呢?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展开了如下研究。
一、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一种基于学科知识,而又高于学科知识的一种考试模式。在培养高校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学科竞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中,真正的经历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同时学科竞赛对学校的管理模式,以及老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学科竞赛的环境下,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实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进而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学科竞赛的成绩反映出高校课程设置与管理机制的合理性,有利于高校课程和管理机制的改革[1]。
二、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些特定的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一种模式。项目教学一般包含项目内容的选定,项目课程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结果的评价与转化[2]。如果说学科竞赛偏向于知识的整合,那么项目化教学就更偏向于知识的深化,是对相应学科知识的深入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果说项目化教学更偏向于理论研究,那么学科竞赛则更偏向于把理论付诸实践,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达到创新。
三、竞赛引导,项目驱动的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竞赛引导,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学科竞赛是从知识的广度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项目化教学则是从知识的深度,和理论研究出发。而“竞赛引导,项目驱动”的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整合两者的特点,在发挥学科竞赛整合知识的优势的同时也发挥项目化促使知识深化的优势,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竞赛引导,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教学模式一般包括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流程三个要素。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竞赛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3]。在“竞赛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下,能够结合学科竞赛和项目化教学的优点培养创新人才。
(1)参与者发生了变化
在“竞赛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下,参与者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还增加了学科竞赛主办方。在新模式下教师成为真正的主导者,指引学生学习方向,选择项目方向,实践方向等;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科竞赛主办方扮演着公平评价成绩的角色,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
(2)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
在“竞赛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流程已经不只是传统的讲授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实践探究、自主学习、寻求业内专家指导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3)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竞赛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下,评价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之前的教学模式下主要是教师点评。而新的教学模式则发展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竞赛成绩四个方面。
四、“竞赛引导、项目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竞赛引导,项目驱动”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指导下,以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实践对象,进行实践探究,实践思路和方案如下:
1.政策激励,吸引师生
要想通过“竞赛引导,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和学生。
对于参加学科竞赛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我们给予以下几个方面的奖励。第一、在奖学金评定的时候,根据学生学科竞赛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不同级别的加分;第二、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第三、优先推荐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保送研究生;第四、优先推荐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就业。
要想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的指导教师。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学科竞赛上不能取得良好成绩的部分原因是因为缺少专业的、优秀的指导教师。高校教师大多忙于自己的科研,并且教学任务繁重,不愿投入既需要花时间也需要花费精力且没有报酬的学科竞赛的指导上,因此学院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第一,对指导教师直接给予现金奖励;第二、计算指导教师的课时费,减少教学任务;第三,赋予指导教师“优秀竞赛指导教师”“竞赛指导专家”等称号;第四,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奖可以作为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2.宣讲竞赛,营造氛围
营造环境是“竞赛引导,项目驱动”的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准备阶段。在以往的研究上发现,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参加了学科竞赛,但是还有更多的学生没有参加甚至对学科竞赛毫无了解,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大的漏洞,因此介绍学科竞赛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介绍学科竞赛,营造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大学生了解学科竞赛的途径。学校应该做到线上和线下同时宣传。线上途径主要有学校的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线下途径可以通过学院,任课教师,教学楼宣传栏、食堂入口、图书馆入口等进行宣传。第二,搭建相应的平台。在学生了解了学科竞赛之后,学校应该搭建相应的平台,以便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讨论,使学生对参加学科竞赛的要求、学科竞赛的模式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三,介绍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参加。通过介绍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吸引优秀学生。
3.项目确定,选拔学生
在“竞赛引导、项目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确定项目是本次人才模式培养的核心。以学科竞赛为导向,我校主要从学生分流出发,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业,部分学生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从而开展卓越教师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两个主项目,然后又细分为多个子项目。卓越教师项目含讲课、说课、微课等子项目。科学研究项目含数学建模、市场调查、统计建模、创新创业等子项目。依据各个项目的类型、学生的特点进行双向选择,再由专业老师带队,成立项目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下,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使得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4.项目执行,培训指导
在项目和学生都确定之后,就会基于各个类型的项目,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分为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分别给学生讲解相关理论,拓广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分项目进行专项指导,有单人训练、团队训练等。“讲课”项目,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制作课件,写教案,如何使用肢体语言等。“微课”项目,教师则指导学生进行视频制作,选题等。“数学建模”项目,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软件,如何编程等。“创新创业项目”,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各种具体项目的训练,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深化,实践能力不断加强,进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5.项目评价,总结反思
项目的评价包括四个方面: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竞赛成绩。学生自评,主要评价自己在本次项目过程是否灵活运用知识,是否全身心投入项目,是否与同伴之间取得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在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学生互评,主要评价同伴在项目中所做出的贡献,与他人的合作沟通能力和合作的态度等。教師点评,主要评价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是否团结同伴,是否充分展现各自的特点,创新能力是否得到相应的发展。竞赛成绩,主要指学生完成的项目的质量是否达到了标准,公平公正地判定学生的成绩。如果学生平时很努力,团队合作也不错,但竞赛成绩不够理想的情况,学校会根据综合表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韩军超.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36):162-163.
[2]上官嫚嫚.以“项目化”创新模式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J].艺术广角,2013,(27):168-169.
[3]李永发.基于学科竞赛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与实施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报,2014,30(0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