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红
摘 要:历史是一门联系过去与现在的科目,历史事件具有真实性,能够引导人们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历史作为一门文化科目,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探索世界的大门,了解历史文化,以客观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成为教师单向输出的过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展开论述,分析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现状 对策
引言
历史是联系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历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现代的好多传统节日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深入研究历史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熟悉历史教材,深入考察历史内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部分历史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肆意霸占课堂,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教师的互动也比较少,导致整个课堂成为教师的主导课程。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部分学生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步伐,导致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学生也很难融入学习环境中,长期下去,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2]
2.教学模式单一
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结合学生的情趣爱好创新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比较低,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部分教师虽然积极响应新课标改革的步伐,创新教学模式,但只是形式变化,教学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过于注重形式,导致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了这些形式上,不注重学习历史知识,其效果适得其反。[3]
3.教学内容偏离生活
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导致历史与生活脱节,不利于学生快速融入课堂环境中,也不利于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4.教学内容单一
部分历史教师没有根据时代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而且教学目的不明确,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盲目,抓不住学习重点,对教师的依赖性也比较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虽然为一门文科性科目,但是需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整个教学活动失去了其实际意义。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解决对策
1.恢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创新教学方法。要把学生的兴趣放到首位,利用多媒体以及其他教学设备使历史内容的载体多样化,给予学生不同的视觉体验,能够使他们耳濡目染,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此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思维,不能否定学生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要保留每一种观点,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如在《秦统一中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五到十分钟预习时间,让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列出大致的框架,如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根据这些框架整理学习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整理能力,按照框架复述历史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還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分层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文成公主进藏这个历史事件,以历史事件为导入点,使学生快速融入学习环境中。还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丝绸之路的相关电影,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客观的总结丝绸之路的特征,以及对地区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影响。[4]
3.联系实际生活
历史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历史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能够更好地憧憬未来,制定更高的学习计划。如在《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这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井冈山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井冈山的基本情况,再深入了解课程内容,了解那个年代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艰难,以更加客观的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如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语文课文中《七律·长征》这篇文章总结长征的艰难险阻,通过查阅长征的相关资料,了解长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4.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能仅依靠书本内容教学,要适当拓展延伸,提升历史教学价值。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部门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审视及时,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在《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查找这个时期发生的有名的历史事件,如鉴真六次东渡日本,除传播佛教文化,还将唐朝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使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的总结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初中历史教学地位,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做好自我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于立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新课程(中),2016(11):89.
[2]陈红.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6):42.
[3]朱国忠.教师的“假性成长”与问题意识的丢失[J].中国教师,2017(01):112-113.
[4]李其斌.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