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核心素养教育

2020-10-21 03:50陈在亮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陈在亮

摘 要:历史课程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因而历史教学的展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还可以发挥对学生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的熏陶影响作用。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历史课程的教学应当与对学生的品德培养结合起来,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与国家情怀几方面出发,完成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教育。

关键词:初中历史 核心素养 教学研究

一、通过课程分析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是由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的以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发展的一种观念,其最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即为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化的思维来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而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展开简明且正确的分析评价来完成对学生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与提高[1]。

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相关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关于铁制农具的普及与牛耕技术的使用对农田公有化到私有化的转变的作用关系的分析与讨论。期间,学生可以从教材上了解到“我国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耕工具与牛耕技术,战国时期这些新兴农耕技术的使用范围得到了一定的扩大”这一基本历史信息;随即会有学生对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得出“铁农具与牛耕技术的出现于普及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与农作物产量”这一初步的结论;待学生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后,可以得出“工具与技术的革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社会上的生产关系与生产所有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一结论。在教材分析过程中,学生采取了辩证思想看待历史进程,得到了唯物史观的素质锻炼。

二、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时空意识观念

历史事件是在特点时间与空间下发生的,因而历史教学中的时空意识主要指根据特点时间与空间大于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观念[2]。由于历史事件在时间与空间中错综复杂,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采取绘制时间轴的方式方便学生学习。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教学开展过程中,笔者就采取了绘制主流思想演变的时间轴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高效梳理历史思想变更的主要发展脉络:时间轴可分为春秋、秦朝、两汉、北宋、明朝、清朝等几个重要的历史朝代,期间还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诸如秦朝的“焚书坑儒”等统治阶级行为导致儒家思想影响力的下降,直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再度兴起,时间转到北宋逐步陷入困境的儒家思想终于再度散发出光芒,而明末清初反封建主义的民主思想终于逐渐兴起。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时间轴的走向而轻松掌地握历史进程,实现时空意识的培养。

三、通过材料阅读培养学生史料证实素养

史料证实可以分为史料分类、史料剖析、史料运用与观点辩论等方面,主要指学生根据收集到的历史材料分析、研究而产生的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正确评价从而得出公正历史结论的能力与品质,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历史材料。

比如,在“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课程学习中,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一直是教学重点内容,学生应该完成对隋炀帝的客观评价。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划分学习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查找历史材料完成对隋朝开建大运河的事件了解与熟悉,并且能够推断出属于自己的分析结果。在此环节内,学生会因为收集史料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论:有人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为史料认为修大运河是造福千古的;而有人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为史料认为大运河是劳民伤财的。在此就需要教师整合学生的史料与观念,引導学生客观而全面的利用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证实素养。

四、通过客观阐述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一种以客观历史出发,结合一定的史料,结合自身的观念客观描绘出相应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能力,需要讲述人具备一定的材料收集、历史解读、因果探索、进程分析、影响阐述、地位判断等能力,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名词解释的训练完成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

比如,笔者为学生布置过这样一道名词解释题目:在《东西两国父》一文中,作者将孙中山与华盛顿并称为“东西两国父”,结合学习的历史知识,你认为作者这样称呼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一定的习题训练往往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探索精神,最终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师的讲解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问题的答案:首先,两者都领导了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其次,两者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再次,两者是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再次,两人都制定了一定的资产阶级宪法规章,最后,两个人都投身于国家独立的革命之中。

五、通过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一、家国情怀应当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必备素养,其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为对国家与家庭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感,可表现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等等。

二、而家国情怀培养的主要教学目的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能够继承发扬本民族的文化,还能够尊重世界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对此教师可以采取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熏陶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工农武装割据及古田会议”的课程教学环节中,笔者即利用皖北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学生讲解介绍相应的历史背景故事。而通过对“古田会议”收录到历史教材的背景介绍,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到“古田会议”中“思想建党,政治建军”重要原则提出的里程碑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其他红色革命遗址,诸如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地点:协成店;红四军司令部旧址:中兴堂;中共闽南第一代表大会旧址:文昌阁等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现对初中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结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学发展主流的进程中,历史课程教学也应该通过教师的探索而制定出更能彰显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策略,帮助初中学生全面而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玉璞.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612(29):20.

[2]邓玲.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85.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