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玩科学,快乐探究

2020-10-21 03:50杨蕾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科学活动材料投放幼儿

杨蕾

摘 要:幼儿所处年龄段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要重视对材料的投放,通过材料为幼儿创造有准备的发展环境。本文结合教育实践经验,对投放材料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教师应投放生活性材料以启发幼儿的思维,通过投放直观性材料引导幼儿认知,以情境性的趣味材料促进幼儿参与,并注重体现材料之间的差异,进而提升探究的层次。

关键词:幼儿 科学活动 材料投放

科学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领域,可以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不仅关系到探究主题的生成,更会影响探究的过程,合理的材料投放还能够引起活动中心理氛围的变化。因此,材料投放对于活动能否取得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南》中提到:“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要体现“探究”的内核,教师便要依据科学教育的规律与幼儿心理特征,巧妙投放材料,并依据材料的特点导引幼儿活动。本文拟结合教育实践经验,探讨具体的教育策略。[1]

一、投放生活性材料,启发幼儿思维

生活性材料是指源于现实生活的材料,并且应当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接近。根据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在科学活动中投放生活材料,能够顺应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让幼儿观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材料,借助探究支架对材料产生新的认识,发现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2]

例如,大班开展了《奇妙的螺旋》主题活动,由于该主题较为抽象,因此教师投放了许多幼儿们很熟悉的材料,包括方巾、糖果纸和火腿肠。教师先不将主题名称告知幼儿,而是请幼儿完成三件事:拧干方巾中的水分,用粘土捏成糖果形再用糖果纸包起来,用两手握住火腿肠两端,从中部拧开火腿肠。幼儿完成这三项操作后,教师用体态语再现了幼儿的动作,并说:“小朋友们,这就是奇妙的螺旋的力量。”为了进一步引导幼儿感知主题,教师又请幼儿尝试去用其他方式完成拧方巾、包糖果、拧火腿肠的任务,幼儿们发现其他方式所创造的力量都显得弱得多。这時,教师再使用PPT,展示抽象的螺旋结构,并让幼儿知道洗衣机、电风扇等常用家电都使用了这种结构。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点开展活动,拉近了幼儿与科学探究的心理距离。[3]

二、投放直观性材料,引导幼儿认知

直观性材料是指幼儿可以用感官直观感受和观察到的材料。在学前阶段的科学教育中,经常要让幼儿认识常见事物的基本特征,这时应当尽量多让幼儿通过观察实物来进行探究,这样的探究活动才显得有生命力。如在开展《认识菠菜和芹菜》的活动时,与其通过展示PPT图像、挂图开展活动,不如将真实的蔬菜分给幼儿,让幼儿通过看、摸、闻等方式来了解两种蔬菜的不同,说说自己的所见。如有条件,最好能够让幼儿前往菜园,观察两种蔬菜的生长习性。实物总是比符号更具有直观性,直接面向真实对象开展探究,最能够体现科学的精髓。

如果材料不仅是观察类材料,还会在幼儿的操作下发生变化,教师则应注意材料本身的变化应当具有直观性,可以让幼儿观察到显而易见的变化。例如,开展《有趣的膨胀》这个活动时,与其投放茶叶作为材料,不如投放胖大海作为材料。虽然二者的变化原理相同,都可以在遇热水时发生膨胀,也都是来自生活中的材料,但是前者的变化不显著,对于幼儿来说也就不够直观,并不便于理解,也不便于开展小结阶段的交流活动。教师应从幼儿的角度来思考,关注什么样的现象最能够引发幼儿的注意,触动幼儿的心理,开启幼儿新的思维路径。

三、投放情境性材料,促进主动参与

情境性材料中融入了趣味性,将故事的情境带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更能够吸引幼儿的童心,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结合活动的特点,投放情境性的材料,为科学探究活动赋予游戏的乐趣。

例如,要组织有关“平衡”主题的探究活动时,教师构建了《冒险小子走钢丝》活动。教师将一个纸做的小人放在拉起来的钢丝架子上,叫他“冒险小子”,然后展示本次活动的其他操作材料:橡皮泥。再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出活动:“冒险小子想要走钢丝,小朋友们都知道,走钢丝时最重要的是不能掉下来,要稳稳当当才行,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冒险小子平稳地在钢丝上移动呢?”其次,幼儿再尝试将不同份量的橡皮泥粘贴在冒险小子的两只脚上,在多次操作、观察与对比中发展关于平衡的概念。在这个活动中,钢丝架、冒险小子都是情境性的材料,可以创造一个易为幼儿理解、便于激发兴趣的有趣情境,幼儿借助情境理解了要从事的活动。走钢丝的情境设置也为科学探究活动带来了几分挑战感,激励活泼好动的幼儿积极尝试,不断探究。

四、投放差异性材料,丰富探究层次

材料是环境的一部分,差异性的材料可以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环境,激发多层探究。幼儿观察、操作多种材料,将不同的材料进行类比,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材料会引起不同的现象,可以让幼儿的学习活动进入活跃状态,积极参与探究。

例如,在组织《乌鸦喝水》这个活动时,教师投放了小石头、大石头、扣子和沙子四种材料,让幼儿依次操作材料,看看将其放入水瓶后,是否能使水浮到瓶颈的标记处。教师先带领幼儿完成对小石头、大石头的探究过程,一起来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其次,幼儿每三人组成一组,来对扣子、沙子两种材料进行探究。幼儿仿照老师示范的探究方法,先对可能的现象进行猜想,其次将材料缓慢地放入杯中,待瓶子中的状态稳定下来时再进行观察,并使用记录工具记录结果。活动结束后,教师再请幼儿讨论自己看到的现象,尝试解释发生现象的原因。

总之,材料投放对于提升幼儿科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幼儿教师要注意投放具有生活性、直观性、情境性和差异性的材料,以构建符合幼儿学习方式的游戏化活动,引导幼儿趣玩科学,快乐探究。

参考文献

[1]吴丹.从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谈起[J].亚太教育,2015(09):14.

[2]王子贤.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34.

[3]李晓玲.幼儿园科学活动区材料的准备与投放[J].甘肃教育,2016(12):73.

猜你喜欢
科学活动材料投放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主题区域环境创设浅析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