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2020-10-21 05:46章新玲张健朱吉平程志昆钱明华王世友安徽省铜陵市中医医院铜陵244000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颈性氟桂利嗪夹脊

章新玲,张健,朱吉平,程志昆,钱明华,王世友(安徽省铜陵市中医医院,铜陵 244000)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 CV)是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导致颈椎内外平衡失调,致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一种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视物旋转、眼前黑蒙,甚至出现耳鸣、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3]。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4],加之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眩晕发病率呈快速增高趋势,而眩晕病中约 50%以上为颈性眩晕,近年来青中年发病率逐年增高,成为门诊最常见病之一。笔者在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采用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治疗CV患者30例,并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于铜陵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经确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CV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3±11)岁;平均病程(11.51±2.32)月。对照组中男 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1±12)岁;平均病程(10.47±2.11)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①头晕、头痛或颈枕痛、恶心、呕吐;②位置性眩晕、猝倒、持物落地、视物不清;③X线显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反弓,颈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前后径变窄;④经颅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20~70岁,性别不限;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②重度高血压、显著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③耳部起源、眼部眩晕、血液病、颈椎骨折、脱位及宫颈肿瘤、结核等;④晕针者或对药物过敏者;⑤基础病治疗影响本研究。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每次10 mg,每日1次,共服用7 d。

2.2 治疗组

2.2.1 傍刺法

根据患者影像学检查,取病变节段相对应的双侧颈夹脊穴,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的标准经穴执行。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部,用 75%乙醇棉球消毒穴位处肌肤,采用0.30 mm×40 mm华佗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准)20162270907]在夹脊穴位处向脊柱方向针刺1针后,在该穴位周围旁开0.5 cm处再刺 1针,针刺向脊柱方向,并行针使针感向下传导为度[6]。留针20 min,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2.2.2 艾条压灸

采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骏教授改良的压灸法。患者取坐位,术者左手持硬纸板(大小约8 cm×6 cm)放置在百会穴之上,右手持点燃的艾条在硬纸板上百会穴的位置施压按灸,并以百会为中点,在其穴周围缓慢移动按灸,使患者感受到头顶发热并且温度可以耐受为度。压灸每次持续 5 min,其间休息1 min再行施灸,可灸4~5次。每次施灸时间30 min,注意避免灼伤患者头皮[7]。7 d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症状积分

根据《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8]中的症状评估量表,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眩晕(16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等方面进行评估评分。

3.1.2 TCD检查

采用EMS-9W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国食药监械(准)2013第2230237号],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进行TCD检查。探测基底动脉(BA)、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收缩期末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取得 TCD数值参照焦明德主编《临床多普勒超声学》[9]。

3.2 疗效标准

痊愈:总积分≥20分。

显效:总积分较治疗前提高5~10分。

有效:总积分较治疗前提高1~5分。

无效: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或不变。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6.42±1.75 24.05±2.871)2)对照组 30 6.01±2.24 17.07±3.031)

3.4.2 两组治疗前后TCD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TCD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A、LVA、RVA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 BA(Vd、Vm、PI)、LVA(Vd)、RVA(Vs、Vm)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 BA(Vs、Vd、Vm、PI)、LVA(Vs、Vm)、RVA(Vs、Vd)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2。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D各项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D各项指标比较 (±s)

注:Vs、Vd、Vm单位为cm/s;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部位 指标 治疗组(30例) 对照组(30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BA Vs 47.32±13.23 55.80±9.051)2) 47.53±14.18 49.03±12.12 Vd 16.30±4.32 25.32±4.331)2) 18.03±5.31 21.01±3.251)Vm 26.37±8.01 35.10±4.751)2) 27.71±7.22 29.22±4.371)PI 1.21±0.32 0.58±0.111)2) 1.06±0.23 0.98±0.121)LVA Vs 40.97±10.33 46.99±6.981)2) 42.08±10.45 43.37±9.20 Vd 15.95±4.11 22.04±2.781) 15.52±5.37 18.79±3.971)Vm 40.73±11.42 48.95±7.351)2) 41.02±11.47 43.00±11.76 PI 0.97±0.17 0.80±0.131) 0.98±0.17 0.86±0.20 RVA Vs 40.45±14.01 45.80±8.951)2) 39.98±9.82 43.21±10.991)Vd 17.68±6.43 23.84±8.011)2) 17.56±6.74 17.01±6.72 Vm 26.51±8.90 31.15±4.921) 25.84±9.05 29.17±5.801)PI 1.07±0.20 0.71±0.171) 0.99±0.18 0.85±0.17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常见病中排第 3位。眩晕是自身或异物的物理幻觉。这是一个意识平衡的感觉障碍或自我知觉误差的空间取向。颈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或“眩冒”范畴[10-12],目前多因长期低头玩手机,伏案工作过久,睡姿不正确或感受寒凉等多原因致使脑髓空虚、清窍失养,痰火上逆、扰动清窍,或由瘀血痹阻脑络所致眩晕、颈肩部强痛等症状,影响工作及生活[13]。国内学者大多认为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椎-基底动脉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头颈部活动如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随颈部位置的复原而缓解。现代医学认为椎动脉的物理受压以及交感神经调节功能失常是导致颈性眩晕的重要原因[14]。颈椎结构的退变、椎体不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关键因素,其中椎动脉V1和V3段是最常见的病变区域。

瞬间椎动脉血供异常是眩晕发病时的普遍现象[15]。现代医学主要通过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细胞代谢,改善患者眩晕症状,盐酸氟桂利嗪是治疗眩晕的常用药物,其为非选择性Ca2+拮抗剂,对血管收缩物质引起的血管收缩有持久的抑制作用,对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作用明显,但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患者不愿口服西药治疗眩晕,盐酸氟桂利嗪的不良反应是导致嗜睡,其长期服用会导致抑郁症以及锥体外系症状等一些不良反应[16-17]。

“傍针刺”法乃《内经》十二刺法之一。《灵枢·官针》[18]:“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类经》:“正者刺其经,旁者刺其络。”而从人体解剖上看,颈夹脊穴位于颈部,为经外奇穴,功专效奇,刺激颈夹脊穴能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提高椎动脉的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阻力[19]。从穴位解剖观察,相应节段的脊神经后支及动静脉在颈夹脊穴下,针刺对局部微循环状态以及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起到调整作用,对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有所改善。此外,颈夹脊穴夹督脉伴太阳经而行,针刺能调节督脉及太阳经气血,从而达到调和阴阳的作用[20]。笔者通过治疗前后TCD各项指标对比看出,采用傍刺法针刺颈夹脊穴,可达到经络同刺,加强刺激量,充分发挥调和气血的作用,改善血流速度,从而达到通络定眩之功效。

百会穴乃是三阳五会,属督脉,具有开窍醒脑、回阳固脱功效,为治疗眩晕之要穴[21-22]。现代研究证明,针刺百会穴能改善脑部血流量,缓解局部血管痉挛,并对降低血浆黏稠度,降低血小板聚集有重要作用[23]。百会位于巅顶,《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好。”实按灸百会穴可补脑益髓、开窍醒神、升提气血、止晕定眩,是治疗眩晕之良方[24]。

杨骏教授认为在压灸过程中,只要在患者可以承受范围内,可以加大压灸的施压力度,力度越大,待患者自觉头部发热,感觉越舒适,效果越佳。与传统的压灸相比,其原因可能是压力越大,灸量越大,热量传递越快,疗效更佳[7]。

压灸法,古称“按摩灸”,现存最早记载于《寿域神方·卷三》:“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压灸可使热力迅速直达病所,持续时间长,疗效佳。现代研究认为,压灸百会治疗眩晕的机制是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消除局部炎症,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颈部肌肉组织的紧张度,改善椎动脉的受压状态而起作用[25]。

颅脑血管彩超是脑血管的无创检查,在对眩晕的评估中,TCD可有效反映局部血流速度、血管痉挛及硬化等脑血管问题[26]。本研究采用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并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相对比,通过颈性眩晕症状积分评估及TCD检测进行评价。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评分均有提高,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以及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对治疗颈性眩晕均有效。经数据统计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对颈性眩晕症状积分的提高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通过TCD的各项数据观察到,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 BA、LVA、RVA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对照组 BA(Vd、Vm、PI)、LVA(Vd)、RVA(Vs、Vm)较治疗前有改善。说明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以及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对基底动脉(BA)、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A)的血流速度均有调节作用。治疗组Vs(BA、LVA、RVA)、Vd(BA、RVA)、Vm(BA、LVA)、PI(BA)均优于对照组,可说明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对BA、VA的血流速度调节作用优于单纯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7%,对照组为 7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说明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

综上所述,以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可以有效改善眩晕临床症状与体征,利用针法及灸法的协同配合作用,对颈源性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见效快,疗程短,无不良反应,可作为临床一种治疗方案。但针刺与压灸的联合运用方法的机制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此外,对于傍刺角度和部位以及压灸法的灸量等也有待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颈性氟桂利嗪夹脊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老年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氟桂利嗪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偏头痛的疗效研究
什么是颈性眩晕
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51例临床观察
应对秋季眩晕有方
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健身气功与“夹脊”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