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庆,徐复娟,樊小平
(浙江省常山县人民医院,浙江 324200)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脉供血供氧不足、心肌缺血缺氧损害而引起的以心前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心血管疾病[1]。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大多合并失眠症状[2]。数据显示,60~78岁的冠心病住院患者失眠发生率约为 69%,冠心病介入术后1~2 d患者的失眠发生率约为89.9%[3]。若冠心病患者的失眠症状长期得不到纠正,其会影响冠脉的血流量,增加机体耗氧量,导致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加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4]。因此改善患者失眠症状对于冠心病治疗有重要意义。镇静催眠类药物可缓解冠心病患者失眠症状,但若长期使用,药物不良反应不可避免,甚至发生心率失常,加重冠心病病情。近年来,艾灸分别运用于冠心病及失眠症的治疗中,发挥温通心脉、益气安神功效,疗效显著,且较为安全[5-6]。但艾灸治疗冠心病合并失眠症的临床报道较少,且临床作用机制研究更为不足。故本研究采用热敏灸治疗冠心病患者失眠症,观察其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褪黑素、瘦素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常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失眠患者68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结合患者住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因转院脱落2例,观察组因病情恶化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剩余有效样本32例,观察组剩余有效样本3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符合《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诊疗指南》[7]《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8]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且经冠脉造影确诊;②符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9]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且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7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中气虚血瘀证辨证标准。主症为胸痛胸闷,心悸气短,难以入睡或易醒;次症为神疲乏力,面色紫黯,舌淡紫,脉涩弱。
①同时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 60~80岁;③冠心病临床症状较为稳定,心绞痛发作频次基本相同;④意识清楚;⑤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
①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②急性心梗、严重心律失常或合并有严重心脏瓣膜病者;③穴位局部皮肤破损、感染者。
①自动退出者;②病情恶化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③擅自使用其他药物者;④数据、资料不全者。
予冠心病常规西药治疗,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每次100 mg,每日 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每次20 mg,每日1次;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40039),每次20 mg,每日2次;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哈药集团制药六厂,国药准字 H23021574),每次0.5 mg,必要时服用。连续服药1个月。
在基础治疗上,另予艾司唑仑(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534),每次1 mg,睡前口服,连续服药1个月。
在基础治疗上,另予热敏灸治疗。取心俞(双)、膈俞(双)穴。选用1.8 cm×20 cm华佗牌灸用纯艾条。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皮肤,医者用点燃的艾条在穴位附近距离皮肤3 cm处施行回旋灸法,以探查热敏腧穴;当患者感受到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敏现象时,该处即为热敏腧穴;对该热敏腧穴持续施行温和灸法,灸量以热敏现象消失为度,每穴施灸 10~15 min。隔日施灸1次,共治疗1个月。
3.1.1 心绞痛发作情况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次、持续时间等相关指标。心绞痛发作频次为1周内的发作的总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为患者心绞痛开始发作至消失的平均时间。
3.1.2 PSQI评分
治疗前后由两组患者填写PSQI问卷。PSQI问卷包含7项因子,每项因子0~3分,故PSQI总分0~21分。分数越高,表示失眠症状越严重[11]。
3.1.3 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 PSG)指标
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PSG监测,记录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及觉醒次数。
3.1.4 血清褪黑素、瘦素水平
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褪黑素、瘦素的水平。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制定疗效标准。
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明显增加。
有效:失眠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 h。
无效: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有所加重。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8.8%(22/3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0.9%(30/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98,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心绞痛发作频次及持续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前心绞痛发作频次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次及持续时间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次及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心绞痛发作频次、持续时间比较 (±s)
表3 两组心绞痛发作频次、持续时间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发作频次(次) 持续时间(min)对照组 32 治疗前 5.78±1.99 3.81±1.49治疗后 4.13±1.501) 2.53±1.111)观察组 33 治疗前 5.79±1.88 4.09±1.28治疗后 2.42±1.251)2) 1.70±0.811)2)
3.4.3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 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PSQI评分对照组 32 治疗前 16.59±1.81治疗后 14.19±2.071)观察组 33 治疗前 16.94±1.94治疗后 10.09±2.351)2)
3.4.4 两组治疗前后PSG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及觉醒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睡眠时间增长(P<0.05),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减少(P<0.05);观察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及觉醒次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PSG指标比较 (±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PSG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总睡眠时间(min) 睡眠潜伏期(min) 觉醒次数(次)对照组 32 治疗前 274.66±27.76 53.50±22.62 3.78±1.13治疗后 304.34±34.331) 38.19±13.971) 3.09±1.301)观察组 33 治疗前 263.42±29.81 54.27±20.72 4.21±1.73治疗后 349.09±35.021)2) 23.03±8.231)2) 1.48±1.181)2)
3.4.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褪黑素、瘦素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褪黑素、瘦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褪黑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褪黑素、瘦素水平比较 (±s)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褪黑素、瘦素水平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images/BZ_28_635_1375_878_1424.pngimages/BZ_28_957_1375_1051_1424.pngimages/BZ_28_1072_1375_1147_1424.pngμ对照组 32 治疗前 41.78±11.65 8.92±1.28治疗后 43.18±13.42 7.46±0.841)观察组 33 治疗前 39.09±12.04 8.86±1.07治疗后 57.51±13.901)2) 5.19±0.561)2)
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2例乏力、1例头昏,症状均较轻微,1周内均自行缓解;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冠心病与失眠症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发生失眠的影响因素较多。首先,冠心病患者长期反复的住院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其次,心功能水平直接影响睡眠质量,研究提示,射血分数小于 40%的患者夜间觉醒次数明显多于心功能水平正常者;再次,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日常活动受限,睡眠节律、结构发生改变,造成睡眠-觉醒失常,致使患者入睡困难,睡眠质量降低[12-13]。反过来,失眠症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危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失眠患者交感神经张力明显增加,使血压、心率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液黏稠度增加,室颤阈值降低,斑块破裂,引起心血管事件;失眠可促进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等活性物质的分泌,造成血压、心率升高,加快心肌耗氧,从而促发、加重冠心病;失眠可增加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血栓形成,而诱发冠心病;失眠还可影响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3,14]。
近年研究发现,褪黑素、瘦素失调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及失眠症,调节血清褪黑素、瘦素水平可能是治疗冠心病合并失眠症的重要途径。
褪黑素是一种主要由松果体分泌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其可通过增加脑内γ-氨基丁酸水平,调节睡眠-觉醒周期;亦可影响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5-羟色胺水平,以调节慢波睡眠、快速动眼睡眠出现频率,发挥镇静催眠作用[15]。郑美凤等[16]发现原发性失眠患者血清褪黑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治疗后血清褪黑素水平升高,PSQI评分降低。褪黑素水平降低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患者血清褪黑素水平显著降低,心梗或心源性猝死高危人群褪黑素水平降低更为明显[17]。心血管系统存在褪黑素受体,表现为高亲和力、饱和性、可逆性特点,褪黑素通过作用于心血管相关受体,发挥调节作用;能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减少血清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风险;具有抗氧化活性,可增强心肌清除自由基能力,减少一氧化氮合酶生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17-18]。
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类激素。其可通过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促进体内儿茶酚胺分泌,使血管收缩、心跳增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又可提高血管内皮细胞活性氧含量,加重血管局部炎症反应,诱发冠心病心绞痛;还可增强血小板敏感性,促进血小板聚集,加快血栓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19]。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与中老年患者睡眠障碍呈明显的相关性[20]。动物研究表明,将瘦素注入 SD大鼠,可明显减少大鼠快速动眼睡眠,增加慢波睡眠[21]。
冠心病合并失眠症确有中医学理论基础。冠心病多属中医学“胸痹”范畴,失眠归为“不得寐”,二者同属心系疾病。胸痹病机为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过盛,不寐病机总属阴阳失交,二者病机均与阴阳失调密切相关,可相互影响[22]。胸痹有本虚标实之分,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心气亏虚,血行缓慢,营卫不和,心神失养而致失眠;瘀血阻滞,营卫不利而致失眠。反之,失眠已久,营卫失和,损及心阳,无以行血,发为胸痹。可见,气虚血瘀证是冠心病合并失眠的常见证型。
热敏灸相比于普通艾灸,其温通、温补之效更著。本研究以心俞、膈俞为主要灸穴。心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心的背俞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有益气和血、宁心安神之效;膈俞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八会穴之血会,主治一切血证,有养血活血、化瘀通脉、理气宽胸之效。以上二穴相配,共奏益气温阳、活血通脉、宁心安神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次及持续时间均降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次及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降低,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总睡眠时间增长,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减少,观察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及觉醒次数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褪黑素水平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其血清瘦素水平降低,且低于对照组。这提示热敏灸治疗冠心病患者失眠症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症状,改善失眠症状,这可能与其调节患者血清褪黑素、瘦素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