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体育教学部 安徽 滁州 233100)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青少年在身体机能方面呈现出连续下滑的态势,超重、肥胖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成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青少年作为国家的继承者、发展者,其体质健康问题更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国家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素养,要使他们掌握一项以上的体育项目,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校是青少年养成良好锻炼行为的重要场所,高校又是青少年完整地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研究高校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青岛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研究对象是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因子。研究选取青岛市高校在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大学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采用翁孟迁博士编制的《体育锻炼习惯量表》,该量表对大学生锻炼习惯养成的评定从两个维度进行,包括:锻炼行为的重复性和意志性。每一维度下面分别对应7个条目,计分形式为李克特五级计分法,共5个选项,分别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说不清、符合、完全符合,对应分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每一条目得分相加即为大学生锻炼习惯养成调查的总得分。当14分≤得分≤28分,为第一区间,得分在此区间则表明大学生从来不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当28分<得分≤42分,为第二区间,得分在此区间则表明大学生仅偶尔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当42分<得分≤56分,为第三区间,得分在此区间说明大学生开始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但行为不稳定,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终止锻炼活动;当得分大于56分时,为第四区间,在此区间说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容易因干扰而放弃锻炼。
一般认为,α系数在0.8以上,说明问卷设计的信度较好。翁孟迁博士,对量表的信度进行了检验,结果为Cronbach,α系数为0.939,两个因子的α系数分别为0.915和0.906;因此,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翁孟迁博士在设计该问卷的过程参考了相关体育学、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该问卷进行了前测,测量结果表明量表内容效度较好,符合应用要求。另外,经检验,该量表的 KMO值为 0.951,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 3372.1207(df=91,p<0.001),提取出来的两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的65.64%。通过验证性因子模型图发现该量表具有清晰的结构,各条目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4,说明该量表结构效度较为良好。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Google学术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相关网站,通过关键词检索、作者检索,在剔除与本研究相关性较低的文献后,收集到国内外有关体育锻炼习惯的文献200余篇,重点阅读了其中的80余篇文献,对大学生的锻炼情况、运动规律有了深刻的认知,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访谈法。
访谈包括两个部分:对专家的访谈以及对调查对象的访谈。对专家的访谈主要是在确定研究方向、选题、理论建构、问卷编制、模型建构及相关环节上。对调查对象的访谈,主要目的是通过质和量结合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以及归类方式等问题。
(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进行问卷存储,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
(4)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调查数据。问卷的设计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翁孟迁博士编制的《体育锻炼习惯量表》,主要用来调查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情况;第二部分为自行设计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主要依据实证调查研究的科学步骤,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对问卷题项的确定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是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的,初始问卷设计了包含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4个层面的36个因素,并对收集到的问卷题项根据研究需要进行编码和修改;问卷的每个条目均采用陈述句的形式让被调查对象进行选取,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评估因素的影响程度。
②设计问卷并小规模访谈形成初始问卷
根据研究需要,在调查问卷中增加了对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调查。在形成初始问卷后,请体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了判断,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问卷进行了筛选和删除,对问卷各选项的条目也适度进行了修改完善。
表1 问卷效度的检验结果
③问卷的小规模测量及修正
初始问卷设计完成后,选取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114名同学发放问卷进行了问卷的测试,采用Spss 22.0进行了信效度分析。检测结果为Cronbach alpha系数为0.905,KMO=0.833,Bartlrtt球形检验值为2754.933,检验结果P=0.000,小于0.001,共提取出4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 57.383%,大于50%。检验结果表明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在问卷发放过程中,根据被调查者的意见对问卷中语句的表达进行了部分修改,使问卷更简洁、易懂。同时,对检验结果中对应的 “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CITC)低于0.4以及因子载荷系数低于0.5、对应关系与预期不一致的题项进行了删除,最终形成26个因素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④正式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形成正式问卷后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收集。问卷的发放形式主要为网上发放问卷,发放问卷的总份数为450份,回收450份,回收率100%。对选项过于集中10份问卷进行了剔除,得到总的有效问卷440份,有效率97.78%。问卷发放数量应为题项的5-10倍,才能满足调查需要,本问卷共26个条目,440份有效问卷是题项的16.92倍,因此,调查数量合适,满足问卷数量的确定原则。
表2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
随着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日益重视,校园体育设施、体育师资的进一步改善,加上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当前青岛市大学参与体育锻炼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本文借助《体育锻炼习惯量表》,对青岛市5所高校大学生(440人),进行了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人数、占比分布图:
分析表3可以发现:总得分处在第三区间 (42分<得分≤56分)的人数最多,占比52.3%;总得分处在第一区间(14分≤得分≤28分),人数最少,仅为23人,占比5.2%;总得分在第二区间(28分<得分≤42分)的人数为116人,排名第二,占总人数的比重为26.4%;总得分在第四区间的人数为71人,为第三位,占比16.1%。
由体育锻炼习惯的判定标准可知:总得分位于第一区间,表明处在本区间的人群从不参与体育锻炼,总得分位于第二区间,表明处在本区间的人群仅是偶尔进行体育锻炼;总得分位于第三区间,表明处在本区间的人群开始进入经常参加锻炼的状态,但是锻炼行为并不稳定,容易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干扰而中断;总得分位于第四区间,表明处在此区间的人群养成了体育锻炼习惯的行为,并且此种行为较为稳定,不容易因外界的干扰而破坏。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5.2%的大学生处在不参加锻炼状态;26.4%的大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52.3%的大学生开始进入经常参与锻炼的状态;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有16.1%。总体来看,由于青岛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日益完善等原因,大部分同学在学校期间都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生锻炼习惯养成的状况不容乐观,锻炼行为不稳定的现象尤为突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人数占比不及总人数的1/5。这种情况说明,青岛市开展体育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总结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进一步发展。另外,这种问题在全国各地均有反映,极具代表性。
(1)因素分析的适宜性。
结合对专家的访谈以及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本研究初步拟定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包括个体、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四个方面,共26个条目。本研究采用Spss 22.0对440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因素提取的适宜性进行了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KMO检验和Bartlett球性检验
由表4可以看出,本次研究结果KMO值为0.944,大于常见标准0.06,Bartlett球性值为7579.573,P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05,说明取样适当,可以进行因素分析。
(2)公共因素的确定与命名。
对问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标准,设置因子的个数,提取因子载荷大于0.5的条目,共得到4个因子,旋转后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4.719%。具体结果见表5。
结合因子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应提取4个因子,第一因子包含11个条目,命名为“个体因素”;第二因子包含8个条目,命名为“学校因素”;第三因子包含3个条目,命名为“家庭因素”;第四因子包含4个条目,命名为“社会因素”,所提取的因子个数与原假设相符。具体命名如表6所示。
表5 探索性因子分析旋转后结果
表6 因子指标命名、序号、内容、载荷量
(3)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因子分析。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因子有4个,依次为个体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通过对影响因子的排序,可以直观地看出各因子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程度。个体因素对大学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在调查中发现,随着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成熟,处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已具备参加各种复杂运动的能力,男、女大学生在运动参与的积极性上以及参与项目的激烈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自身存在运动损伤的学生,如果对运动没有正确的认知,将严重影响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态度、兴趣以及个人需求,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只有形成稳定的体育锻炼行为后,学生才可以克服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学校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所,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另一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情况、体育课程管理、教学以及体育教师等因素对学生体育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中的体育氛围、大众媒体的宣传以及社会潮流中的体育元素等。社会对体育功能的正确认识,媒体对体育的正面宣传,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参与体育运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一个方面。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学校、社会、内外环境多方面的影响,但学生最早的体育信念则主要来自于其家庭,也就是父母锻炼行为的影响,但这种影响随着学生人格的独立而逐渐减小。另外,家庭的经济情况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在调查中发现,这种影响程度较小,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前的校园场地设施建设已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在校锻炼的需求;二是学生可以通过选择体育锻炼的方式,来消除这种影响。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显著增强,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都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锻炼习惯养成的状况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但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偏少。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结构,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子依次为:个体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其中个体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影响程度最大,父母的锻炼行为则对大学生早期的体育锻炼信念存在较大的影响,大学时期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则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只有将大学生内在的锻炼动力转化为外在的锻炼行为,并不断的重复与加强,才可能促使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