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路径探析

2020-10-20 18:49周红巩倩倩
电化教育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高校思政课新媒体技术

周红 巩倩倩

[摘   要]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正确研判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全面分析两者融合的具体路径,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文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立足高校思政课这一逻辑起点,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三大环节为主线,在教学内容的导入、表达和呈现上研究具体融合路径,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性;探索“线上+线下”、多院联动和校际协同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分析“显性+隐性”“直接+间接”“近期+远期”的教学评价体系,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科学性。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 高校思政课; 融合路径;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周红(1964—),女,浙江桐庐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zhouh701@126.com。

一、引   言

新媒体技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人生成长课,离不开新媒体技术。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1],这一论述明确了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必要性。首先,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胃口”。目前,“00后”已成为大学生主体,新媒体技术成为伴随这代人成长的显著标志,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都深深打上了新媒体技术的烙印,因此,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成为适应学生需求的必然选择。其次,从现代教育发展的社会要求来看,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渗透性要求高校思政课与其融合,以此实现教育技术的与时俱进,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必须适应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带来的信息甄别、价值评价等问题,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最后,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来看,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息筛选、价值评价等能力,由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种好责任田,守好主阵地”,就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重要环节融入新媒体技术,全面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二、借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高校思政课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五门课程构成,这五门课程政治性强、思想性强、理论性强,借用新媒体技术在教学内容导入上吸引学生、教学内容表达上打动学生、教学内容呈现上感染学生,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一)教学内容导入采用新媒体信息

教学内容导入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关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课,如何吸引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电子产品等新媒体,使用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显著标志。因此,在思政课教学内容导入上,教师就要采用新媒体信息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信息收集整合工作,了解学生思想活动状态。“教育者要善于在纷纭复杂的问题或矛盾中,把握关键问题,找出一定时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3]。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喜欢的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了解学生平时的活动状态,在教学内容导入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新媒体信息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关注新媒体上的热点问题。新媒体平台上各类信息混杂,加上西方大规模的文化渗透,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并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被新媒体平台上的不良信息误导,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新变化、新形势,主动占领舆论阵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发表观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历史发展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教学内容表达使用新媒体语言

“话语是思想的‘外衣,是思想掌握群众的‘酶。”[4]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我们党就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转换,毛泽东思想在话语的表达上以通俗的言语解释深刻的道理,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思政课要讲进学生心里,就需要掌握讲课语言艺术,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其涉及的内容广、范围大、难度深,部分概念深奥、内容抽象,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用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的语言传递思想、讲解理论。

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充斥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这些网络语言因形象、调皮、活泼等特征吸引了广大学生。思政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在教学内容表达上要与时俱进,不能靠原理说原理、就理论讲理论,在合理使用新媒体语言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网络语言在学生群体中受欢迎的原因,进而创造能打动学生心弦的思政课教学语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话语转换:一是借鉴新媒体语言的生活性特点,实现理论语言向生活语言的转换;二是借鉴新媒体语言的交互性特点,实现教师单向讲到师生互动讲的转换;三是借鉴新媒体语言的生动性特点,实现思政课教学语言的艺术化。

(三)教学内容呈现融合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与思政课融合要想避免融合异化问题,就要明确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载体,其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利用新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不是片面地播放影视资料、专家讲座等,而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教师讲述的內容形象化、生动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感染力,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新媒体技术而忽视自己教育者的地位,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呈现中来。例如:引导学生收集他们在网络上感兴趣的视频、点击率高的信息,在课堂上呈现展示,教师引导分析,构建师生共同参与、多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新媒体课堂。

目前,随着人工智能、VR技术的发展,利用新媒体呈现教学内容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开发了思政课沉浸式VR体验,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验教学内容。但是,各高校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教师对新媒体技术运用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具体的融合方式上,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成熟的新媒体技术;二要加强对教师新媒体教学技能的培训,让教师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进而实现教学内容呈现的新媒体化;三要引导学生参与,当代大学生对使用新媒体技术更感兴趣、更有经验,要充分发挥学生这一优势,组织学生参与多媒体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践操作,进而提高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

三、依托新媒体技术实现教学

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提供了现实可能。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指向,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单靠思政课很难一次性实现彻底的教育,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贴近学生习惯,更有利于占领网络舆论阵地,进行渗透式教育;建立院系交流平台,有利于实现全方位育人;创建校际协作平台,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打造精品思政课。

(一)建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组织形式

随着慕课的出现和推广,开展线上教学成为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组织的新模式。线上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安排随时随地学习,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符合自己学习习惯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學生的选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线上讨论区、弹幕等表达、交流、讨论的新渠道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思政课的优点进一步彰显,教育部社科司、人民网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5]、天津大学探索出“线上慕课+直播专题+互动答疑”的“互联网+思政课”[6]、华中师范大学在年轻人喜欢的哔哩哔哩平台上推出“‘疫起爱国·云上‘青”线上思政课[7]等,广大思政课教师以疫情真实故事讲述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线上进行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彰显了思政课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线上教学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明确线上教学不是把线下课堂搬到网络上,而是在网络上进行教学,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网络化,吸引学生关注,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线上教学因其技术发展的限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网课教学中教师不能真实掌握学生学习、听课的状态,教师也不能根据学生具体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扩展或者深入解读。所以,线上教学不能代替线下教学,线下课堂因为面对面的特点,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容易产生知识、情感的共鸣,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因此,在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开发线上教学课程,利用线上课程的优势,传播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讲好中国故事,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同时提升线下课程质量,改变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刻板印象,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

(二)建立多院联动的全方位教学组织形式

高校思政课是对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课程。但是,学生思想品格和政治素质的提高是各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学生思想政治的现实状况来看,需要持续性的教育来解决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来看,宏观的经济、政治、文化、大众传媒,微观的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及同辈群体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因此,高校思政课除了要做好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理论教育外,还要全面考虑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联合其他学院,探索“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全方位育人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思政大课堂。

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辅导员纳入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各院系辅导员沟通交流的平台,高校辅导员队伍分布在不同学院,部分高校因校区的划分,学院与学院之间相距较远,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交流平台,能够畅通交流,思政课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辅导员也能掌握到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好地发挥渗透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辅导员与学生密切接触,掌握了学生各方面的活动信息,利用新媒体技术分析辅导员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提供真实有效的教学资源。

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在高校大学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专业课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及人生规划,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分类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课内容,巩固思政课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做法、成功经验进行宣传,鼓励更多的教师立足自身教学实际探索新方法,实现“三全”育人。

(三)创建校际协同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网络思政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传统思政课堂,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目前大多数的网络思政课程还是以学校为单元,对学生尤其是本校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大。因为本校学生在实际课堂中已经听过相关教师的课程,很难吸引学生再次点击听取;由于互联网资源共享性、丰富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线选择更具优势的网络课程;网络思政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各高校发展水平高低不同,盲目开发网络课程不仅浪费人力财力,也会因为质量差影响学生对网络思政课的看法。因此,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校际协同教学,合作开发高质量的、学生喜欢的网络思政课尤为重要。

首先,组建多校教师参与的教学共同体,充分发挥各校教师的教学优势。例如:师范类大学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设计等教学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理工类大学教师可以提供技术支持;综合性大学可以邀请著名专家、学者等。教学共同体教师齐心参与、分工合作、强强联合,精心打造高品质的高校网络思政课。

其次,充分借助网络环境。例如:借助直播教学平台、网络课程论坛等组织多校学生共同学习,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吸引学生兴趣。

最后,协作分工管理网络思政课平台,不断优化运行,做到网络思政课程资源的最大化使用,为后期思政课教学评估环节的进行奠定基础。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教育活动本身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否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3]。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表现形态复杂,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显性+隐性”“直接+间接”“近期+远期”的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好评价对思政课的激励作用。

(一)利用新媒体建立“显性+隐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思政课显性的效果评价是学生期末考核是否合格,是否达到完成课程学分的要求。大多数高校期末考核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期末考试采用纸质化的考试方式,评价标准具有客观性、易操作等特点,不同的教师对平时成绩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有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确定了明确的平时成绩考核指标,这种考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知识化掌握程度,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理论形成行动自觉。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隐性评价体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高校可以依托校园一卡通伴随性地记录学生的各类行为数据,如学生借阅书籍情况、图书馆学习情况、校园消费情况等,合理分析学生的实际行为,实现高校思政课的隐性教学评价。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考核成绩与具体行为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提升日后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利用新媒体建立“直接+间接”的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思政课的直接评价体现为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的评价,这种评价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思政课教师容易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形成直接的评价。然而,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教学效果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他课程的学习、人际交往、矛盾处理等都间接反映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如系统分析模式、行为目标模式、决策模式、目的游离模式、文艺评论模式等[8],同时,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测量学中的操行加减评分法、积分测评法、品德情境测评法等实现对思政课的间接评价。新媒体技术结合现代教育评价方法时要注意适度原则,结合教育对象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真实反映学生内在思想道德品质的新媒体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和指标不能太细、过多,否则会降低操作性,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中准确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水平。

(三)利用新媒体建立“近期+远期”的教学评价体系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物质生产率创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9]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政课教学评价作为一种观念评价活动,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条件的客观制約,同时评价活动的发生滞后于思政课教学实践,而思政课教学是一门持续推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因此,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建立“近期+远期”的教学评价体系。例如: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线上大学生成长记录平台,学生一人一个账号,进入账号可以将教学目标、学生的自我期待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科学分析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一方面,学生随时进入记录平台可以实时看到自我期待与自我活动之间的差距,有利于自我调整,激发学生进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阶段性评价与远期评价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刺激作用,学生可以利用评价反馈的信息,促进自身发展。

五、结   语

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是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对两者融合路径的探析,有利于明确融合的具体操作方法,为现实教学提供参考;有利于明确两者融合的立足点,即立足不同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利于明确思政课教学目标,形成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为思政课教学持续性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方法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建立机制,为两者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学校与新媒体技术部门的联系,为两者融合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全面分析了现阶段我们办好思政课的基础、条件,相信在基础、条件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过程中,高校思政课会越办越活、越办越好,将理论讲进学生心坎里并外化于行,从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9].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982234.

[3] 陳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9,136.

[4] 练庆伟.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话语演进[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66-69.

[5] 5000万人次观看直播一堂特殊的思政课[EB/OL].[2020-03-10].http://www.moe.gov.cn/s78/A13/moe_773/202003/t20200310_429638.html.

[6] 天津大学:虚拟仿真技术锻造思政“金”课 将学习获得感作为衡量教学成效“金标准”[N].中国青年报,2020-03-30(01).

[7] 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青年讲师团打造思政第二课堂[EB/OL].[2020-03-29].http://www.xbjcyc.cn/xueke/137479.html.

[8] 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8.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2.

An Analysis of Fusion Path between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Hong1,  GONG Qianqian2

(1.College of Marxism,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2.College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specific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correctly study and judge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specific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guided by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ased on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s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line, and studies the specific fusion path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express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o enhance the contemporary nature of the courses. Moreove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s of "online and offline", multi-school linkage and inter-school coordin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courses, 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with "explicit and hidden", "direct and indirect" and "near-term and long-term" nature for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courses.

[Keywords] New Media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sion Path; Teaching Practice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高校思政课新媒体技术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