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 柴艳丽 雷丽沙
摘要:蒙台梭利是新教育运动中著名的教育家,她毕生致力于探讨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创立了自己教育方法,在学前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她的实践经验中,她形成了这样的信仰:”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她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此,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蒙台梭利在学前儿童方面做出的理论研究,本文将对她在学前儿童方面的教育思想和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教育思想;应用
一、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念
(1)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为儿童创设有规律、有规则的生活环境。既要关心儿童生理上的发展,也要关心儿童精神层面上的变化。这个时候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成人细心的呵护与照料。蒙台梭利主张让儿童在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下发展其内在的生命力。
感官教育的教具要考虑到颜色、形状、重量、气味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鲜艳明亮颜色、变化多姿的形状、美丽有趣的外观等特点去吸引住儿童的眼球。从而能激发出他们内心所追求的东西,在教具的使用过程中得到成长与收获。
要对幼儿的自发性尊重与信赖,要让儿童自由的环境下进行创作。只有在自由的環境下,幼儿才能自发的进行自我构建活动。
让儿童多感受生活,丰富它对生活中事物的印象。当儿童在生活中喜欢多听多看时,他所捕捉到的事物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2)让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下成长。
我们所说的自由不是毫无限制的放纵儿童让他们肆意而为。,而是让他们在规范条件下自由的进行选择。我们给予他们选择和行动自由,在这过程中不使用命令、强制的方式,而是让孩子需要。我们要从心里的尊重孩子,比如:当老师跟孩子讲话时,我们需要跟孩子保持在同一高度,眼睛与孩子平视。蒙台梭利这样描述:“当我们给予儿童自由与独立时,我们就是将自由给予一个准备行动的工作者。他不能不工作,不活动而活着:这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性。抑制生物的自由与独立会导致退化。”[1]
二、蒙台梭利阶段性教育在学前教育的体现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均有与其特定的身心特点。她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0-6岁,6-12岁,12-18岁三个阶段。
在学前儿童期也就是3-6的阶段,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于其它年龄阶段有着不同之处。0-6岁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来体现。第一部分是从出生到三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觉能力与特殊的鉴定力,简称”吸收心理”。这一期段的儿童能够从自然界的周围环境中吸取事物并从中得到成长,但这阶段成人很难对儿童施加影响。第二部分是从三岁到六岁,这一期间,学习儿童吸收的心智依然存在,但他们有意识的自觉的感觉能力已经在发展并且他们的精神发展也在逐步的完善,因此此阶段的儿童相较能够接受成人的影响。就像《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所描述的:儿童有一颗可以吸收知识的心灵,具有独自学习的能力。[2]
三、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在学前教育的体现
感官是心灵的门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3]蒙台梭利十分重视感官教育,她的感官教育体现在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的训练,其中主要以触觉的训练为主。
蒙台梭利针对儿童的各种感官专门的设计了具有独特创造性的教具。由于学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机能还不太完善,他们还只能接受简单的刺激。因此,在设计感官教具时,会尽量专注于一种器官刺激,从而使儿童的专注点放在中心位置。
同时,在实施感官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行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遵循儿童内心发展的需求,找到他们的兴趣点。蒙台梭利说:”一旦感官教学走上正路,并唤起兴趣,我们就可开始真正的教学。[4]
四、蒙台梭利教育在学前教育的运用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儿童,教师,有准备的环境和教具是教学的主要要素。蒙氏教育在教室的作用,教具的使用,教育内容,环境创设等方面与传统教学都有不同。
我国大多数的幼儿园采取的是年龄分班制,一般是按同龄编班和混龄编班相结合的形式,也就是说我们将儿童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划分班级。这与蒙氏教育不同,蒙氏教育以幼儿为主体,幼师为补助,遇到问题教师主要起聆听、提示和助手的身份。这种方式注重了儿童独立性的培养,不仅能够让儿童养成健全的人格,还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独立性。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各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上,我们要有顺序的进行,如:将学习先与日常生活练习为起始,然后慢慢地进行感官教育,逐步分化到语文,数学数学等文化课程。在引导过程中我们要在有序的规范,让孩子自由去做。
参考文献:
[1] Maria Montessori:The Aborsort Mind 幼儿的心灵.许慧珠译,台南:光华女中,1990年.58-94
[2] Maria Montessori:The Aborsort Mind 有吸收力的的心灵.蒙台梭利丛书编委会·编译
[3][4] 外国教育使教程(第三版).吴式颖,李明德主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325-326
(作者单位:江西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