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芬 刘雪
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学前教育改革的焦点。课程改革并不是对旧课程的彻底否定,也不是重新创造出全新的课程,它是一个逐渐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儿童本位视角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应采集过去与现代之长,拓展视野,促进发展。我们从“师幼关系”“课程内容”和“环境建设”三个维度,在实践中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从教材走向生活、从教师为本逐渐转向儿童本位。
一、师幼关系:变“教师在前”为“儿童在前”
幼儿园应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师幼关系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显然,师幼关系已由早年的“教师在前”向“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进行转变。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师幼关系应该是“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爱的互动应当是所有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幼儿园应建立接纳、欣赏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在受重视的互动中生活与学习。幼儿园应建立有温度的师幼关系,教师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幼儿的闪光点(注意),记录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识别),并支持幼儿下一步可以做什么(回应),从而让幼儿感到自己被关注、被肯定,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
二、课程内容:变“教师中来”为“儿童中来”
张宗麟先生说:“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地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陈鹤琴先生说:“凡儿童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作为幼稚园的教材。”他们对幼儿园课程及教材的定义和解释表明,儿童经验、儿童活动、儿童生活应是幼儿园课程的关注重点。因此,幼教工作者可以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活动材料、引发活动主题、指导活动方式等来支持幼儿的活动,从而使课程服务于幼儿的发展。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幼儿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幼儿。教师需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学习者,将幼儿视为“课程开发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强项”和“已知经验宝库”的作用。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支架性问题“你知道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点。由于幼儿认知具有直觉行动性、具体形象性,因此幼儿园课程关注的重点应是让幼儿参与具体实物探究,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重视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和相互作用。
三、环境建设:变“教师主导”为“幼儿主体”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既是儿童的学习历程,也是教师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在幼儿园环境建设中,我园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情感需求。一是坚持“尊重生命成长,回归多彩生活,享受幸福童年”的园所理念,努力创设自主选择、自由游戏、自然交往的环境,给幼儿更多自由、自主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二是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关学习目标和建议,对园所环境进行评估,重点围绕“幼儿园现在有什么”和“儿童的学习发展需要什么”两方面,本着“儿童本位”的理念积极展开调查,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从班级区域公共区域进行环境审议,并提出调整方案,积极创设能支持幼儿发展的适宜环境;三是通过“记录幼儿和环境互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综合审议环境创设、布局规划、材料投放等的适宜性、合理性、有效性,通过教师适时、有重点的观察,记录幼儿有意义的行为表现,追踪幼儿的反应,不断调整支持策略;四是捕捉“课程生长点”,生成一些微主题和项目活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幼儿在环境中的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