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梦姣 高峰 唐海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越来越复杂,构建“解困-助人-育人”资助模式将在资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的重要性进行深刻的研究,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困境,提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新模式的对策建议,促使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资助模式
1、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的重要性
(1)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现阶段,国家致力于实现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权力相同。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公平和谐,目前我们高职院校中依旧存在许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基于此种现象,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事业应按照教育公平方针政策执行,力争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权。高职院校大力开展精准资助育人活动,能够实现资助对象认定、内容管理、资助方式等精准化,通过优化资助资源的配置方案,实现公平公正,更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让贫困生拥有同等的机会享受同等质量的教育,推力我国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实现教育公平。
(2)有利于资助队伍的建设
随着国家和学校对资助工作重视程度加深,这就要求我们健全资助队伍,目前高职院校仍然资助工作人员身兼数职,缺少专业人员配备,那么在展开资助工作过程中,未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和跟踪问题,难以达到精准资助的目标,势必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建设完善的资助队伍。促使高职院校进行资助队伍建设,健全资助机构,引进优秀且具责任心的工作人员,减少流动性增加积极性和稳定性。在保证人员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其业务水平,可经常组织队伍人员进行外出学习培训交流,促使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更上一层楼,朝着专业化方向实现。
(3)有利于育人效果的提升
高职院校可利用各式各样、内容丰富的育人行径取得优良成效,精准资助育人既能提供贫困生物质上的帮助,还能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展开道德感染。为了实现精准效果,学生资助中心就需要发掘贫困生的需求特性,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精准资助育人效果。在资助的过程中,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贫困生提供多种资助方式,鼓舞其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勤工俭学、创新创业、技能学习等等,从根本上提升贫困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2、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的困境
(1)资助对象识别度不够精准
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是高职院校实现精准资助育人的首要条件,然而在识别贫困生的一系列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不能精准识别出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以致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的公平性、时效性产生巨大影响。首先,我国各州市经济水平存在差异性,因此不同地区认定贫困生的标准也不一致,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使得高职院校在确定贫困生群体过程中无统一标准可循。其次,学生在生源地存在随意开出贫困生申请认定材料,以致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缺乏。随着国家大幅度增加资助额度和比例的增加,致使很多经济不困难的学生拿着虚假的证明材料申报补助,加大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识别的难度影响识别的精准度。
(2)资助队伍管理建设不够专业
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资助管理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基本都是通过各二级学院的辅导员展开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相关人员流动频繁,新人接手工作耗费大量时间熟悉业务,还缺乏专业性。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是动态变化过程,势必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能够随机应变,还要顾及贫困生心理状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引导,这就需要资助人员具有较好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素养。由于现阶段高职院校编制数量的限制,高职院校均未给二级学院配备资助专职人员,都依赖于二级学院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进行资助工作,而他们既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还本岗位存在相应的事务需要处理,以致无法集中精力完成资助育人工作,而资助管理工作人员与被资助的贫困生沟通交流不足,致使精准资助育人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3)资助育人的效果不够明显
我国精准资助贫困生的基本目标就是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资助工作的经济功能。在实现此项工作的经济功能同时,我们不得不重视其育人功能。现在这个时代贫困生不仅仅只有经济上困难,可能在他们的心理上或多或少也会存在一些困难,所以在进行资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上的资助,还需要重视心理上的辅导和引导。目前,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还是偏少,还未完全认清功能。基本还是停留在经济上的帮困解困,主要体现在经济功能上,育人功能体现不明显。基本认为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如学费生活费解决了,就实现了资助的功能,并未全面考虑资助育人的功效。目前,缺乏诚信、感恩教育参与资助过程中,以致高职院校出现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导致贫困生资助育人效果不足。
3、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构建
(1)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实现精准“解困”
高职院校应明确参与主体的职责,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是高职院校实现精准资助育人的首要条件,在认定工作的起始点确保精度是实现精准育人目标的前提。在整个过程中,存在当地政府、贫困生、高职院校和资助老师等主體参与,那就需要各司其职,严格把控,做到每一个环节都精细精准。
(2)完善资助机制制度,实现精细“助人”
高职院校应协调管理人力资源,根据工作需求配置专业工作者,并加强稳定专业化团队建设,以便开展心理咨询、勤工俭学活动、素质拓展等工作,保障了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执行。
高职院校应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根据院校情况完善激励机制。比如评选一些先进代表、宣传先进榜样等措施给予精神上激励,增设资助育人的考核指标,通过评定级别,给予相应的物质上激励。
(3)改变思维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
加强感恩精神培养。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其思想的引领。高职院校可采取“朋辈教育”的方式,遴选优秀励志典型,树立学习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心态以及自信自强品质。
加强社交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可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成立勤工助学社团群体、开展品牌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社交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4、总结
通过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深入探究,从教育公平、队伍建设和育人功效等方面分析其重要性,可见要想实现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功效,我们要确保能够把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经济问题,助力其完成学业顺利毕业。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其成长成才。势必要求高职院校建立适当的顶层设计,构建专业化资助队伍,建立资助新模式,助推精准资助育人效果,促使学校的学子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丽华,李雨健.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精准化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20(10):49-51.
[2]徐国庆.大学生资助政策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与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5):162-165.
[3]黄新悦.社会主义视角下资助育人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4):76-77.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精准扶贫背景下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湖南省高校智慧资助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PZ19431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