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高校需要结合文件精神,全面审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和重要意义,全面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模式和实施路径,积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现实意义;实施路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2020年3月,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在新时代新思想新方针的引领下,高职院校需围绕劳动教育勇担新使命、展示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充分挖掘、着力探索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和实施路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全面审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和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和输送,中国正处在由大国向强国的质变过程中,社会经济的高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高品质的劳动力。仅仅是相关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劳动力的需求,智力支撑的前提是内生动力的激发,进而促使实践能力的提升,因而,新时代劳动教育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和使命,与智育、德育并驾齐驱,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格局之中,同样发挥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性作用。
(一)劳动教育长期缺位导致劳动观念扭曲现象凸显
长期以来,国民教育普遍存在劳动教育缺位的现象,各大中小学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倾向智育、德育的发展,劳动教育处于搁置状态,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反映在青少年一代,最明显的就是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思想狭隘等现象。由于当前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全球化、国际往来频繁等状况,我国正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碰撞,腐朽思想毒蚀青少年的身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涤荡着青年一代的心灵,不劳而获、游手好闲、坐享其成的等闲之人盛出,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得人们普遍将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由于体力劳动者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传统意义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观念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滋生出鄙视劳动者、劳动不体面的不正之风。
学校教育看重智育、德育的现状,使得家庭教育更加忽视劳育的重要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家庭成长环境的优化,孩子在家庭中养尊处优,娇生惯养,孩子的衣食住行均由家长安排妥当,家长包揽了家庭中的所有事务,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较差,对家庭中的劳动更是置之不顾,缺乏必要的责任和担当。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成绩和排名,将家庭中的劳动时间让位于学习或者休息,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能力严重欠缺,家庭教育已出现了与劳动相脱节的情况,家庭和学校忽略了劳动的育人功能和价值,社会上普遍出现了轻视劳动、逃避劳动的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和功利化,具体表现在过分看重报酬待遇与社会地位,过度要求自我价值和自我满足,在求职和实际工作过程中功利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目前,大学生当中能够走向基层的寥寥无几,从自身角度考虑发展前途的居多,从社会角度考虑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较少,可见,劳动教育不可或缺,重拾劳动价值观培育也势在必行。
(二)劳动教育实施片面化导致学生全面发展受限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制定教育方针策略的根本宗旨,而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过程,任何教育都不能取而代之,任何人只有在具体的实践锻炼中才能得到全面地发展。然而,以往高校的劳动教育却出现了明显的片面化现象,反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是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忽视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与劳动教育实践的统一。很多高校劳动实践内容单一,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脱离了实际和社会生活,学生根本无法全面认识劳动的重要意义,出现将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的片面化主观意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出发点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从主观内生动力方面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意识。
二、全面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模式和实施路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意见,该意见是各个高校实施劳动育人的根本遵循,高校作为立德樹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力军,需要结合意见精神,精准研判、分析、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具体举措,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
(一)有效利用实习实训,拓展劳动实践
劳动价值观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高效要想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激发对劳动的内在热情和劳动创造的积极性,需要在实习实训等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完成。实习实训是有效开展生产劳动的前提,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意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提高融入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高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借助实习实训课等生产实践环节来强化劳动教育,制定融入劳动教育新元素的培养方案,将劳动纳入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实习实训的过程就是参与生产劳动的过程,学校要抓住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激发内生动力,为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注重培育劳动价值观,丰富校园文化
当前,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培育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关乎今后的择业、就业以及健康成长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校要从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贯彻实施劳动教育。一是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强制度建设。高校要对照文件精神,制定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措施,如编写劳动教材,将劳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参与考核考察;将校园环境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定期开展我爱我家、美化校园等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能激发爱校情怀,还能在劳动实践中体会付出与收获成果。二是全方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感知社会对劳动的尊重,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如邀请知名劳模、校友代表到校宣讲劳动理论,传输劳动精神,结合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人格熏陶,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三是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成熟,获得了自我成就感、自我提升感和自我满足感,所以,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境界得到提升,因此,参与志愿服务是一种双赢行为,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同时,“利人”又“利己”,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另外,也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因此,高校要把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广泛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为大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志勇 杨玉春.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J].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4月,第4期:25.
[2]谭泽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2月,第1期:30-33.
[3]缪昌武.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视阈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刍议[J].江苏高教,2020年,第4期:60-63
注:1、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作者简介:相琳,1989年5月,女,山东临沂人,继续教育学院鉴定办干事,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