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光
摘 要:子成龙、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最大的期盼。这种夙愿无可厚非,但是与此同时,家长也要综合考虑子女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等,对孩子有个合理的预期。为此,父母要端正自身的培养理念,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同时要依托家校共育机制,学校与家庭既有分工,更有合作,为把孩子培养成才而共同努力。
关键词:合理预期 培养理念 尊重孩子 家校共育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两会期间的“部长通道”上提到:“科学的教育观,是要对孩子有个合理的预期。”子成龙、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最大的期盼。这种夙愿无可厚非,但是与此同时,家长也要综合考虑子女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等,对孩子有个合理的预期。
一、对孩子有个合理的预期,就是要父母端正自身的培养理念
据《长江日报》报道:调研表明,除了强调学习和分数有半数家长不知该怎样教育孩子,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其实,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只有放平心态、调整预期、端正教育动机,家长才能消除焦虑,对孩子实施科学养育。
(一)学习很重要,但做人更重要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品格修养,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中如是说。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省吃俭用、补课培优、甚至全职陪读,却忽视了对孩子品格的培养,亲手打造了一批“巨婴”。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在宿舍与同学打牌时,被怀疑作弊,遭到同学的嘲笑,加上内心积怨已久,遂起杀机,连杀四人,震惊全国。2010年,河北大学李启铭校园内驾车致一死一伤,“我爸是李刚”引发舆论热议。
对于孩子我们要关爱但不应溺爱,不能存有只要学习好,其它方面就可以迁就照顾的想法,更不能以“爱”的名义,包办本该属于孩子的一切。
(二)分数很重要,但习惯更重要
俗話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作为家长,应该肯定孩子为争取高分所付出的努力,协助孩子一起分析成绩提升的空间和技巧,而不是只看到一串干巴巴的数字。家长们要走出“不谈分数母慈子孝,一谈分数鸡飞狗跳”的误区。
分数很重要,但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更为重要。中学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必须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充分培养阅读、运动、演讲等兴趣爱好,每种习惯的养成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精进。
北大教授香帅老师,上学时逃课去看“小虎队”的演唱会,攒钱买最新的专辑和最炫的海报;兴奋之余,他还动员全班举办了两次关于偶像的“百科知识竞赛”。通过比赛,他学习了流行音乐文化,开发了主持和演讲天赋,激发了写作兴趣,从而音乐和写作成为了他最大的爱好并直接影响了他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三)好大学很重要,但好专业更重要
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却普遍存在,广大家长该如何面对现实?父母能不能接受一个平凡的孩子或接受孩子的阶级下滑?好大学或好专业的选择似乎一直困扰着众多家长。
双一流院校不仅是每一名考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一名家长的热切关注。高考虽然不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选择,但是通过高考选择好大学或好专业,却可以让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使考不上大学,职业教育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每个孩子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保定一中秉承毕业生感恩母校、返校交流等传统,让优秀学长与学弟学妹共话成长,畅谈未来,以过来人的身份答疑解惑,用大学生的视角达观世界,帮助他们认真做好学习生涯规划,而不是填报志愿时的一脸茫然。
二、对孩子有个合理的预期,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而不是人为地加速孩子成长。父母应正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一)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其实说到了教育的本质。庄稼生长有季节,孩子成长亦有过程,这应该是个自然成长的过程,而不是拔苗助长、反季节或催熟的过程。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深深根植于万千父母心中,于是,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学区房、兴趣班、考级比赛、家教等不一而足,但这些能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呢?郑渊洁在《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写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
(二)要正视差距,不要盲目攀比
很多人总喜欢拿别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比,越比越焦虑,越比越痛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羡慕别人考高分的同时,或许别人也在羡慕你演讲比赛拿了第一名,把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就会越比越郁闷。
当明白比上不足时,才会努力进步,才有可能成功;当明白比下有余时,才会感到满足,才会活得快乐。所以,我们要选准参照系,孩子考的好的,让他继续保持优势,鞭策他,他就不会骄傲;孩子考的不好时,让他反思症结所在,鼓励他,他就不会气馁。所以,家长要客观评价自己孩子的表现,而不是一味的盲目攀比。要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对比、去反思,只要肯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能在不断跌倒中成长进步,从而变得更优秀。
(三)要齐头并进,不要瘸腿前行
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现象,在一些家长中长期存在着。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就会忽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为了谋取利益而制造的噱头或谎言,更是不断催生着家长的焦虑。
学科间要均衡发展,某个学科成绩不好,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进而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学科间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瘸腿”现象的出现,在影响其他学科的同时,也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大学择校竞争力。除了学习和考试分数之外,家长们还应关注孩子身心和品格等全面素质的提升。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课程拓展、社团组织、专家讲座、生涯规划等活动,目的就是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地规划未来,以此提升学习的原动力。
三、孩子有个合理的预期,就是要依托家校共育机制
“学校做先锋,家庭搞配合”,学校与家庭既有分工更有合作,学校教育主要侧重“求知、明智、成才”,家庭教育主要侧重“修身、立德、成人”。
(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法国作家卢梭说:“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无法给孩子任何东西!”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家长作为养育者,对自己一定要严格要求,不断反思总结,以身作则,做出表率。
榜样,是精神的坐标;典型,是生动的教材。榜样于点滴中释放出无形的感染力,引导着人们见贤思齐、向善向上。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说:“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社会環境是由同龄人组成的社群,并不是父母。”其实,我们更应深入发掘学生身边的典型,培塑“校园新偶像”,通过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孩子们学有标杆、学有尺度,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更多地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陪伴是最好的老师
一首《挑妈妈》的小诗在网上刷屏,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起长大的还有家长自己。有父母的爱和温暖陪伴的孩子,才能跑得更快更远。孩子们需要心理上的满足,需要通过展示自我来获得成就感。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工作或生活而奔波,将孩子留给老人或保姆;越来越多的父母沉迷于手机,孩子也着迷于动画片或游戏,即使一家人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少了些许陪伴与交流。
据此,即使工作再忙,家长每天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陪孩子,多些倾听、多些鼓励,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三)适时进行引导激励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身体发育快速成长,思想成熟则相对滞后;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实践自控能力则稍显不足;幻想多、自控弱。在高强度的学习环境里,面对突如其来的适应障碍、学习低效、人际紧张、考试焦虑等问题,学生手足无措,家长也非常困惑。丹尼尔.平克说,内在奖励比外在奖励更能激励人们取得更好的表现。就是说,当父母或教育者们给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孩子会变得更加自尊、自信,从而在各方面取得异乎寻常的进步。反之,如果父母们总是在无意中给孩子泼冷水,轻易给孩子下定义,怀疑他的能力,不相信他,甚至用言语打击他,长此以往,只会让孩子丧失信心,自我怀疑。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正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在孩子自己还不知道需要努力的时候,适时给些建议或提醒。杨澜在《一问一世界》中提及父亲给自己的建议:“一定要学好英语”。外语绝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使她学会在还不能下定决心时,先选择一个未来空间更大的选项。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纵向的是个体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儿时的因都是将来的果;横向的是陪伴一个个体成人的涵养与教育能力,从父母到老师,亦或在成长中接触到的所有重要的人。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不断成长进步,成为更加明智的家长,对孩子有一个的合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