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
摘要“跨界学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选择。跨界学习包括三大核心理念,即为问题解决而学、为美好生活而学、为专业成长而学。一次完整的跨界学习主要由跨界学习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转化应用三个环节构成。学校可通过共创愿景、变革组织、赋权增能、激活文化,构建推进教师跨界学习的组织文化。在实践中教师跨界学习主要有主题派对式、问题研讨式、项目开发式、游戏体验式等研修模式。
关键词 教师领导;跨界学习;组织变革;组织文化;学习共同体;赋权增能;主题派对式研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9-0024-03
无论是教育变革的驱使,还是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使然,“跨界学习”已是大势所趋。原来统一的学习内容、标准的学习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教师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教师需要更多的学习渠道、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更开放的学习空间。近年来,基于对跨界学习的深入研究,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形成了教师跨界学习的理论认识以及整体推进的学校样本,提出了教师组织文化变革的新方向,也促使教师在“跨界生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领导力,迈入专业发展的新境界。
跨界学习既是一种基于边界资源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以跨界学习的方式展开的学习活动。它以边界资源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以头脑风暴为特点,旨在激发每位学习者的潜能,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分享创意、彼此连接、开启对话,由此提高学习效果;它更强调协作,鼓励团队通过对话、反馈和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提高集体智慧和绩效。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方式,跨界学习在跨越“学科界墙”“教研界墙”“学段界墙”“学校界墙”中随时可以发生并发展,它不仅仅是单一领域知识纵向增长的过程,也是通过横向学习形成多层次、丰富立体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1. 跨界学习的三大核心理念
基于完善专业知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形成优秀思维品质的目标,教师跨界学习包含如下三大核心理念。
其一,为问题解决而学。学习者要将所面临的真实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也作为学习的內容,在反思和分析问题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学习者要将学习成果进行提炼,形成一种个人的经验性知识,并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转化应用,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
其二,为美好生活而学。学科知识如何源于生活并为了生活,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科知识有效传递给学生,学生也才能真正建立起学习的内在动力。割断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为了跨界而跨界,必然导致跨界学习的做作和低效。
其三,为专业成长而学。跨界的目的不是为了跨界,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教师专业属性,让学习者对自身专业产生内在兴趣,并深入理解与掌握,由此促进学习者专业理解力的持续发展。
2. 跨界学习的三个基本环节
跨界学习是以异质化的方式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次完整的跨界学习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包括跨界学习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转化应用。其中,跨界学习的设计包含主题选择、目标确立、活动设计和评价设计等要素。跨界学习的组织实施包括组建跨界学习团队、完善跨界学习资源、关注跨界学习成效、调整跨界学习方案四个要素。跨界学习的转化应用包含自我反思、知识内化和情境应用等要素。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促使教师通过由外向内的学习,完成自身知识的重塑与整合,在此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对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质量提出了现实性挑战,也对组织的学习力、领导力、创新力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面对上述新变化,我们应该采取“拥抱并引领变革”的态度,把教师领导变革作为学校变革的核心引擎,重构组织文化,以更好地推动教师开展跨界学习。
1. 共创愿景:在变化的时代改变自己
学校通过共创愿景的方式激发教师跨界学习的热情。对于学校和教师个人来说,面对呼啸而至的未来,不是“要不要变革”和“要不要学习”的问题,而是看谁的敏感度更高,看谁学得快、学得好。未来各领域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模糊,唯有对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并具有灵活、敏捷的应变力,学校和教师个人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关注明天,赢在未来,成为未来教育路上的领跑者,在改变的时代学会改变自己”的共同愿景,探索改变组织的学习形态和格局,重构教师的学习时空;探索使“跨界融合”成为学习主流,让教师成为“超级学习者”,在提升教师学习力的同时促进其更好的专业发展。
2. 变革组织:突破教师学习转型之困
对于持续成长的学校而言,真正的障碍并不是技术变化或者环境变化,而是组织和文化跟不上变化。支持教师跨界学习的学习型组织需要开放与弹性的组织结构,因此,我们打破“组织僵化”局面,实现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向“去中心化”转变。学校以教师学习需求为导向,组建了形式多样的教师跨界学习团队,包括“无边界思维坊”、“1+3+N”知识共享团队、“科学创智home”、教师创意沙龙等,形成了打破边界、打破束缚、打破部门壁垒的“去中心化”的组织结构。其中“无边界思维坊”是一个由二十多位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涵盖所有学科的学习共同体,“1+3+N”知识共享团队是一个由一名专家、三名骨干教师、N名青年教师组成的“经验+创新”的学习共同体。这些超越固化模式、打破固有边界的跨界学习型组织,因为更加灵活、更富有弹性,为教师发展创设出一条独特路径。
3. 赋权增能:从激活个体到激活组织
充分授权给教师个体,是教师跨界学习成功实现的必要环节,而个体价值的崛起又可以带动整个组织的变革和转型。我们通过授权给教师,让“我的成长我做主”,进一步增强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从“组织人”向“专业人”的过渡。我们激励每个教师都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即只要有需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形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创新课程为驱动的学习型自驱组织,以此激活教师的学习热情。赋权增能的核心,是让每个教师成为一个小宇宙,充分释放个体的力量,通过跨界学习产生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为组织持续发展积蓄动能,让组织葆有持续的生命力。
4. 激活文化:获取可持续成长的秘诀
组织变革需要文化的强力支撑,因为文化是变革行为的土壤。激活组织的内部文化,营造尊重创意的文化场和价值观,是学校和教师获取可持续成长的秘诀。其一,发动机文化是激活组织的强力引擎。我们邀请拥有执着热忱、值得信赖、具有使命感和丰厚知识储备的关键教师担任跨界学习组织的召集人,让他们自带动力、自带光环地开展工作。其二,信任与宽容是合作创新的文化土壤。我们倡导在跨界学习型组织中建立信任与宽容的氛围,允许建设性的冲突和分歧,能够容纳不同观念的碰撞、异质思想的交锋、不同智慧的摩擦,从而厚植创新土壤,培育创新文化。其三,优化非正式学习空间,形成支撑跨界学习的环境文化。在卢湾高中,图书馆、咖啡吧、屋顶的空中花园等场所吸引着更多志同道合的学习者卷入、驻足,让人和人的联结、思想和思想的联结变得更加自然和谐。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首先制定了《教师跨界学习方案》,然后围绕方案设计了“跨界学习素养”和“跨界思维训练”等课程模块,从拓展知识、思维训练、实践能力等方面激发教师跨界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师跨界学习的效能。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探索,提炼了教师跨界学习的四种模式。
1. 主题派对式研修:头脑风暴中的深度学习
主题派对式跨界学习是以探究主题为中心,鼓励教师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呈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开启头脑风暴进行思维碰撞,然后各自根据所生成的新思考梳理知识脉络,研发无边界课程。这既是学术研讨的过程,也是在互动讨论中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在共研共探共享中,教师得以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升跨学科素养。
例如: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跨界学习就激起了各学科教师的兴奋点。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音乐、艺术、体育等学科教师分别从自己的课堂谈起,帮助其他学科教师打开新的视角。这样“烧脑”的跨界研讨,不仅让老师们脑洞大开,也为不同学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2. 问题研讨式研修:问题情境中的真实学習
问题研讨式跨界学习源于问题的提出。因此,跨界学习共同体首先通过分工合作,收集整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学习需求调研。然后要对学习问题进行诊断,细细甄别这些问题是不是真问题,是不是需要借助各学科教师的力量,以跨界学习的方式共同解决。接下来是进行深入论证,通过小组讨论、专家对话等方式分析问题。最后,基于研讨结果进行学习成果转化,教师在此基础上研发无边界课程。基于问题的跨界学习强调把学习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合作,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例如:政治学科梁老师在上《把握联系促进发展》一课时,发现学生面对较为抽象晦涩的哲学概念与哲学道理,很容易感觉一知半解甚至十分困惑,并因此而丧失学习哲学的兴趣,便提出是否可以将古典诗歌引入哲学课堂,提升教学有效性。于是,围绕“古典诗词在高中哲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问题,梁老师邀请政治组及语文组教师一起探讨,共同梳理了运用古典诗词来阐释哲理的脉络,最终形成了运用古典诗歌助力哲学教学、打造富有诗意的哲学课堂的教学思路。
3. 项目开发式研修:项目驱动中的合作学习
项目开发式跨界学习主要是指以驱动性项目为引领、以教师合作探究为学习过程、跨越专业界限且需要跨学科合作的跨界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旨在使教师参与以活动、项目和问题解决为基础的学习,通过团队协作,共同设计、同步建构,跨学科解决真实的教育问题,最终学会如何为学生设计高质量的无边界学习课程。
例如:基于“AI+城市”项目化学习设计,跨界学习共同体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指向,以城市生活不同领域为分类,让教师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主动参与,设计构建跨学科解决真实问题的课程内容,如城市道路的智能驾驶、空地结合的快递配送、智能垃圾分类的识别与处置、智能家居的开发与应用等,形成有价值、值得推广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案例。
4. 游戏体验式研修:行动体验中的反思学习
游戏体验式跨界学习是在“做中学”。这种学习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游戏体验活动与引导反思,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者互相学习、共同学习,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觉察。游戏体验式学习一般包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总结归纳和行动应用四个阶段,具体实践中,我们又将这四个阶段细分为游戏体验、观察思考、总结提炼、行动改进、二次体验、运用到教育情境六个学习流程。
例如:我们借助扑克牌开展的“承重的结构”团队游戏,就是一种融物理、艺术、文学等知识和能力于一体的跨界学习。游戏要求教师用三张扑克牌搭起一个承重结构,在这个结构上放置厚厚的书籍,看哪一组放得最多,也就是哪一组做的承重结构最牢固;然后再将自己的承重作品编成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在体验、观察、思考、总结的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得以拓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32.
[2] 戴维·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领导合作型学校[M].唐宗清,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93.
[3] 樊璠.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跨界思考—基于美国经验的比较与建构[J].中国教师,2009,(S2):73.
[4] 郑崴,李芒.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2007,(5-6):18-22.
[5] 邓桂英.浅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
注释:
① 本文系2016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推进教师跨界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1608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