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秀琴 徐丽勤
摘要:苏州市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自1996年开始以写字教学为突破口,实现从一所农村薄弱学校到江苏省实验小学的蜕变,逐步构建学校“耕墨”课程,形成学校书法教育特色。学校通过对问题的梳理,从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建构、教学时空拓展等维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形成基础性、拓展性和实践性三条线索建构的“耕墨”课程模型。同时,充分挖掘基础性、拓展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教育功能,以“墨”育人,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
关键词:小学书法特色课程;育人功能;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A-0024-04
我国汉字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举世公认。它维系着中华民族之根,传承中华文化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中国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于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认可。因此,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可见,写字教学担负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使命,是德育的宝贵资源。苏州市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是一所农村薄弱学校,自1996年以来,以写字教学为突破口,先后进行了从特色项目到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既进一步贯彻落实了教育部“加强写字教学”的要求,又为写字教学注入了新的德育功能。
一、以“墨”育人:学校书法特色课程的发展需求
苏州市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历经20多年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书法教育特色。在实践中,学校一开始只注重学生书法技能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办学特色如何继承和创新成了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通过借鉴国内外其他学校的做法,我们发现,学校在发展书法特色的过程中忽略了书法丰厚的内涵与育人功能,研究太过单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书法特色课程——“耕墨”课程孕育而生,它除了加强书法技能训练外,强调以“墨”育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耕墨”,是学校在校园文化不断积淀中创生出的,是屯小人的真实写照。“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学校希望能“耕墨”而得“墨”,依托“耕墨”书法特色课程的建设,充分挖掘课程的育人功能,以“墨”育人,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培养规范有度、积极向上、自由灵动的现代中国儿童。
在“耕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大部分教师缺少传统文化底蕴和参与课程活动的激情,学生的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存在时空距离等,这些都对“耕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出了严峻挑战。经过漫长的迷茫期,学校认识到:唯有在各类课程推进中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渗透,利用语文中的生字教学、数学中的数字启蒙、英语中的单词书写、道德与法治中的书家故事、音乐中的书法歌曲、体育中的书法操、美术中的书法艺术、校园环境的布置、开设的书法社团等,让传统文化渗透到“耕墨”课程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两者有机融合,“耕墨”课程方能得到新的发展。
二、以“墨”育人:学校书法特色课程的价值追求
学校以“耕墨”课程为切入点,在“耕墨”课程实施中培养“端行、乐学、灵动”的屯小学子,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
(一)“耕墨”课程育人的切入点
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是需要给课程注入育人价值,构建学校德育课程。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校的德育还停留在说教层面,多为一种随意的、不可测评的活动,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系统、规范和相对稳定的德育教育体系,而“耕墨”课程丰富的德育内涵,正好可以弥补学校德育的缺陷。因此,学校着力以“耕墨”课程为切入点,依靠课程的引领,以“墨”育人,充分发挥书法特色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
(二)“耕墨”课程是育人功能的发生地
真正的德育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生活中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耕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德育因素。例如,书写技能训练时引导学生做规范、细致、谦虚、正直、创新之人,通过校园书法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书法交流中提升学生自信心、团队协作意识等。学生参与“耕墨”课程学习的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是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过程。因此,“耕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育人功能始终伴随着“耕墨”课程在进行。可以说,“耕墨”课程建设是学校育人功能的发生地。
(三)“耕墨”课程使德育品质得以提升
有了德育功能的渗透,“耕墨”课程从原来的只关注书法技艺到现在关注书法内在的人文思想,关注在学习书法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之相匹配的书法人格,从而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增加了“耕墨”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在“耕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学校德育有了抓手,德育變得系统化、课程化了,提升了学校德育的品质。两者有机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以“墨”育人:学校书法特色课程育人功能的路径选择
书法练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渗透许多育人因素;书法文化挖掘便于知识积累,文化育人意义深远;书法交流也伴随着潜在的育人功能,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书法练习中发挥育人功能
写字的过程是一个教育的动态过程。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道德情感滋养的过程。所以,书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写字的基础知识,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应不断挖掘其育人功能。
1.姿势正确,规范做人。相传晋卫夫人曾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唐颜真卿向张旭请教笔法,张旭扼要地回答“妙在执笔”。郑子经说:“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可见写字姿势之重要,是写字的基础,正确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写字姿势包含坐姿、执笔、腕法等,都要遵循其规律。老师示范正确动作要领,并不断提醒,不断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如此反复,一则让学生掌握其正确姿势,二则也在告诉学生万物都有规律可循,都有规则要守。我们做人就像写字,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各种社会公德,在此基础上再寻求自己的个性发展。
2.洞悉观察,细致做人。学书法之人必定是会观察之人,正所谓:眼到、手到、心到。例如,在学习多种撇画的写法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千、禾、反、升”这几字,去发现其中的撇画,大胆地说说不同撇画的写法,使学生知道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撇,长短、角度、粗细等不尽相同。学生从中不仅学到撇的写法,更从中体会到要在生活中细致观察,要做有心人。
3.谦让穿插,谦虚做人。书法作品要留白,挤得满满当当,布局不美观。写字也是如此。书法布局很重要,疏密、松紧、穿插等都大有讲究。有疏有密,字才能透气;有松有紧,姿态才会美;有穿插谦让,才会实现完美融合。例如写“岭”字,山字旁要变小靠上,把空间留给右边的“令”,右边“令”字左撇穿插到山字旁下面,和山字旁紧密贴合。“岭”字的教学中就是告诉学生,做人也要讲究穿插谦让,团结协助,才能其乐融融。
4.模仿借鉴,创新做人。新课程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书法练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模仿走向创新的过程。学生通过每日不断地临摹书法名家的范字、作品,積累大量丰富的材料。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去欣赏、接纳书法名家的独特风格。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取长补短,借鉴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做创新之人。
以“墨”育人,在平常的书法练习中,教师把德育贯穿书法教学的始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规范、细致、谦虚、创新等良好品性之人。每课、每日、每月、每年的点滴渗透,定能培养出“端行、乐学、灵动”的屯小学子。
(二)在书法文化中挖掘育人功能
多年实践,屯小形成了“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核心理念。基于这一认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从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育品质、学校特色、培养目标等视角出发,明晰了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形成“耕墨”生态文化。建设中,不断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尤其是德育资源,充分挖掘书法文化中的育人功能,培养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学生。
1.知演变史,激热爱之情。中华民族创造文字,使用文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字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汉文字的产生及演变过程,其实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对汉字演变历史的教育,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加强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让每一个屯小孩子都能热爱汉字、写好汉字。
2.学书法人,立高尚之品。从古至今,流传着不少书法名家的佳话,如王羲之的“骨鲠”、虞世南的“德行忠直”、颜真卿的“忠义光明”、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蔡襄的“才德俊伟”、黄道周的“不谐流俗”、郑板桥的“体察民情”等无不令人景仰。学校搜集了大量书法名人的故事,并进行筛选整理,以“勤学苦练”“爱国情怀”“清廉高洁”等主题汇编成校本教材《书法家的故事》,利用晨会课、班队课、写字课让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其自制能力,锻炼其自身意志等,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3.借书法器,悟工匠精神。软笔书法的学习中离不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而每一件“文房宝”背后都有许多默默奉献的手艺人,他们追求品质,精益求精,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具有真正的工匠精神。“耕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开发了以“笔墨纸砚”为主题的实践性课程,编制了校本教材“翰墨情缘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丛书”:《笔篇》《墨篇》《纸篇》《砚篇》。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看一看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感悟手艺人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追求;通过做一做、修一修“文房四宝”,感悟传统制作的不易,学会珍惜书写器具;通过练一练中国书法,感悟到勤俭节约、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4.建校园景,润翰墨之心。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屯小创造了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一座蕴涵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墨韵校园正在形成。学校以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之典故,建“墨池”,黑黑的水中映射出的是王羲之刻苦练书的精神,勉励着一代又一代屯小学子;由二十块黑白相间的碑刻组成的《兰亭序》石简,那无声无息律动着的线条融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于一体;借王献之学书之典故而建的临池十八缸,以“水”为墨,润泽出孩子们对中华汉字的浓浓兴趣;学校历届优秀学子留下墨宝,做成石刻,零星散落在学校曲径通幽处,薪火相传……校园中的一景一物都有书法的痕迹,无不透露着浓浓的书法气息,虽然颜色单一,却飘散着浓浓墨香,传承着中华文化,给了孩子们最好的浸润,润泽出孩子们学书法的兴趣、坚毅的品格、爱国的情怀。
以“墨”育人,学校以全新“墨韵校园”为切入点,锻造学校师生的整体精神气质,进一步发挥书法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有效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在书法交流中挖掘育人功能
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形式的书法交流展示,带来了潜在的育人功能,学生书写技艺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强,民族自豪感得以激发,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渐形成,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1.面向自我的“书法成长手册”。屯小每个孩子都有一本“书法成长手册”:每学期一张最满意的书法作品是刻苦学习的见证,每学期一张与书法有关的照片是美好生活的见证,每学期一篇充满酸甜苦辣的学习心得是习书感悟的见证,每学期一次饱含拼搏汗水的获奖记录是不断成长的见证。以“墨”育人,以一本微型的“书法成长手册”,为孩子们开启一个大大的世界,它记录着孩子们整个小学生涯的成长轨迹,并伴随他们之后的成长。学生被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所感动,更激起其内心向上、向善之品质,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无痕教育。
2.面向校内的书法展示活动。屯小作为一所书法特色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很多与书法有关的活动,如整班写字比赛、写字段位升级赛、写字课展示评比活动等。学生参与这些书法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展示的过程,这些活动既是对学生学书法的肯定,更激励他们不断进取。除了活动的动态展示交流,更多的是学生书法作品的静态展示交流。校园里到处可见学生的书法作品,校园草坪上,随处可见一块块刻有学生书法的奇石美石;班级的黑板报、手抄报,教室的墙报、标语,走廊过道的宣传窗,都成了学生竞相展示书法创作才能的阵地。这种交流展示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屯小学子。
3.面向社会的书法实践锻炼。相较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育人效果[1]。因此,屯小积极倡导与家长、社区在育人思想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开展以“墨”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回馈社会。例如,每年春节前夕,学校会与所属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开展“迎新春、送春联”活动,受同里旅游文化节主办方邀请,现场书写对联赠送游客,与周围兄弟学校开展少儿书法联谊赛活动……这些融入了育人元素的书法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书法技艺,也让其感受到弘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更培养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
各种形式的书法展示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学会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郭沫若先生曾讲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是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律,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行为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做事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去体贴人。”郭老的话道出了写字的真谛,确实写好字对于一个人习惯的养成、意志的磨炼、思维的发展、人格的健全、情操的陶冶和思想品德的修炼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苏州市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在多年的实践中,依托“耕墨”课程引领,以“墨”育人,培养规范有度、积极向上、自由灵动的现代中国儿童,从而达到“书心化人”的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侯斌凤.浅谈小学生硬笔书法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小学, 2016(5):286.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