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霞,杨 峥,赵 亭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 710003)
中风患者会出现一种并发症叫吞咽障碍,其临床表现为流口水、饮水呛咳,食物逆流入鼻腔,出现硬噎,咽喉部存在异物感,咀嚼困难或咀嚼时疼痛,进食时间变长,进食费力等进食习惯的改变;声音喑哑,出现构音障碍,肺炎反复发作,不明原因发热,体重下降等[1]。据报告示:大概有中风患者57%~73%遗留吞咽功能障碍,其表现的严重程度不同[2]。国外学者调查发现,超过50%的中风患者于发病6个月后吞咽功能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3],所以对该类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非常有必要[4]。现将研究风三针治疗中风后60例吞咽障碍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抽取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5~79岁,平均(58.30±10.66)岁;病程14 d至3个月,平均(1.69±0.87)个月。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3~78岁,平均(56.53±10.55)岁;病程16 d至3.5个月,平均(1.71±0.91)个月。两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诊断标准:脑血管患者符合《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5],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病例符合CT或MRI检查标准,且符合《临床神经病学》[6]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患者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同时具有吞咽障碍困难等主要症状表现,如饮水后呛咳、构音出现障碍等。即吞咽障碍患者需满足《中医病证诊断疗效》。病例纳入标准:①病例经CT或MRI检查确诊,同时满足上述中医及西医标准;②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无意识不清,可配合医生治疗,能完成临床试验;③无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及认知障碍;④发病时间在3个月内。⑤接受此项研究,并认同知情同意书中内容。排除标准:①近日有食用吞咽功能受损的药品,如镇静药品、肌肉松弛药品等;②咽喉存在局部病变者;③具有下列禁忌症者:对于晕针严重、针刺部位易发生感染、出现溃疡等病理改变、对针刺出现过敏的患者;④依从性差,难以配合完成研究。脱落标准:①疗效不佳,自行退出者;②在治疗过程中因某些原因出现的严重不良事件或出现的其他严重的并发疾病等。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进行吞咽康复的训练,共治疗4个阶段,6 d为1个阶段。①基本功能训练:放松患者颈部,练习口唇闭合及舌头不同方向的运动和下颌的运动。②感觉训练:嗅觉刺激疗法即经鼻道吸入的气体对右侧的岛叶皮质进行刺激,使患者通过降低吞咽时间后尽快恢复;咽部刺激疗法:用冰冻棉签擦患者舌后根、咽后壁等部位后,让患者尽快空吞咽去恢复患者吞咽功能。③经口进食训练即通过对吞咽功能进行改善后,尽快对患者进行摄取食物护理。
2.2 治疗组:吞咽康复的训练同对照组。先进行吞咽康复的训练,后进行风三针针刺疗法。取穴:风池、风府、翳风。针具选取针灸针(一次性,无菌),规格为:0.35 mm×50 mm,0.35 mm×75 mm。具体操作方法为风池穴进行针刺时,针尖要指向喉结位置,深0.8~1.5寸,以得气为度,行捻转泻法1~3 min;针刺风府穴,针尖指向印堂,针刺深0.5~1.5寸,以得气为度,行捻转泻法1~3 min;针刺翳风穴,针尖指向喉结位置,深刺约2~2.5寸,以得气为度,行捻转泻法1~3 min;针灸治疗30 min,15 min后手动行针1次,治疗按照1次/d,6 d为1个阶段。治疗4个阶段后观察临床疗效。
3 观察指标
3.1 洼田饮水试验评分[7]:患者坐位,嘱其喝温水30 ml后,观察患者喝水需要的时间及患者喝水后发生呛咳的情况进行评分。5 s内可1次咽下,未发生噎呛(0分),5 s内分2次以上喝完,没有噎呛(2分),5 s内虽能1次喝完但发生噎呛的情况(4分),5 s内分2次以上喝完同时伴有噎呛反应(6分),10 s内难以全部喝完且反复发生噎呛(8分)。
3.2 采用VFSS吞咽难度评分[8]:总分共10分,7~9分:吞咽轻度异常;2~6分:吞咽中度异常;低于2分:吞咽重度异常。
3.3 临床疗效标准:病例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9]:显效:饮食能够正常地进行,偶然会出现呛咳状态。有效:能够恢复一定的饮食状态,呛咳情况出现比较少。无效:不能够正常地进行饮食。
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两组自身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比较 见表1。两组间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降低,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评分比较(分)
2 两组患者VESS吞咽难度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间V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VESS评分均升高,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VFSS吞咽难度评分比较(分)
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研究[10]表明,卒中后经抢救存活者,大多数留有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致残性后遗症。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是指因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的下颌、双唇、舌等,不能把食物正常吞入胃中,病变主要发生在脑干吞咽中枢、双侧延髓吞咽中枢、双侧大脑皮质等,受损后吞咽反射延迟或消失,咽阶段延长,其所支配的区域如面部、颊部、口唇、舌肌及腭、咽部发生的麻痹病变[11]。
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方法较多,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基本上为药物、针刺、康复训练等[12]。在治疗吞咽障碍中针刺以其简效便廉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够有效的清除氧自由基,进而改善脑功能,提高大脑代偿能力,并且特色的针刺疗法,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各疗法既具特色又相互联系,临床推荐的针刺方法[13]有醒脑开窍针法、靳三针法、贺氏三通法、调理髓海通阳柔筋针法等。风三针针刺疗法是陕西省名老中医黄竹斋先生独创[14],由风池穴、风府穴、翳风穴组成;风池穴在耳垂齐平的位置处,在后颈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属于足少阳经穴位,与阳维脉交会,相表里的经脉为肝经,《类经图翼》指出,风池穴为治风之要穴,可以治疗中风后导致的言语不利、牙关紧闭、不能饮食。同时有研究[15]显示,风池穴浅层及深层分布的各类神经,针刺时通过刺激这些神经可以起到扩张血管、促进循环、改善末梢血氧含量,从而达到减轻水肿、调肝熄风、豁痰利咽的效果;风府穴位于后颈部枕外隆突直下,在两条大筋之间,后发际上1寸的位置,是督脉与阳维脉、足太阳经之会,别名舌本,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湿风气为舌活动自如的根本,故针刺可激发舌咽部之经气的作用;翳风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耳垂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是手足少阳之交会穴。研究[16]表明,翳风穴解剖结构位置重要,其周围分布有腮腺、迷走、面及舌咽神经等结构,当针刺向喉部方向,尤其是深刺时,针感可达舌根,进而激活舌咽肌群,提高舌肌灵活性。因此针刺翳风可起到祛风通经、活血利咽的效果。风池、翳风两穴合用,则可以通过促进末梢微循环,增加脑病损组织的血氧含量,进而恢复中枢神经功能达到改善上运动神经元支配延髓运动核的能力。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发现,在治疗4个疗程以后,总有效率为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洼田试验评分,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的洼田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VFSS难度评分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的VFSS难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中,告知患者当前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嘱咐患者适当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出现。
综上所述,风三针疗法对于患者吞咽功能情况改善明显,能很好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风三针不仅对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有明显疗效,还对中风后的运动障碍、眩晕、共济失调、记忆力减退、言语不利等有效,因此对其进行规范化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