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的16 种打开方式

2020-10-19 08:12收集整理米赢编辑王旭辉
中国三峡 2020年9期
关键词:月琴火把节锅庄

◎ 收集整理 | 米赢 编辑 | 王旭辉

摄影/ 胡小平

靠山吃山

凉山地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三地交接处的大西南横断山脉地区。此地地貌复杂多样,高山峡谷纵横,少有平原、盆地,居于此地的彝族人往往在山腰山顶稍平处建村而居。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勤劳的凉山人形成了亦耕亦牧的生产方式,少见的河谷台地和山间平地用于耕种,坡地则被开垦成梯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山间草场则用于放牧。

查尔瓦

从汉代起,彝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查尔瓦,这种服饰无领无袖,形似斗篷,样式分有长穗流苏和无流苏两种,通常以白、灰、青三色羊毛线手工制成。作为一种行装,查尔瓦具有防潮、御寒、抗暑多种作用,夜间还可用来当作被子,这种极具实用性的服饰与彝族人民的原始游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传统服饰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以全手工缝制而成,衣服上多装饰蕨岌纹、火镰纹、云纹、彩虹纹、锅庄纹等各种花纹,其“做花”工艺主要有挑花、贴花、穿花、锁花、盘花、滚花、补花、刺绣等。色彩应用上,多以黑或近黑的青蓝等色为主,衬以红、黄等色。彝族服饰给人们的整体感觉是纹样丰富多变,色泽沉着和谐,色调简洁明朗。

天菩萨

“天菩萨”是彝族男子的传统发型,在彝族男子一生中,发型具有三种变化:成婚前,男子头顶前蓄一撮长发,为男魂居住之所,神圣不可被人触摸,称“如比”;已婚男子则在头顶梳辫,辫子较短小,盘于头上,称“如且”;男子死时,如有子女,则把头前头发打成尖状物形,称“天菩萨”。而今,一般把彝族男子发型统称“天菩萨”,这种发型与彝族人万物有灵的信仰有关。

赛猪膘

凉山的彝族乡镇、村寨,每年都要举行“赛猪膘”活动,用来赛肉的猪只能散养,基本不喂饲料,赛肉时用手丈量腊制后的猪膘厚度,谁家的猪肉膘最肥、最厚实,谁家在去年就是最勤劳的。赛肉后,将猪肉切成大块,煮至八成熟,捞入簸箕内,撒上盐巴,使盐均匀渗入后即可食用。吃时趁热用手取食,即为“坨坨肉”。“坨坨肉”并不很肥,吃起来越嚼越香,是彝族的传统美食。

三锅庄

“三锅庄”既是烧柴做饭的炊具,也可用于取暖照明,同时又是家庭会客的中心。一套完整的“三锅庄”由两组石块组成,每组三块。一组为半圆形,用于铺垫火塘边;另一组为月牙形,用于支撑庄柱。石材表面采用面雕工艺雕刻出彝族人心中象征吉祥的图案,如日月星辰、火把和动植物。日常生活中,彝族人民十分敬重“三锅庄”,视之为圣物,严禁脚踏“三锅庄”,也不能在“三锅庄”旁裸露身体。

彝文

凉山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千百年来一直扮演着交流和文明沿袭的角色,被誉为世界六大自源体文字之一。在汉文史籍中,彝族文字史称“韪书”“罗文”“倮文”、毕摩文、西波文、夷文等。目前,在四川大小凉山,为了统一交流和书写,整理规范了彝文字。1980 年 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彝文规范方案》,以彝语北部方言的圣扎话为基础方言,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规定一字只读一音,一音只有一字,共收集整理了 819 个彝族文字,为表音的音节文字。

毕摩与苏尼

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宗教祭司,是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法师。在彝族人的社会生活中,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指导着人事。毕摩通晓彝文宗教经书,掌握彝文经史典籍,在宗教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备受尊敬。苏尼是彝族社会中的巫师,地位低于毕摩。苏尼的职责多是在人生病时通过怪异动作驱鬼招魂。苏尼的法器是羊皮神鼓“格则”和法铃“兹尔”。苏尼跳神作法时,通过摇击神鼓和法铃与祖神“阿萨”进行沟通。

神图鬼板

神图、鬼板通常以神话英雄支格阿龙为核心构图,故称之为“支格阿龙布伊”,即支格阿鲁神像。神图、鬼板保持着原始绘画的某些特性,线条强烈、粗犷、诡奇,内涵丰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神灵鬼魅等或有形或无形的事象、事理皆可具象化为各种图像和符号,是毕摩在宗教仪式上与神鬼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

抹锅灰

彝谚曰:“不背不抢身不贵,背去的姑娘值千金。”彝族婚俗中抢婚是一大特色。男方派人送彩礼,同时抢婚,而女方的人可以用假打的方式对付男方抢婚的人,并用乌黑的锅底灰抹在男方抢婚的人脸上,当把新娘背回男方家时,抢婚的人们黑灰满面,时常逗得宾客开怀大笑,为婚礼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火把节

火把节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其高潮在第二天。清晨,人们穿戴节日盛装涌向火把场。白天斗牛、赛马、斗羊、摔跤、斗鸡、爬油杆、抢羊、射击、赛歌、选美、赛衣、老鹰捉小鸡、跳“朵洛荷”舞、耍火把、打情火等。夜幕降临,则点燃火把,在冲天的火光照射下,人们舞动火把,边走边唱《火把歌》,共同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康。

斗牛

斗牛,凉山彝语叫“牛顶”,火把节期间,人们将方圆几百里较有名的公黄牛赶到斗牛场,按照淘汰赛的赛制进行比试,获胜的牛则披红挂彩,接受观众的注目礼。大型火把节活动斗牛多达几百头,可以斗几天,让人大饱眼福。

选美

每年火把节来临之际,彝族姑娘们都要披红戴绿,穿金戴银,参与“选美”。彝族以黄为美,选美的标准也十分具体和苛刻。每年在火把节期间被大家公认为“美女”的姑娘,其美名被四处传扬,慕名而来求爱者也从此络绎不绝。

彝历年

凉山彝族过年都是在秋收后的农历十月择日进行,因地方不同,时间并不统一。但不论哪里,都有辞旧迎新的意味,也是一年里最为重要的家庭聚会。杀年猪、烧肉敬祖灵、全家聚在一起吃年饭、送祖灵、串门拜年,是彝族年里需完成的一系列活动,通常要过三到五天,有类汉族的春节。

月琴

彝语称月琴为“弦子”“库竹”或“四弦”。月琴是彝族人民常用的弹弦乐器,其工艺精巧,造型美观,由琴杆、琴簪、琴鼓、琴品、钓鱼台、琴胆等6 部分组成,结构和阮近似,不同处是琴颈短小,而且琴身中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月琴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男女青年的谈情说爱,还是在节庆日子,都少不了月琴的弹奏。

朵洛荷

彝族“朵洛荷”舞是火把节活动中的主要项目之一,“朵洛荷”舞的传承最能体现彝族人民的非凡智慧。活动中身穿彝族服饰的女子打着黄油伞,踏着轻盈的舞步,哼着彝族动人歌曲,边唱边舞。

猜你喜欢
月琴火把节锅庄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彝族火把节民俗纹样元素分析与开发
悦己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论月琴的发展和演奏技法
修正与共识 保护与传承——首届昌都锅庄展演比赛和高峰论坛基本情况及引发的思考
火把节的情歌
王 洪 摄影作品欣赏
藏族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