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秀娟
摘 要:写作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良好的写作能力能够体现学生语言知识的扎实,通过培养学生写作水平,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思维表达能力,能够不断巩固语言知识,因此帮助学生提升语言写作能力至关重要。初中语文老师在平时的写作训练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懂得发现,勤于思考和总结。同时老师还要善于借助网络媒体资源,设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兴趣,还可以借助表演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到适当的情景中去。帮助学生高效的掌握写作技巧,使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语文作为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写作部分又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语文成绩的好坏,然而在传统的写作教授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式不恰当,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因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方式,根据适当的教学方法,希望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借助实际生活情景
我认为,写作的各种素材都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因此要想写出高水平的作文需要我们平时贴近生活,用心感受生活,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并没有丰富的经历和阅历,因此,也只能感受我们身边的事物。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创立适当的教学情景。
例如,教师在开课前可以组织学生一次夏令营的活动,然后提前告知学生,夏令营结束后每位同学写一篇关于夏令营的感悟,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参观一些景点,比如欣赏到了哪些植物了,它们的特点各自有什么,在活动中做过哪些事情了,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还可以描述一下和同学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自己怎么解决的。我相信通过这次实际的活动学生一定会从中发现很多细节,并且能够写出很多感受,这样一定会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二、借助网络多媒体情景
在我国科技水平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很多学校都拥有多媒体技术,电子阅览室等资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利用现有资源,充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当涉及到写作场景时,通常需要老师的口头描述来表达,如果老师无法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恰当的场景,学生无法真正设身处地的感受到那个场景,甚至感觉枯燥无味,无法提起写作兴趣。如果老师能够借助媒体的功能,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的领略到写作情景,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例如,在有关瀑布的景象写作时,如果只依靠老师口头描述的话,很难全面有效的将瀑布的特点表达给学生,教师可以选择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方式,生动形象的将影像或者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包括蓝色的天空,巍峨的山川,青葱的树木,从中领略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宏伟气势。还可以听到瀑布的声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相信如果合理运用这种方式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借助学生的表演情景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大多表现活泼好动的形象,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心理和表现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可以组织一些学生的表演活动,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又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通过学生的表演使他们身临其境的投身于写作中去,从而更加生动的感受到写作情景。
例如,在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时,可以利用学习完的“鸿门宴”这一课组织一次表演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看,使学生在观看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楚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那段尔虞我诈的历史,从中体会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挑选几位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他们揣摩不同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了解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故事情节。其他学生通过表演可以观察表演者的面部表情,说话方式,肢体语言等等特点,学生一定会对这段历史和人物的印象更加深刻,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引用相关事迹。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在目前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一定要善于为学生创立独特的情景,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实际生活情景,通过网络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情景,在教育不断革新的今天,教师一定要善于改进教学方式,老师通过为学生创造新颖的写作情景,从而让学生发现更多的写作素材,真正做到有题可写,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慧颖.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96-97.
[2]王月辉.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學的有效结合[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贵阳会场)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4.
[3]郑小清.初中语文“以读促写”的教学研究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