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楚珍
摘 要: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发展要求着广大教师在组织学科教学活动的时候,善于引导学生们探究。科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生的探究学习。在本文中,本人将立足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创设教学情境点燃探究兴趣、提出科学假设驱动探究和总结课堂教学延伸探究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实施探究教学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实施对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善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们发挥自主性,围绕所学知识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提升科学学习能力。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灌输知识的方式,如此做法与课标要求相违背。为了解决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学生探究不足问题,我尝试发挥探究教学的作用,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创设情境,点燃探究兴趣
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小学科学学科有效实现探究教学的保障。众所周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包括课堂导入、新知讲解和课后总结这三个环节,其中,课堂导入是点燃学生们探究兴趣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探究式教学的基础环节。因此,在组织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对课堂导入环节给予充分的重视,采取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们的探究兴趣,打好探究教学的基础。
以“水结冰了”为例,该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导入活动实施过程中,我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选择冬季水结冰的场景为学生们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在寒冷的冬季的晚上,在窗户外放上一盆水,早上起来发现盆里的水结冰了。据此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过了一夜,水会结成冰呢?在如此熟悉的生活现象的辅助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探究兴趣。不少学生发挥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和小组成员就水结成冰的原因展开激烈的讨论,营造出了浓郁的探究氛围,为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打好了基础。
二、提出假设,引发实验探究
科学探究活動的实现离不开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其中,动手操作是学生们经历科学现象,挖掘科学本质,总结科学规律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有效的动手操作还可以打破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限制,驱动学生们积极探究科学内容,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教学情境,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探究兴趣,教师接下来要做的是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们展示科学现象,以小组为形式,驱动学生们合作提出科学假设,并发挥自主性,操作实验,借助实验现象验证假设,获取有价值的科学知识,积累科学探究经验。
以“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为例,在实施导入活动之后,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些物品在水中沉浮的图片,使学生在观看中,建立对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感性认知。接着,我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在水中下沉?什么样的材料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在如此问题的辅助下,学生们会给出重量、密度等不同的答案。据此,我向学生们提供了木块、塑料块、金属块等物品,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形式,进行实验验证。在学生们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我要求他们将实验结果标注表格中,接着根据表格内容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总结规律。在实验现象的辅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学生们发现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物体的材料有关。如此通过学生们的探究,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且学生们增强了科学认知。
三、课堂总结,引导巩固拓展
课堂总结是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但也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效的课堂总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站在整体角度度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建立较为完善的科学认知,还可以使学生们在分析科学现象的过程中,由表及里,探寻到科学本质,增强科学学习能力。在新知讲解环节,尽管学生们通过科学实验操作可以建立对所学的认知,但是其对科学规律的认知还是浮于表层的,此时,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们整理课堂所学之后,设计一个拓展性实验活动,驱动学生们在继续探究的过程中,增强科学认知。
比如,我在组织了“水的三态变化”之后,要求学生们自主地设计降温、加热实验,探寻水结冰、水蒸发的方法,总结规律。在该拓展探究任务的驱使下,学生们会继续投身科学探究活动,同时通过实验现象,把握科学本质,加深对所学的理解。
总之,在组织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在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结合教学所需,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地设计导入情境,点燃学生们的科学探究兴趣;组织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们在自主性的发挥下,积极探究科学知识,把握科学规律;拓展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们在探究体验中获得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志辉.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159.
[2]赵德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