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学习,综合中提炼

2020-10-14 14:44宁健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宁健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提出,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元素,其“综合性”与“实践性”,更加突出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的发展价值,能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策略;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5C-0089-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超越了传统课程教学“学科、课堂、评分”的固定模式,将学生置身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全程参与、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和互动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协同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与亮点。

一、分析教材,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航标”,是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预设和期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创新性的课程,很多教师过多地关注于教师方法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导致活动“虎头蛇尾”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为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在开展课堂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思考,明确活动开展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树叶中的比”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的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材中选用了学生生活比较常见的树叶,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比”的数学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比”的数学定义是:“两个数相除叫作两个数的比。”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提出了疑惑:“既然前面已经学习了分数的除法,可以将分数的除法认为是两个数的比,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学生的疑惑正是我们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的切入点。事实上,对于“比”的学习,包括“比”的定义、各部分认识、读法、写法、意义、性质、计算等多方面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比”的整体认知体系,使其充分认识到“比”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并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笔者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和“比”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统计、比较、交流等实践活动,探索并发现树叶长与宽的比值,最终使学生能够对“比”进行深入研究。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创设适宜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及学生最近发展区,将学生放入一个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不但能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而且能让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产生最直接、最强烈的兴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情境创设,能促使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多变地开展。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六面旗帜,其尺寸(单位cm)分别是273×182,234×156,174×116,123×82,84×56,57×38,这些旗帜大小不一,但仔细观察旗帜的结构,发现其长和宽的比都为3∶2。每面旗帜的面积大小不同,但其长和宽的比例却相同,由此可以说明其形状相同。在我们神奇的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形状相同的物体。笔者拿出两片枫叶,让学生观察实物,结果发现这两片枫叶,形状相同,大小不同,其实,在小小的枫叶中就隐藏着一个奇妙的数学概念——比。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长宽之比,并通过分析旗帜尺寸明白长宽之比决定形状的道理,从而为下一环节“比”的研究做好铺垫。

(二)观察比较,提出问题

“观察比较”是数学活动的前提,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有效的观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研究对象,从中提出问题、认识数学本质、揭示数学规律、探求数学方法。可见,观察比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小学数学课堂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引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比”之后,教师用PPT展示6种树叶:柳树叶、香樟树叶、枫树叶、桑树叶、银杏树叶和枇杷树叶。请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简述树叶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叶柄、叶脉和叶片。接着让学生对比观察这6种树叶的形状和大小的异同点。如对比观察柳树叶和香樟树叶发现,香樟树叶长得胖胖的、宽宽的,而柳树叶则是细细的、长长的,两种树叶的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同。动画演示树叶长和宽的定义,比较柳树叶和桑叶的长和宽,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呢?出示银杏叶,它的长和宽之比是多少呢?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树叶的形状应该受到长和宽的影响,那么,它们之间究竟存在一种怎么样的关系呢?

在这一环节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虽然学生对于树叶的构成比较熟悉,但应该是第一次接触树叶的长和宽的概念。通过课件的播放和对比的观察,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树叶长与宽的定义,并从中提出问题。

三、实践学习,发现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有条理,并具有一定的归纳能力。”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体验中通过学习、探索、讨论和交流,在发现问题后进行综合提炼,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而形成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趣味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能让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充满兴趣地开展每一项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数学乐趣,并从中发现规律。

(一)小组合作,数据测量

在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两人一组采集一组常见的树叶,以10片为宜,然后进行以下操作,填写表格。

1.测量同种树叶的长和宽(10片);

2.写出长宽之比,并计算出比值;

3.计算比值的平均值;

4.根据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二)成果展示,发现规律

呈现5组学生作品,树叶的品种分别是柳叶、芦荟、米兰、吊兰和万年青,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这些树叶的长和宽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4.2、5.4、3.1、8.2、3.8。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同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比較接近,但都不一样。选用平均数来代表这些树叶的比值比较合适。当比值越接近,叶子的形状就越相似;当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越大时,可以发现该树叶的形状就越狭长;比值越小时,树叶形状就越宽大。当两种树叶的长和宽比值比较接近时,可以说明这两种树叶的形状比较相似;当比值相差越大时,则说明树叶的形状完全不同。

(三)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1.已知某种树叶的长和宽之比为4∶1,请画出该树叶的大致形状。

2.小组合作,随意设定树叶的长和宽之比,然后根据该比例画出树叶的形状。

在这一环节中,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通过测量数据、计算比值、比较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规律,即同种树叶的长宽比值比较接近。比值比较接近时,树叶形象比较相似;比值越大时,树叶越狭长。求比值并不是本节课教学的宗旨,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比值的变化规律来分析与判断树叶的形状,让学生了解比值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表明:“课堂教学要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以“问题”为载体,紧密联系生活,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思考和创造,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抒己见、发表观点和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汤飞梅.注重反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制作活动日历”教学实践与思考[J]. 小学数学教师,2018,(6).

[2]李雪梅.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模式探究——以“自行车里的数学”为例[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9,(9).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