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飞 雷宇(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改革开放42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的增长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也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三者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
2020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99086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7.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达到92.9%,这说明全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也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同时也说明第一产业——农业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总量上起到的作用在逐渐减少,并逐步趋近于稳定,从而产生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然更加多,为了生存,这些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构成了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也是河南各行业工人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至今的42年,2019年河南省的GDP为54259.2亿元,总排名上升到了全国第五,前四名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大约333倍。同时,2019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为53.21%,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了3040.89万,目前仍有4511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近4倍,但是仍然要低于全国的城镇化率60.6%,所以河南省在稳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根据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本文选取了2006年至2019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数以此来衡量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得到:
2006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人数只有1746万人,到了2019年这一数据累计达到3040.89万人,14年时间增长了1.7倍,而且每年都在增长,这也符合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包括两个,省内转移和省外转移,省内转移就业人数从2006年的590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826.01万人,而省外转移就业人数从2006年的1156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238万人,后逐渐减少到2012年的1119万人,最后又开始增加到2019年的1214.88万人,整体呈“N”字型。主要原因在于,2006年的时候河南省还是以农业为主,省内的工业和服务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不足,岗位稀缺,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依然存在,面对省内劳动力需求不足的情况这些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只能向省外转移。到了2010年以后,省内转移就业人数开始超过省外转移就业人数,这段时期河南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又由于省外户籍限制,大部分劳动力转移到省外以后不能享受和其他城市人口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又折返回省内就业。2013年以后,河南省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加上省外户籍制度逐渐放开,省外转移就业人数又开始增加了,但是省内转移就业人数依然高于省外转移就业人数,而且二者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这说明河南省的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更愿意留在省内就业,主要是受自身文化水平、工作技能、对土地的感情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力也是制约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至关因素,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又能更好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即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所以,对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应该站在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显得尤为重要。
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值,一个是劳动力,也就是各个产业就业人数。
第一产业占河南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降低,第二产业占河南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先增后减,第三产业占河南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加。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一二三”,即第一产业为主,优先发展农业,第二产业为辅,大力推进工业发展,第三产业启动,在资源富裕的情况下逐步推动第三产业。到了中期,第二产业占河南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第三产业紧随其后,此时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主要是“二三一”,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这也是政策驱动,2006年,河南省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强调了增强调整产业结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产业调整的目标在于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工业实力,壮大第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比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了2019年,第三产业占河南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超过了第二产业占比43.5%,远远超过了第一产业占比8.5%,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已经调整为“三二一”。
河南省产业结构在调整的同时各个产业的劳动力人数也在发生改变,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先上升后下降,呈倒“U”型,“U”型拐点处主要受到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生产,以及二、三产业的升级调整影响,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从1978年至2017年一直在上升,2017年以后开始呈下降趋势,主要受到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的影响,劳动力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呈直线上升。197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2262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只有249万人,到了201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2366万人,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已经增加到2278万人,由此可见,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驱使着农村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
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推力”和“拉力”,“推力”是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拉力”是三次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产率低,生产的产量虽然增加但是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发展,机械化生产的效率要远远大于人力的生产效率,以至于农业对于机械的需求要大于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这些剩余劳动力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所以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推动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次产业间的结构调整主要是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从最开始的“一二三”向后来的“三二一”调整,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升级,从利润低的产业向利润高的产业转型,转型和升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尤其是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最是巨大,为了吸引劳动力,第三产业的收入普遍要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以,三次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拉力”作用。
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会不断得到优化和调整,无论是产业内的结构调整还是产业间的结构调整,都会带动劳动力的转移。河南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形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相比其他省份来说会更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更多,比如农民工落户问题、农民工福利待遇问题、农民工技能培训问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策作为支撑,所以未来河南省一方面在协调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出台一系列政策来留住农村劳动力,让转移了的农村劳动力得到生活保障和教育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