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摘要:在游泳比赛中,水下蝶泳打腿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不仅要求参赛者掌握严谨的游泳技巧,还需要具备完善的核心力量。基于此,在实际的比赛训练中,可以尝试采取多样化的核心力量训练,归纳总结基本的训练思路,指导运动员能够强化体力的同时,合理控制好自己的瞬发力量和综合实力,提升水下蝶泳打腿效果的同时,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研究核心力量训练对“水下蝶泳打腿”效果的影响,以及对研究该方面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核心力量训练;水下蝶泳打腿;实验研究
前言:
核心稳定力量,几乎对所有的运动员来讲,都是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尤其是在蝶泳等花样游泳运动中,核心力量的训练,能够强化运动者的呼吸节奏、吞吐节奏,保证运动员在水下的四肢能够协调有序,而且还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听觉神经以及判断力神经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运动员的力量要求,提升水下蝶泳打腿效果的同时,为强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奠定了保障。
一、核心力量训练对水下蝶泳打腿效果的影响分析
(一)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内涵
核心力量的训练,涉及人体的整个躯干,而且对人体骨盆位置的肌肉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通常情况下在实际训练中,教练都会更加注重位于深层小肌肉群的训练,而且不仅要关注运动员的肌肉向心收缩能力,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强化运动员身体两端固定的静力性收缩。具体来讲在训练中,教练要注重运动员躯干和骨盆位置肌肉的稳定性,以下肢为支点,协调上肢进行合理发力,在产生力的力量之后,将人体全部的重心压在身体的各个肌肉层,从而实现力量控制的最优化。同时,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控制人体身体的重心,并关注其关节附近的肌肉运动方式[1]。
(二)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核心力量训练,基本存在于每一项运动训练当中。首先,核心力量训练中运动员所迸发出的力量,几乎能够依靠近端固定,来强化人体肌肉的发力系统,进而使运动员能够适当地采取瞬发力。其次,核心力量的训练,对于运动员技术来讲,能够取得非常优越的效果,可以让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始终保持律动,即保持运动节奏适中。最后,强化核心力量的训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疾病进行预防,提升人体免疫力。
(三)核心力量训练对“水下蝶泳打腿”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在判断运动员水下蝶泳打腿效果优良的时候,会有以下几个标准:首先是运动员的身形是否流暢,也就是姿势是否到位。因此运动员在进行蝶泳比赛或者是花样游泳的时候,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身形,水就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阻力,在水下潜水就会产生很大的困难,甚至无法支撑身体完成既定的花样动作。其次,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判定,主要依靠的是股四头肌的力量,但是传统游泳训练中单一的腰腹肌训练,是无法保证运动员达到对肌肉训练的要求的。但是核心力量的训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肌肉训练的深层结构,提升人体整个身体协调的能力,使其在水中也能始终保持相对稳定性,进而提升水下蝶泳打腿效果。而且与单一的腰腹训练不同的是,核心力量的训练更注重运动员肌肉和技术之间的协调性,也就是能否按照一定的技巧再加上极强的综合素质,在水下始终保持稳定状态。而且核心力量训练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需求,保证游泳的节奏[2]。
二、强化核心力量训练,提升“水下蝶泳打腿”效果的对策分析
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对没有经受过核心力量训练的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时候,教练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式,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强度最开始不宜过大,而且还需要尊重运动员自我的意识,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接受核心力量的训练,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进行实际核心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要求运动员要具备一定的恒心和毅力。因此训练的时候,每个运动员的身心必须要达到高度集中和统一的状态,如果运动员没有做到自律和自我反省,只会在原地踏步,甚至由于焦虑或者自卑的情绪导致技能退步或者心理问题加剧。在此过程中,教练员也要充当一个心灵导师的角色,一方面引导运动员加强自律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导和指引,提升训练效果。最后,核心力量训练的对象大多是青少年,其本身自身意识就相对欠缺,很多训练内容需要教练手把手教或者是亲自监督指导,教练员必须要耐下心来悉心指导和适当鼓励,从而帮助运动员建立强大的内心和自信,提升训练效果。
三、结束语
对于“水下蝶泳打腿”来讲,强化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运动员协调身体肌肉能力,强化其身心条件并提升其综合素质。因此,在实际的训练中,教练需要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机能,设计针对性强的训练项目,逐渐增加难度,继而提升运动员的身体技能,为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青.核心力量训练对“水下蝶泳打腿”效果的实验研究[J].林区教学,2015(12):108-110.
[2]陆青.核心力量训练对我省游泳运动员水下蝶泳腿效果的实验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3:45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