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玲
摘要:纵观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女性题材,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出白居易的女性观。而这一点,历年来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寥寥无几,少数的几位研究者,或是看到白居易女性观的进步性而加以褒扬,或是看到其消极性与保守性而给予批判,尚未有研究者将二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其实,结合白居易作品及相关史料,不难发掘白居易作品所体现出的女性观是具有矛盾性的,且这种矛盾性的成因可归纳为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
关键词:白居易;女性观;矛盾性
作为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领军人物,白居易无论在文坛还是在史册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白居易现存诗2806首,其中涉及女性题材的诗作有130余首,另有其在任期间起草的部分涉及此类问题的公文,从中可以窥见白居易的女性观。但细究其女性题材作品,不难发现,白居易的女性观是具有矛盾性的。
一、白居易女性观的矛盾性分析
(一)、“卫道士”与“叛逆者”——对封建礼教的恪守与背叛
白居易在任期间起草的部分公文,有部分涉及到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与地位。其中一例是,一男子为贼人所杀,其妻嫁与仇人最终为夫报仇,却为时人所不齿,责其“失贞”。该女子愤而状告指责自己的人,审理官员即是白居易。然而,白居易给出的判决是,该女子“居丧未卒、改适无文”、“妇道有亏,诚宜自耻”。
在白居易看来,丈夫被害,报仇事小,失节为大。于是,这位为报夫仇忍辱负重的侠义女子,也成为了封建礼教桎梏下的牺牲品。然而,白居易在他的《妇人苦》中,却对丧父守节的女子报以同情。“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应似门前柳,逢春易发荣……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将这首诗的内容与前例对照来看,白居易对封建礼教的态度便出现了矛盾。再看白居易审理过的另一案例,被休弃的妇人哭诉自己无过被休,而其夫却直言“父母不悦则出”。这种说法在现代人看来略显荒谬,然而白居易的判词则更甚,“礼事舅姑,不悦则出”,“莫慰母心,则宜去矣,何必有亏妇道?”众所周知,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制极其残酷,“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七出七去”,都是戴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而这位被休弃的妇人,并未触犯出妻条例,只因婆母不喜欢自己,就惨遭抛弃,主审官白居易却也以封建卫道士的姿态,在这位女子的伤口上撒盐。
然而,白居易在《母别子》一诗中,分明对无故休妻的现象气愤不已。从以上两例,我们便可探知,白居易一面为被封建礼教禁锢的女子鸣不平,另一面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封建卫道士。
(二)对待宫妃的态度:“年华空逝”与“红颜祸水”
白居易的女性诗作中,还有一部分涉及宫人妃嫔。“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这是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为那些在青春年华被选入宫却终生不得见圣颜的白头宫女发出的喟叹。后世也因这首诗认为白居易同情被封建制度压迫的宫人,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去书写她们的凄苦,讽刺了封建宫廷广选妃嫔的残酷与罪恶。然而,这是白居易对待入宫不得宠的宫人之态度,对待宠妃则又是另一种态度了。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生前得宠,死后依然令君王念念不忘,白居易便在《李夫人》中斥其“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美人何辜?美貌何罪?对不得宠者報以同情,对得宠者施以斥责,于是,白居易对待宫妃的态度也出现了矛盾。
(三)对娼妓的同情与物化
在奠定白居易诗学史地位的两大歌行之一的《琵琶行》中,白居易用从知音的角度,对“名属教坊第一部”、“老大嫁做商人妇”的乐伎倾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音之语。诗人不避二人社会地位的悬殊,对琵琶女给予了深切同情并视作知音。然而,白居易的另一些诗作中,对伶人伎者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晚年所作的《不能忘情吟》,晚年的白公,欲将相伴多年的马与歌女樊素送走。在此诗中,诗人写一句马,写一句樊素,将二者理所应当地等同起来。再看《追欢偶作》一诗,有“三嫌老丑换蛾眉”之句,家中的歌舞伎,每隔一段时间便要换上一批,只因美人的保质期短,老了丑了便难以入眼。诗人将这样的事公然写进诗句,表明在诗人看来这并无不妥。另外,白居易曾写诗间接逼死友人张愔的歌舞妓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关盼盼独居燕子楼,日夜追思往昔的美好,即使伤心度日,但至少没有失去生之希望。而白居易竟写下这样一首七绝:“黄金不惜买蛾眉,捡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鼓励甚至谴责关盼盼应该殉情,据史载,关盼盼读了此诗不久便自杀身亡,而白居易无疑是罪魁祸首。可见,白居易对待娼妓的态度也是存在矛盾性的。
通过以上分析,白居易的女性观是存在矛盾性的,但为何同一诗人,其作品竟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其原因是值得深究的。
二、白居易女性观矛盾性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原因
1.进步思想与消极思想的博弈
白居易人生经历坎坷,早年因科考“口舌生疮,手肘成”,“未老而齿发早衰白”,后来宦海沉浮,几经贬谪,让他有机会体察到下层人民的疾苦。且白居易年少时曾有过一位初恋,名叫湘灵,但两情相悦的一对恋人最终却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致使白居易因这段感情抱憾终生。诗人曾写下《长相思》、《寄湘灵》、《冬至夜怀湘灵》、《花非花》等诗作追忆往昔这段刻骨铭心的恋情。这些经历,都使得诗人对封建制度的残酷有一定认识,在面对百姓疾苦、女性苦难之时,报以一颗悲悯之心。但白居易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与文化,封建思想早已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使他对封建统治的消极性认识并不深刻。例如他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女主人公冲破世俗枷锁勇敢追求爱情,原本是非常有思想进步性的,但白居易在题目下却清楚地标明创作意图是“止淫奔”,证明白居易的思想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聘则为妻奔为妾”的封建思想在诗人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
2.“香草美人”变体
另外,白居易集中反映女性苦难的诗作主要是《新乐府》,而白居易创作《新乐府》的意图是讽谏,而非自发地为女性代言。正如我们不能把《离骚》理解为是一首爱情诗一样,白居易的讽喻诗何尝不是一种“香草美人”的变体呢?诗人借书写女性的苦难,来讽喻时事,甚至寄托臣子对君王的期待。以《琵琶行》为例,白居易写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而诗人本是心系家国的政治家,自然是希望早日结束贬谪生活,此诗也是含蓄委婉地向君主表明心迹、渴望早日获赦。所以,从这个视角来看白居易的书写女性的作品,可以获得崭新的认识。
(二)社会原因
1.男权视角照烛下的女性观
唐代虽然是封建王朝中较为开明、对待女性较为友好的时代,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重要的女性道德行为规范书籍也是在唐代出现的。如太宗皇帝的长孙皇后曾写过《女则》,太宗皇帝认为此书足以垂范后世。这本书虽然失传于后世,但长孙皇后本人的言行恰恰可以作为《女则》的最好注脚。长孙皇后德行兼备、母仪天下,可推知《女则》中的内容大抵也是指导女性如何成为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典范。另有唐贞元年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所著的《女论语》十则,也是对妇女行为进行规范的著作。再向上追溯,有西汉刘向的《烈女传》、东汉班昭的《女诫》,凡此种种,封建社会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锁,早已司空见惯,白居易也自然习以为常,所以,也就难怪他在遇到涉及道德、政治等原则性问题时,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女性利益,来维护封建纲常。白居易的女性观,是一种男权思想照烛下的女性观。
2.狎妓制度的合理合法化
狎妓制度是封建男权制度下的消极产物,在这一制度下,娼妓的存在、宿娼蓄妓均是合理合法的。而女性也失去了其本身的作为人的价值,而被商品化了。唐代是这一制度较为盛行的朝代,当时的文人墨客不乏狎妓之作。白居易并非是一个思想家,他的思想无法超越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封建社会的男权主义思想在他的意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反映在他的具体行动之中,更融入到他的作品之内。然而,人非草木,白居易的内心也自有其柔软的一面。所以,当遇到天涯飘零的琵琶女时,联想到自己的贬谪经历,不免生出同病相怜之感;在自己年老时,欲遣散家中蓄养的乐妓、还其自由,却不自觉地将她们与牲畜、物品视作等价,这是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在白居易意识中打下的深深烙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古代的社会,女子多当作男子的物品,或杀或吃都无不可;男人死后,和他喜欢的宝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无不可。”所以,在友人张愔去世后,白居易写诗间接逼张的歌妓关盼盼殉葬,也是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的。
三、结语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流传最广的诗人之一,其海外影响也不容忽视。同时,白居易也是一位敢于改革时弊的政治家,在唐代文坛与政坛均占有重要地位。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须客观辩证地去分析,白居易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观也有着进步性与消极性、反封建与护正统相结合的特点。文学源于生活,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作者的思想无法超越文学本位独立存在,白居易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总之,白居易依然不妨为伟大的政治家、诗人,但也应该看到,伟大的人,也自有其不伟大的一面。
参考文獻:
[1]左宗静.论白居易诗歌中的女性观[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00(004):162-163.
[2]黄莎.白居易诗作中性别意识的双重性[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17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