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居住建筑空间的思考

2020-10-12 23:32张立峰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

张立峰

摘要:在当前资本和利益驱动下的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中,建筑师逐渐忽视了对建筑空间特别是居住建筑空间本质的研究,建造活动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轨道。本文试图从人文方面分析居住建筑空间的价值所在,希望建筑师和开发商们从中得到借鉴。

关键词:居住建筑空间;情感精神;以人为本。

人生在世,有著最基本的生存诉求:即衣、食、住、行,其中的“住”字便涵盖了我们建筑师的职业目标。“住”不仅仅是休息睡眠,还包括工作和生活,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通过人工劳动打造的人性化生存空间,人们在其中工作、学习和生存。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封闭固定的空间中渡过的,当然在公共空间、自然空间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也不在少数。在普遍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条件下,大多数的人们还是在室内空间中生存,尽管这个空间或开敞或封闭,或现代或传统,但它一定是固定的。

1 空间的溯源

人类最初的空间存在形式,无非是对自然界中动物性生存空间的模仿,比如穴居和巢居,其后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人文种族、以及建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建成空间逐渐具有更多的各具特色的文化意义,空间的形态、尺度、方位结合不同的地域、人种、宗教、习俗文化等的意味更加浓郁,形成了建筑这种人工建成空间的特色。但无论时代和技术如何发展变化,离不开建筑空间的主体使用者——人类,离不开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的不断提升的需求。

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地球空间则是有限的,地球空间存在于宇宙空间之中。地球空间包括自然空间(天然洞穴、树洞、岩洞等)、动物性空间(巢穴、洞穴等)和人工空间(建筑空间、类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的建造和使用主体是人类,也可以是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其它物质存放的场所,比如库房、粮仓、畜舍之类。而绝大多数的建筑空间是固定的,而类建筑空间则是不固定的,比如车船、飞机、帐篷等载人工具。自然空间与地球的生命同步,建筑空间则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固定空间,是群居的人类生存活动的包容庇护性场所,是有生命周期的,即建筑的使用年限。地球上的建筑空间既有人类的共同性又有地域环境、民族文化上的差异性。通常人们直观上感受到建筑空间是三维的,然而实际上建筑空间是四维的,因为建筑空间是有生命周期的,而时间是永恒的。建筑空间在其生命周期里绝大多数是固定的、静止的、有形的,而其中容纳的人类活动则是流动的、不断生长变化的——甚至人类的精神空间更是无形的、无限定的、流动的。所以说,建筑空间的价值一定是体现在对人类生存需求的满足上。这其中包括:1.对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2.对何种文化下生活方式的满足;3.对发展需要的满足;4.对自我实现的满足。建筑空间的实现是由抽象语汇到具象语汇的过程,包括:1.空间的向度、尺度、形式;2.空间的不定性和模糊性;3.空间的文化意象;4.空间塑造的物质技术手段。

构成我们既有的世界许多具体的事物彼此之间都有着复杂且或许是矛盾的关系,有些现象中可能包含着其它的现象,森林包括了树木、草坪、河流、丘陵;城镇包括了房屋和道路、庭院、广场等等。无论自然和人工环境,都离不开其中庇护着生存着的人类,这样才构成了我们眼下的世界。

人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中的一个“物”,对其它物的理解,通过人类的进化,发展成了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理解,使人类本身的精神状态与自然力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气氛,人们只有与其它物建立个人的友谊,才能体会到环境场所空间的意义,人无法与科学数据和技术为友,只可能与品质共享。个人或集体的态度事实上受到环境条件所影响,最终人们生活在特定环境下的时间里,人与昼夜的韵律以及季节变化生活在一起,并活在时间历史里。

2 居住建筑空间的情感价值

居住建筑是所有建筑空间的始发地、是人类所有建筑空间的鼻祖。其从建成之初就体现了人类的需求——从最原始的生理需求到情感需求。法国当代人类哲学家巴序拉(Bachelard Gasfon,1884~1962)认为,住家是我们在世界的角落、是人的第一个宇宙。住家是一个保护自我的非我,对于住家的意象解析,必须从自我与非我、自我与世界的对比出发。只有当自我有了一个包容保护性的空间时,我们的想象力才会得以驰骋与发展。巴序拉从现象与象征意义学出发,充分发挥其物质与诗意统一的想象观,认为空间并非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载物体容器,而更是人类意识的幸福栖居之所。他对住家思想中解析出以下七个重要的对比,对我们理解人类在居住建筑空间中情感体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七个对比是:1.亲密与敌对的对比,比如冬天寒风怒号,白雪皑皑,大自然的力量否定了一切,在此种敬畏的环境下,人们会特别感受到自己和住家的亲密性;2.温柔与暴力,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暴力,家会给人们以温柔的庇护;3.几何空间与诗意空间的对比。几何空间是理性构筑的结果,有其同质性、比例性和严谨性,住家虽然在设计和构造上有几何空间的特征,但是它基本上还是一种凝聚维系亲情关系,发挥想象,以情造境的诗意空间——安居之所;4.表象与梦境的对比。几何空间是构筑表象,诗意空间在于编织梦境;5.现实与非现实的对比。住家立足于现实世界,但它本身亦是一个非现实的温馨梦境,把人们由现实世界带进非现实,才能使人们更能安居其中;6.儿时住家与梦想住家的对比。儿时住家与人的诞生有关,牵系着个人存在的根源,梦想的住宅表现着人对未来安居的向往;7.茅屋意象与城堡意象的对比。(亦可看做低层与高层居住空间的对比)前者代表传统退隐与凝聚,后者代表现代扩充与发展。 所以说居住建筑空间对于人的情感与精神的影响是巨大的。建筑师作为建筑空间的主导设计者,就应该立足于空间的使用者的角度,努力满足其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的需求。

正如“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一样,具有特色的空间对人们的情感映射作用也是确实存在的。人们常说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夫妻行为和面相越来越相似,恰恰说明同一质素的空间对其中生存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投射作用,空间的形态会潜移默化在地影响到生存在其中的人的精神气质。

建筑师改变不了社会,其职责就在于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并赋予情感的空间,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种族情感,通过技术手段从最适宜的最小的近人的居住空间做起,通过分析使用者的要求,区域性群体的存在渴望,塑造出适度的空间场所。推而广之如同细胞到细胞群、到组织、到个体、到群体,即由单元私密空间、到组合空间、到半公共空间、到公共空间、到城市的开放空间。

用文化建立的城市最不易垮塌的,因为这样的城市不仅是存在于眼前,而是存在于我们的精神当中。当下资本金钱的滥用,房地产业追求形式规模的夸张炫耀,其实是失去了空间原本的人文意义,使得城市建筑空间中的人们遗失了自我,寻觅不到精神的家园,亦使人们存在的价值消失殆尽。

3 结语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城市化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人类永远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以在提倡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美丽乡村等等建造活动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建筑空间特别是居住空间的营造,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建筑设计以人为本,就是要塑造适合的人的生存空间,这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也是建筑师的责任所在。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当前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