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翔
農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真正意义上的联系有限,缺少关爱。而部分学生在众多长辈的过度呵护下,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性。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如何做好相关的教育工作,本人提出如下粗浅的建议。
一、当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非常薄弱,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学校的。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讲。由于他们缺乏家庭教育,因此他们非常想在校园中找到情感的归宿,所以,我们学校必须要将道德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当前农村中学校的道德教育并不是很理想。由于农村教师的年龄都比较大,以往传统的师道尊严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传授基础知识,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同时对学生的情感与思想比较冷漠,甚至有的教师还会歧视学生思想上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校园也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这门课程,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体系,很多教师只是注重学生的成绩提升,并没有正确引导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缺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还有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学校普遍缺乏人文关怀,没有营造起良好的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氛围。
二、农村学校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1、造氛围,让感恩教育入眼。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制作“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事,构建和谐教育”“铭刻父母亲情、常念老师恩情、深厚同学友情”宣传牌,建立“感恩立德、明理修身”校训,利用学校文化长廊创办“感恩”专栏,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分别设计情景感恩教育,在班级开展“感恩”小故事演讲,创办“感恩”小报,在中队中开展“感恩”主题队会或班会,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
2、有教学,让感恩教育入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故事活动。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故事,比如阅读《少年邓小平》《朱德的母亲》等书籍,还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认识“感恩”的内容与含义。同时,在每星期集会或学校重大活动中,全校师生共唱《感恩的心》等歌曲,并进行手语表演,时刻唤起孩子们感恩的心。孩子有爱听故事的天性,老师可通过讲述百色起义等故事,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使学生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各班级利用班会课举行故事演讲比赛,将孝敬长辈的故事编成话剧、小品、相声等进行表演,让学生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了解孝敬长辈的故事,展示“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
3、见行动,让感恩教育入心。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健康成长传统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知恩、感恩、图报的品德。开展“走进敬老院”活动,每个星期各中队以接力棒的形式轮流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用孩子们平时节约的零花钱为老人们买糖果、糕点、面食等老人们喜欢的食品,并为老人们表演生动有趣的文娱节目。此外,开展“感恩节创意”感恩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感恩节给老师和家长赠送礼物,动员家长们书写“难忘感恩节”心得感受,使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学会感恩。
4、找渠道,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感恩教育功能。从学校内部来说,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活泼的活动,使留守儿童理想更崇高,最求更迫切,素质再提高。学校将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对留守儿童爱国爱家乡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新世纪接班人意识。
5、讲法律,使感恩教育法制化。奉公守法是一个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学校要坚持组织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真正做到学法、知法、守法。要深入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做好教育防范工作,要对重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时,针对当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现实,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放心理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消除留守儿童不良心理,让留守儿童知道对什么样人该感恩,对什么样的人不该感恩,爱憎分明。
6、压责任,规范班主任工作行为。改革工作办法,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使“看”为“导”,培养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要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将感恩教育工作成效作为优秀班主任评选的重要内容,使之考核科学性,激励更具实效性。
总之,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真理,激发“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