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时红
【摘要】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为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新时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教育阶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能适应新的教育目标,因此信息技术的支持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以此达到革新教学方法和丰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革新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支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7-0050-02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当中,在教育方面应用更是广泛。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持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
1.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形态
小学教育是学生开启学习生涯的第一步,而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教育的必学科目,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数学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等一系列知识的学习来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小学数学课程内既有抽象的概念性问题,还有具体实际应用问题。要求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问题、自主思考问题并通过教师的辅助解决问题。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学生缺乏主动意识。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其意识对课堂教学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在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师教学中需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掌握数学知识。但是就当前数学教学现状来讲,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主动意识,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被动接受知识,有的学生甚至对学习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在此情况下,学生发展会受到阻碍,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其次,教师教学理念急需转变。很多教师比较重视学生成绩,对能力、素质培养有所忽视,教学中仍然会运用传统理念,要想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较好效果,实现对问题的灵活运用,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传统理念,强化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促进其获得全面发展。最后,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对于小学生来讲,好奇心比较重,对于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会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在此情况下,虽然能够使教学进度得到保证,但是学生在单一、枯燥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难以得到提升,进而使教学效果受到不良影响。
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1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基于儿童的性格特点,现在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教师讲授概念性知识和情境教学的方式相结合,构建教学情境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教师在课堂教授过程中以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表现抽象性概念,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问题。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应用将几何图形具体化,通过PPT展示不同形态的生活物品,加强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如家中的电视及各种家用电器、各种食品的包装盒或是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物品等等。通过各种教学情境的构建,不断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从而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小学课堂增光添彩。
3.2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事件发生概率问题时,采用典型案例设计:假如一个盒子里有10颗白色棋子和10颗黑色的棋子,至少从中摸出几颗棋子,才能保证有2颗棋子的颜色相同?至少从中摸出几颗棋子,才能保证有3颗棋子的颜色相同?相类似的问题如果是仅凭教师描述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动画制作对该事件全过程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事件发生的概率并得到结果。不断引入网络教学资源,逐渐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内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3.3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单纯借助多媒体设备。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进而使整体教学效果获得提升。在此情况下,应充分了解网络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查找和教学信息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并且借鉴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如在学习图形的拼组时,教师可以在微课中为学生展示哪些图形可以运用到图形拼组中,然后再为学生展示一些趣味性的图形拼组,如小房子、小汽车、小狐狸、小狗、美丽的花朵,然后标注出这些图形拼组都是由哪些图形构成。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还有哪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可以运用图形拼组的方式完成。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信息资源得到共享,整个数学课堂更生动、形象,增强吸引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意识。
3.4构建良好的教学网络平台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往往比较有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在线学习成为了可能。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微课,使学生学习的场所不仅局限在课堂中,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此情况下,教学资源能够实现自由流动,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也能在课外进行学习,进而实现素质发展。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引导学生学习中,实现家庭和学校的双向教育,将课内、课外学习有效结合在一起,加强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校中學习的内容和课件资料在网络中发布,让家长督促学生在家中学习。这种方式的运用,打破学生学习空间、时间的限制,为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如教师教学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众所周知,乘法口诀是学习乘除计算的基础,对学生后续学习计算影响深远。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学好乘法口诀也是一个难点,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将讲课课件在平台中发布,通过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使家长参与到监督学生学习中,家长除了为孩子讲授一些在课堂中难以理解的内容之外,还需根据教师在平台中提出的问题对孩子进行测试。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实现教学一体网络平台的构建,使学生在学习中将线上、线下方式充分结合在一起。
4.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4.1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将一些知识难点重点的思维过程清晰具体地呈现出来,将概念性的知识点进行具体转化便于学生理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这就能够避免教师强行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导致学生形成定势思维情况的发生,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知识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2丰富数学教学方式,加强课堂的趣味性
单一传统的讲授模式,可能导致数学课程内容枯燥乏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在不断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教师讲授和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如教学《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时,通过演示和教学实例等手段展现平移、渐变等动态效果创新教学方式,使得生活情境“活”起来,让生活情境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成为有价值的探究素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小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当中去,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从而不断加强课堂的趣味性。
4.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对于数学这一学科来讲,教学中不免会涉及到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这主要是由于数学自身便具有抽象性特点,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具热情,获得丰富情感体验。如今信息技术已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中使用不同类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信息化教学模式得到不断发展。如Flash动画能够将抽象知识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其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能强烈地吸引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使其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吸引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知识的内涵,自然进入到学习状态,进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整体数学学习获得更明显效果。
5.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不仅革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颖的教学设计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搭建,从而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降低小学数学的学习难度。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趣味性,逐渐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敏.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8):115-119.
[2]梁向明.农村高年级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6):130-131.
[3]吴华林.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分析[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19):64.
[4]徐火荣.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分析[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6(20):36-37.
[5]梁清华.农村中年级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2020(8):151.
[6]王會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66-167.
[7]王虎哇.浅谈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J].新课程·上旬,2019(12):162.
[8]王应文.新时期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