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周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源奠基之功,然而对青铜文化的发展变化,学界有不同看法。纹饰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它的变化反映思想文化的变化,而作为礼器的青铜器,在视礼为国家大事的商周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选择青铜器纹饰作为切入点来探讨文化的传承和变化。
关键词:饕餮学说;纹饰作用
青铜器的造型是我国古代造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青铜器作为祭祀和表现贵族身份与权力的礼器,对其造型、装饰等方面的艺术追求非常强烈,而“装饰的应用,必须服从并服务于造型的需要,服从服务于提高工艺美术的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效果的根本目的。”青铜器器类的变化和造型的改变,也常常反映着社会观念(包括审美观念)和风俗习尚的变化。
兽面纹在青铜容器上的出现,就目前来看,是在商代前期,而且一经使用,就风靡了整个时代,一直盛行到西周早期,其形式也极为丰富。由于其形式演变对青铜器的断代分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梳理兽面纹样的发展、源流及内涵的基础性工作,所以诸多前辈学者都对兽面纹的类型作了深入分析。
关于“饕餮纹的几种学说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最为突出的是“饕餮纹”,有的学者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审视,如美学大家李泽厚认为这类兽面纹实际表现的是“牛头纹”,“但此牛非凡牛,而是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圣牛”,“它实际是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这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从而是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认为青铜器上“各式各样的饕餮纹及以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其他纹饰和造型……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有的学者将纹饰构图与宗教信仰相对应,认为饕餮纹并非神话中的动物,而是某种“神”的象征。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日本学者林巳奈夫的“帝神”说。
商周时期,图腾崇拜观念是否影响到青铜器装饰纹样?我认为这是可以肯定的。范小平先生曾经提出:“用直观形象或采用会意的方式,记录氏族的图腾观念,正是甲骨文中那些具有图腾意义的文字造型基础。属于这种文字画的图腾标记,表现在甲骨文中,以后又出现在青铜器的造型或装饰中,这正是图腾衰减以后,氏族部落残留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这说明图腾崇拜影响了商人装饰艺术表现形式,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图腾崇拜说也影响到了商周青铜器纹样的内涵,所以提出商周青铜器纹样具有图腾崇拜宗教含义。
兽面纹是祭祀鬼神、祖先的牺牲,这是目前学界最为流行的观点,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从诸多文献中可以看到,商代是一个神本主义的时代,“尊神重鬼”渗透于商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隆重而神圣的祭祀礼仪。文献中许多记载都提到祭祀鬼神的事实,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作为青铜礼器的装饰纹样,其作用当然和作为其载体的青铜礼器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即也应当具有祭祀的作用。
青铜器纹饰作用
1、族群标记
原始氏族的人们认为自然形象与他们本氏族有着特殊的关系或联系,因此崇拜与敬奉显得无比虔诚,例如龙凤纹等。比如龙纹就由中原族群的使用最终演变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象征。凤纹也是伴随着龙纹的出现而出现的,逐渐演变为代表中华文化的美丽纹饰。
2、思想崇拜
在青铜器纹饰中能代表思想崇拜最强烈的就算是饕餮纹了,关于原始社会图腾观念的遗留和祭祀鬼神祖先的牺牲,在上古人类认为整个世界都充满着各种稀奇古怪的精灵,有善有恶,有的是命运的主宰者或是人类的朋友,而有的则是妖魔鬼怪。上古人类以为各种自然的或社会的灾祸都是由于妖魔的作怪,驱除妖魔鬼怪就成了原始人的重要的活动之一,这种活动称为辟邪。例如司母戊方鼎,它的主题就是以浮雕式的兽面纹象征王权的威严,同时以细密的云纹组成的装饰带作为衬托,是商朝末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3、辟邪
我们可以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中看到,人们通常以神化了的动物食人的方式来避害。这种避害的方式,在反映神与魔的斗争的同时,又曲折的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抗争。例如虎食人卣,整体的形象呈虎踞坐形,它的支撑点虎的后爪与尾,而虎的前爪则有力地抓着一个人作噬食状,造型十分生动逼真,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艺。我们可以将虎食人卣上的纹饰理解为是为了辟邪,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
4、美化作用
在古代青铜器纹饰中,通常以变异的手段来表现自然的形象。例如云雷纹、涡纹和水波纹,这些纹饰又被称为地纹,是由于曾经被普遍用作填满所要装饰的大面积装饰带上,起烘托作用。这种变异现象是原始先民传承而来一种思维方式,目的是借助想象来超越现实和美化生活。
结语
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的阶段性变化,是每个历史时代的社会思想和审美观念的物化形式,它反映着不同时代审美觀念的主要价值取向。夏、商时代,人类进入文明阶段不久,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政与巫合一,即政治和宗教一体化。尊神事鬼,既是政治,也是宗教,既是统治思想,也体现为人们的认识水平。我们认为,依据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结合商周时代的思想特征,所做的这些分析,至少反映了商周时期审美观念的主要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郭宝钧:《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2]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4]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5]朱剑心:《金石学》,文物出版社1981年。
[6]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7]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作者简介:王逢阳(1987.10-)女,汉族,籍贯:辽宁省阜新市,职称:文博中级,学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