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无产阶级所发起和领导的群众动员具有其他一切阶级无可比拟的主体优势。相较于资产阶级的群众动员主张,针对青年黑格尔派蔑视群众以及忽视群众动员的错误,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动员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群众史观唤醒群众、号召群众、凝聚群众,激发人民群众自身的阶级意志和革命激情,启发人民群众生成变革自身命运和生存状态的革命意志和实践需要,把“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 ”“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作为情感动员、理论动员、实践动员的实践向度,这对指导和完善新时代背景下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动员群众的实践工作和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群众;动员;青年黑格尔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刘建璋: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群众动员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唤醒群众意志、号召群众革命、团结群众队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可以发现,具有无产阶级属性的群众动员思想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建过程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是因应群众动员的实践需要所创建的实践总结和思想成果。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其关于群众动员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逻辑体系,这对于当前把握和解決群众动员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动员思想
的生成背景群众观是群众动员思想的理论基础,群众动员是对群众观的具体实践和行为表征。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地位是造成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分野与决裂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二者是不同的群众动员思想。早期马克思也曾是青年黑格尔派的追随者,然而直到马克思发现青年黑格尔派坚定地以主观唯心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马克思断然转向对青年黑格尔派加以揭露和批判,开始回归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重新审视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时指出,青年黑格尔派以“全面批判”黑格尔为口号,“都断言自己已经超越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3.,然而这却只能说明他们与黑格尔的依赖关系。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纷纷扑向黑格尔体系的“最后一点生命的火花”所产生的“新的化合物”,青年黑格尔派竞相抓住绝对精神残骸的小部分进行兜售,竭尽全力把自己针对黑格尔的批判“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2.,继而经过大规模的圣化,与老年黑格尔派一道,承继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根本理念,他们普遍荒谬地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5.。针对费尔巴哈所认为“直观的感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猛烈批判费尔巴哈:“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7158.费尔巴哈在本质上没有想要“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只是停留于“零星的猜测”,诉诸“单纯的直观”和“单纯的感觉”,由于无法解决自身对于“扰乱了他所假定的感性世界的一切部分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5.,最终求助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从而忽略了“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认知上无法抵达群众史观的高度,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动员群众参与到变革现实状况的革命运动当中。简言之,承继黑格尔“绝对精神”作为概念形式的逻辑思维,青年黑格尔派进一步将“自我意识”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概念,忽视人民群众生存的疾苦,不承认人民群众在人类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不发动广泛的群众,这是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民群众具有变革现实的实践力量。
刘建璋: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动员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文化软实力》2020年第3期无论是与其他国家“一起经历复辟”,还是没有与其他国家“一起经历革命”,都反映出德国现况不过是“旧制度的公开完成”。“在德国,不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摧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莱茵河彼岸所进行的工业革命把资产阶级革命推向了高潮,资产阶级所反抗的封建制度悉数瓦解,资产阶级取得了“解放自己”的普遍统治,逐渐成为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的“总代表”,企图用一个异己本质的“假象”来取代对权威的“信仰”,即便从宗教改革的结果来看,他们完成了把人从肉体中解放出来的“理论解放”任务,却再一次“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甚至要求人民群众“承认和首肯自己之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现实需要在根本上是对立的。这种“对立”要求共产党人必须回到激发人民群众的反抗意识上来,认知到自身遭受苦难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给予的“旧思想”和“旧制度”,号召人民群众推翻一切以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根本目标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宗教改革成功之后,青年黑格尔派通过理论逻辑的自我演绎完成了对神圣形象自我异化的批判,然而却编织了以“哲学”“法”“政治”为代表的新的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以主观唯心主义彻底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实践力量,打造了人民群众新的“锁链”,保持人民群众头脑始终处于“素朴园地”的状态,隔绝“思想的闪电”抵达人民群众头脑的现实可能和内在连接。
针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问题以及群众动员在开展革命斗争的功能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批判布鲁诺所认为的历史活动只是“少数人”的历史,他们一致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质疑黑格尔有关绝对精神的“不彻底性”,抨击其一味追求所谓“世界精神”的扮演,忽略了人类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也否认了动员群众加入革命运动与扩大群众队伍的前提性价值,只强调“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相较于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是摆脱现实的世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而是从现实的生产方式以及交往形式中描述社会意识,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思想动员工作必须秉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原则,给予无产阶级以正确认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开悟启示”,认识到真正的历史本源不是来源于“观念”“范畴”等抽象概念,而是来源于具体现实的“物质实践”。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们仅仅通过概念上的自我演化和抽象意义上对个人的理解去解释“人”,去解释以此为基础所构成的阶级、历史和国家。面对自己的对象,无产阶级思想动员工作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方法论立场,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更不能抛弃自身的群众基础,原因在于“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所以必须始终明确无产阶级思想动员工作是对自身阶级属性的自我“揭示”和主动“除蔽”,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向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思想动员工作必须明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而判定人与宗教的逻辑先在性问题是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断言人民群众以及群众动员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强调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理论只有在人民群众的头脑当中得以内化并加以具体实践和持续深化,才能完全转变为推翻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力量。回到现实实践问题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最初的各种经验使马克思发觉人民群众并不能自发产生社会革命的主观意志,也无法自觉到自己承载解放自身和整个人类的历史使命,他由此认知到必须推翻一切剥削压迫无产阶级的“旧思想”和“旧制度”。这就必然要求通过群众动员活动唤醒群众、号召群众、凝聚群众,激发人民群众自身的阶级意志和革命激情,启发人民群众生成改变自身命运和生存状态的革命意志和实践需要。而反观资产阶级的思想动员工作,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这样反讽杜林妄图动员人民群众的虚幻妄想和“创造体系”:“在我们动员第一个公理后还不到一页,只用三言两语,就已经把所有彼岸的东西,上帝、天使军、天堂、地狱和涤罪所,连同灵魂不死,都废弃、排除、消灭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5.与杜林所理解的“在思想中变成统一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7.这样的抽象动员完全相反,恩格斯认为如果直接将存在的唯一性变成它的统一性,直接认定“世界概念就成为不可分割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7.,就只能与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越来越远,而难以达到号召更大范围内的群众参与斗争的理想效果,這就难怪恩格斯不无揶揄地评价道:“这是一次使奥斯特利茨和耶拿、克尼格雷茨和色当黯然失色的征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5.当时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如果想要掌握群众,动员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就必须诉诸揭露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制度”等一切的“非神圣形象”。青年黑格尔派所谓的“理论的解放”,只不过是在头脑中“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以各种形式充分暴露自己本身无非是以政府形式表现出来的“卑劣事物”,而这完美演绎了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
对比德国与“现代国家”的不同轨迹和发展程度,马克思认识到德国哲学已经触及了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然而仍然没有改变德国的政治制度与生产方式,这进一步揭示了德国哲学无法逃脱的纯粹抽象——完全脱离人民群众的主导力量,妄图经过思想中的理论革命,就可以实现德国现实的变革和超越,这也致使德国哲学无法揭示思想与现实的内在关联,难以触及无产阶级这个主导“普遍的解放”的“心脏”,不可能变成真正的实践力量。马克思曾对此直接指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究其根本,在当时的德国哲学虽然“正确”提出了问题,本质上却只是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选择忽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和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德国的逐步解放根本不可能产生,只能诉诸“普遍的解放”并以此推动“部分的解放”的逐步完成。这也进一步证明,如果想要摆脱青年黑格尔派的错误历史观,就必须把社会革命和实践运动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诉诸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发展进程的物质力量,动员人民群众加入反抗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的一切关系中来,这样才能实现从“理论的解放”到“普遍的解放”。
毋庸置疑,只有当无产阶级认知到自身是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的时候,才能意识到在遭受普遍苦难的社会中任何想要享受“特殊权利”的诉求都会威胁“人的权利”,这种威胁来源于“普遍的不公正”,而非“特殊的不公正”。要想打破被戴上的“彻底的锁链”,只能依靠无产阶级实现人自身的“完全恢复”。无产阶级特殊的阶级构成以及特殊的阶级利益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自身与全人类具有高度重合性,这种特殊性源于无产阶级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则体现为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无产阶级的特殊性成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同样,无产阶级的普遍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殊性。“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不同国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闵旭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7.在解放全人类的意义上,无产阶级作为“普遍的阶级”动员广大无产阶级认知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哲学变为现实”,从而消灭了自身的“特殊性”,以此构成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殊内容。
二马克思恩格斯动员群众的实践向度
马克思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经典论断“思想的闪电击中人民园地”深刻揭示了其群众动员思想。作为揭示群众动员基本原理的经典论断,这一论断体现出理论能否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的决定要素在于群众动员能否触及人民群众的心灵以及能否具有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马克思群众动员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中的历史定位,厘清群众动员工作在理论掌握群众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功能。从“彻底击中”的价值目标中审视马克思群众动员思想,可以发现群众动员在“思想的闪电”抵达“人民园地”的主要功能和逻辑理论表征不同于一般思想理论的理论认知和思想宣传,而是通过激情感召、理性揭露与实践斗争等具体方法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铸造无产阶级的革命观念和价值体系,最终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塑造最广泛的革命战线。
(一)情感动员:“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 ”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能够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即便处于“苦难的尘世”,人民群众依然保有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出于“建立自己的现实”的迫切需要,结合人民群众的情感需要,竭力寻求抛掉资产阶级所宣扬的混为一体的抽象情感与揭露资产阶级不彻底的、不普遍的革命诉求,回归唯物主义的革命立场,防止资产阶级利用无产阶级想要实现自身解放所策动的廉价动员,彻底击溃编织在无产阶级内心的谎言,诉诸人民群众自身具有的现实力量,积极号召人民群众“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的强烈情感力量。一方面,在自然属性方面,“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由于人的这种能够感受自身对象性的先天特质,凝聚成探求自身本质生成的浓烈情感,这就为“思想的闪电”的形成和生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感性原料,换句话说,“思想的闪电”是人的激情实现自身本质的对象性产物。马克思认为,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理解成为“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而不能诉诸“抽象的思维”或者“感性的直观”,必须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而不是诉诸遥远的“天国”“宗教”“神学”,也不停留于对当时“尘世”“法”“政治”的迷信与盲从,而是直接切中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和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在社会属性方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94.很显然,马克思所认为的人民的激情或者目的具备人所独有的社会属性,突出表现在不同阶级的革命意志和情感倾向。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一再通过思想宣传和精神控制,刻意宣扬和塑造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人权的人的自我异化的非神圣形象,试图麻痹无产阶级自产生以来就先天承载的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使命的反抗意识和革命观念,以此维持资本剥削和压榨剩余价值。因此,这就决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主张对抗和摒除资产阶级塑造无产阶级接受“特予恩准的存在物”观念时,务必坚持激起无产阶级“回复人的本质”的强烈情绪,在进行动员时一定要服务于一定的现实生活和客观需要,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原则,推动无产阶级切身体会到束缚自身的抽象“锁链”,逐渐形成符合自身阶级利益的、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持久激情和稳定情感。
(二)理论动员:“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马克思揭露青年黑格尔派没有触及历史问题核心的关键在于始終走在黑格尔所设定好的主观唯心主义道路上,妄图蒙蔽德国人民的眼睛,自以为“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德国人民便不再反抗和斗争了。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直接判定:“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一切为“天国的雄辩”连同“超人”都在青年黑格尔派的猛烈抨击中“声誉扫地”,然而“非人”却再一次成为此岸加以“慰藉的锁链”。对此他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由此,马克思发现了“副本”——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真正秘密,只有回到原本即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彻底清算“建立自己的现实”的一切阻碍——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才能完成到“史前的条顿原始森林去寻找我们的自由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的理论任务。一方面,确立现实的真理,批判“彼岸世界”。“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这一论断的提出源于马克思对德国的实践政治派的批判。马克思认同他们“对哲学的否定是正当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德国的现存制度与德国的“梦想的历史”一道通通都应成为批判的对象,然而他们的错误却也是无可回避的,如果只是止步于了解德国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一致的法哲学与国家哲学,在观念中反复加以否定,就想当然地以为在现实中能够推翻落后于历史同时代先进国家的德国的现存制度,那就无法避免脱离德国人民的现实生活,而“只是在他们的脑壳里萌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实现它的现实结果。另一方面,确立实践的真理,批判“抽象思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青年黑格尔派始终局限于“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现实性的争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反而脱离了证明思维真理性的解决办法在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点,这就造成了一切讨论思维真理性的问题都会固定在经院哲学的范畴,而没有“把哲学归入德国的现实范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加以验证,只是聚焦于莱茵河此岸的“抽象而不切实际的思维”,忽略了莱茵河彼岸现代国家所现实发生的革命运动和“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这就注定了“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观念抽象只能徘徊在错误的唯心主义道路上。马克思所提出的思维的现实性在于回到市民社会,探求真正“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表明无产阶级的“直接地位”,喊出无产阶级的“物质需要”,反抗“锁链的强迫”,“从社会自由这一前提出发,创造人类存在的一切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
(三)实践动员:“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思想”一旦成为“闪电”,必然内含克敌制胜的批判武器,针对敌人具有一定程度的杀伤力。这种杀伤力体现在无情揭露隐藏在“资本”背后的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列宁对此也明确表达过无产阶级务必力求打碎资产阶级所倾尽全力营造描摹的虚伪幻象,彻底揭露资产阶级背后的资本逻辑与剥削本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无情揭露这种资产阶级的幻想,不管这种幻想表现在抽象的唯心主义哲学上,还是表现在无条件的民族独立的要求上。”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15.一方面,揭露资产阶级的剥削本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是天生的平等派,就是说,它要求在一切生产领域内剥削劳动的条件都是平等的,把这当作自己的天赋人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6.这一论断深刻揭示出资产阶级总是力图证明自己享受特权的不平等现况的合理性,要求工人阶级接受本不属于“人的本质”的异化观念,并且“拼命鼓吹的‘资本和劳动的协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94.,竭力掩盖在政治地位和生产资料占有上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不平等事实。这就必然要求用“思想的闪电”彻底照亮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每一处阴暗的角落,彻底揭示资本主义制度背后的资本逻辑与剥削本性,无情揭露资产阶级维持“普遍统治”的邪恶用心和隐蔽手段。这种不同阶级不平等现况的揭露,必然直接指向“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84.,也就是消灭资产阶级的根源——私有制。另一方面,摧毁资产阶级的物质力量。“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如同英国每一个经济周期内无法避免的“普遍的商业危机”都促使资本家威胁侵占无产阶级仅存的生产资料和生存自由,面对这一无法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针对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批判方式的不同可以判断所属阶级的自身属性。“城市工人群众要求参与政权——实行人民宪章;小资产阶级的大多数支持他们,二者之间的分歧仅仅在于是应当用物质力量还是用道义力量来实现宪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48.直到1848年欧洲反对君主政体的一系列革命接连爆发,小资产阶级彻底被工人阶级所展现的全部力量完全吓倒了,既“狭小”又“实际”的小资产阶级完全被大资产阶级所虏获,彻底放弃了运用物质力量反对统治阶级的意志,起初他们坚持运用“道义力量”进行改革的企图也忘得一干二净,最终只剩下无产阶级把自己当成“物质武器”,诉诸摧毁一切奴役制的愿望,在实践中完成自身与整个人类的解放。
三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动员思想的当代启示
进入新时代以来,群众动员工作面临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和崭新的时代课题,这就要求凝结和传递新时代背景下符合时代和历史需要的、持续彻底击中“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现实需要的“思想的闪电”,逐渐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一)坚持群众动员必须以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原则,以构建共同体为有力保障,加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保障
历史经验证明,群众动员是解决重大困难和挑战的制胜法宝。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下,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指向,必须将共同体的——以大多数个人利益为基础——共同利益作为价值目标和实践取向,以此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无论哪个时期,无产阶级都应将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通过实现自身解放完成全人类的解放。一方面,动员群众坚持以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原则。“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该论断明确了解放自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表明了群众动员理应调节时代思想的生产和分配,使无产阶级积极融入时代发展潮流,发挥无产阶级所承载的巨大精神力量,聚合一切从事现实生活生产的“现实的个人”,推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价值生成和实践转化,为无产阶级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发挥积极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动员群众以共同构建共同体为有力保障。“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群众动员的实践指向和重要保障。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多元社会思潮和各种价值观念逐渐为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击中”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始终不曾停止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渗透和消解,试图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彻底解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此破坏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基于此,在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態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只有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才能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方面,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的理论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习近平在中共中中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01).只有切合时代需要、满足人民需求的学问,才是真学问,才能写进群众心坎里、发挥应有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以来,伴随国际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丰富实践,逐渐形成了包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以生动的事实、伟大的成就、成功的经验证明了其正确性和真理性,凸显了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另一方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聚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凝聚共同梦想、指引未来走向、发挥先导作用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曾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这就启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凝聚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
(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面对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群众问题和理论需要,也为我们提出了坚持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崭新的时代命题。因此,必须深入挖掘处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掌握人民群众的理论逻辑与历史必然,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立场和实践经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真正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正确立场”,在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理论掌握群众的核心在于理论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根本工作路线的实践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凝结而成的新的“思想的闪电”,具有一切能够“彻底击中”人民群众理论需要和现实需要的鲜明特质。另一方面,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能否掌握群众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准“素朴的人民园地”,只有准确切中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客观需要,解决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和共产主义信仰所产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论问题,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巨大的生产生活激情和彻底解放人民群众的现实实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