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民生工作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把民生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来探索,逐步形成了关于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系统认识。习近平指出,民生建设是关乎党、国家和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事业。为了建设好民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对新时代民生建设做了新的谋划,不仅提出了新时代民生建设目标,还规划了新时代民生建设路径,指明了新时代民生建设要求。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作者简介]夏泽宏: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增进民生福祉确立为新时代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民生建设确定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之一,全力推进民生工作。围绕新时代民生建设,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理论与实践相統一的高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要性、路径、要求、目标等时代课题。这些论述和回答,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民生建设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另一方面,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和遵循。对它们展开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其精神内涵,也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群众。
一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要性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25.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从党和国家发展命运的高度,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等方面,系统论述了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要性。
(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指出,加强民生建设,是新时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首先,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时代表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一心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伟大政党。毛泽东早在1934年就说过:“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以更直接明了的方式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牢记这一初心和使命,着力践行,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进人民福祉。
其次,是党所肩负的一项时代重任。习近平强调,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是时代赋予我们党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习近平的话语体系中,这个“时代”主要指新时代。为此,他进一步提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要继续以“赶考”精神,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党的伟大任务。
再次,是党在新时代的重要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在本质上,我们党是一个一心为民的伟大政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不仅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还将其提升为长期坚持、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根据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谋划,新时代党的民生奋斗目标是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全国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最后,是新时代衡量党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基于一切为民的执政立场和担当,最终,习近平提出了以民生衡量新时代党工作成败的重要工作标准。
夏泽宏: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化软实力》2020年第3期(二)发展的根本目的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习近平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在本质上,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发展。不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指出,这是我国发展的亮丽底色,也是不可偏离的方向、不能背离的原则。甚至强调,“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3.,就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故而要求,新时代发展必须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按照习近平的规划,新时代将通过新的发展举措,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让每一位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三)实现中国梦的内在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从实现进程来看,新时代属于中国梦的“圆梦”阶段、决胜阶段。作为强基固本之举,新时代民生建设为“圆梦”提供了内在支撑。
首先,属于“圆梦”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6.,但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即为人民谋幸福的梦。新时代推进民生建设,旨在圆人民的幸福梦。其次,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这种依靠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中国梦;另一方面,中国梦最深沉的根基在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人民,中国梦的实现以人民本身的存在为社会前提,以人民更好的存在为充要条件。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夯实“依靠”之基的举措。再次,中国梦必须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在习近平指出,改善民生,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是黏合剂又是催化剂:一方面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时代合力;另一方面,能够团结人民群众,壮大人民群众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动力和主体双重支撑。
(四)实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内在根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指出,“本固”之道在民生,“邦宁”之基也在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实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内在根基。
其一,是新时代实现国家稳定的内在根基。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直接的工作即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所期待的现实问题,为他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为他们的利益提供保护,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来消除了引发不稳定的社会根源,二来赢得了民心,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普遍支持,由此构筑起维系国家稳定的群众基石。
其二,是新时代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根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手段。在方法上,其主要通过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来促进社会和谐。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保障和改善民生所要解决的,正是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问题,用习近平的话来讲,即补齐民生短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问题。在此意义上,保障和改善民生表现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与环节,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石。
总而言之,民生建设是关乎党、国家和社会主义发展长远的事业。鉴于民生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因时制宜,对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和安排:要以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为重点。
二新时代民生建设的路径安排
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不仅回答了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要性问题,还明确回答了怎样建设民生这一问题——立足中国民生建设实际,根据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目标,从方法、操作层面,对新时代民生建设作了路径安排。
(一)依托发展做大民生“蛋糕”
习近平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產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同样的实际和道理,发展也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
首先,发展是建设高质量、高水平民生的关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我国“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离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还存在一定距离。那么,如何补齐短板,消除民生理想与民生现实之间的差距?习近平强调,关键在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依托发展,过去长期所处的物资短缺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民生状况大幅改善。这些民生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发展。未来民生的进一步改善、老百姓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仍要靠发展来驱动和支撑。
其次,发展是夯实民生基础的关键。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民生建设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总体推进,但同时也指出,要分清层次,抓住重点、把住中心,区别对待。这个重点和中心就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做大民生“蛋糕”的基础,是夯实民生基础的关键。就此,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民生建设要以发展为先,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96.。只有经济体量变大了、水平提高了,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条件和水平才能同步提升,老百姓的收入才能稳步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才能逐年变得更好。只有“蛋糕”做大了,民生之基才立得牢,民生之根才扎得稳,民生之质才提升得快。
(二)通过改革创新完善民生体制机制,释放民生发展活力
改革创新是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要手段。正如习近平所言,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03.,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改革创新之于民生建设的作用之一即进一步完善民生领域体制机制。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改革,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建立更加健全的民生体制机制。
民生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也是释放民生建设活力的方法和手段。习近平指出,系统的民生改革,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彻底释放民生建设动力和活力。
改革创新还是推动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指出,“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14.,进而不断提升民生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民生之盾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助于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的后顾之忧。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
首先,建立覆盖全体人民又涵盖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社会救助等各个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其次,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援助,解决特定人群生活之困。再次,建立适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民生服务机制和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民生服务。
此外,习近平还强调,新时代民生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不仅要注重量的增长,还要注重质的提升,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健全、愈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彻底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的后顾之忧。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克服民生短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路径和基本保障。
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83.
那么,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指出,要找准路子、建好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着重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等有保障,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应该说,习近平开出的这一剂精准扶贫、精準脱贫药方,为广大贫困地区的扶贫脱贫、民生建设指明了切实路径。
(五)发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升民生质量和水平
习近平指出,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提升民生质量和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集中力量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人民群众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简单地讲,就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问题。就此,习近平要求,新时代民生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把老百姓遇到的问题一个个解决,难题一个个攻克,事情一件件办好,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
首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一方面,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办时代和人民需要的教育;另一方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和支持,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办更公平的教育。其次,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习近平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如何保障和改善这一民生?习近平要求多管齐下、联合发力,如“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等。力求通过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打组合拳,全力保障民生之本。再次,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习近平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一方面,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鼓励勤劳致富”,在“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同时,积极“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促进初次分配更合理。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再分配的调节,“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通过再次分配促进公平。除此之外,习近平还围绕建设美好生活、解民生之忧,就新时代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做了针对性的规划和部署。
(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民生环境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一种理想的民生环境。营造良好的民生环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高度重视良好民生环境的建设。他指出,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规划和方案都难以实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同样,民生建设赖以依存的经济基础就会丧失,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就会失去保障。因而,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3.
营造和谐稳定的民生环境,首先要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习近平强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积极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特别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消除破坏和谐稳定的问题因素,筑牢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其次,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习近平要求,必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最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安心、工作放心。再次,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23.习近平要求,新时代要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给老百姓营造一个更加安居、满意的生活环境。
三新时代民生建设的要求与目标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民生建设是一种理性的国家行为、社会行为,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社会发展长远、人民生活幸福,因而要明要求,做到有章可循;立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一)新时代民生建设的要求
习近平指出,在社会主义中国建设民生是有原则、有要求的。
1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新时代民生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首先,党的领导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供了方向保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其次,党的领导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供了力量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党把民生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逐年推进,从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从实现总体小康到精准扶贫、从精准扶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未來的共同富裕,自始至终,扎实推进民生工作、持续提升民生质量和水平,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供了力量保证。再次,党的领导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我们党拥有强大的号召力、科学的决策能力。在党的领导下,能够形成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认识上的共识、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能够增强民生建设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党的领导所凸显出来的这些根本性作用表明,新时代民生建设,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指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同样的道理和实际,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就道路布局来看,它是一条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的民生建设之路;就目标设定来看,是一条“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9.的民生改善之路;就价值取向来看,是一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民生大道。这条道路不是外来的,也不是从老祖宗那里传承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中国发展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历史和经验证明,这是唯一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也是唯一适合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6.
3立足中国实际
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最根本的一条即必须立足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习近平指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搞民生建设,既要做到尽力而为,又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是指要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全力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量力而行,是指民生建设不能脱离“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不能提出过高的目标,只能根据具体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习近平还特别指出,如果脱离了这个实际,就可能重蹈拉美、欧洲等一些国家“高承诺、高福利、高债务”的覆辙,就可能失信于民,甚至导致财政危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民生建设,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搞有针对性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意味着,一方面,新时代民生建设的中心工作是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制约与影响问题。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从目的与价值取向来看,新时代民生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首先,民生建设为了人民。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民生建设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顺应人民期待,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更好地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和发展的权利、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民生需求。其次,民生建设依靠人民。民生建设属于一项立足人民的“造福”工程。整个工程,必须彻头彻尾地依靠人民。从个人层面讲,必须依靠人民自己的努力勤劳致富,实现共同富裕;从社会层面讲,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智慧、力量,携手创造支撑“美好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成果。最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形成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发展逻辑,那就是发展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所以发展成果应当“惠及全体人民”,由全体人民共享。
5坚持公平正义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民生建设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原则,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做到由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公平正义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决定的,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建设公正民生,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
建设公正民生,要求民生建设以促进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追求。一方面,多管齐下,依托制度建设保障公正民生建设。习近平指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96.另一方面,坚定不移,遵照公正原则推动公正民生建设。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民生建设必须遵循公正共享的原则,“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00.
6真抓实干、持之以恒
习近平指出,“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1.建设民生,既要真抓实干,让老百姓看到变化、看到成效,又要持之以恒,让老百姓看到决心、看到恒心。
首先,抓问题。抓问题是建设民生的一种重要技巧和方法。习近平要求,民生建设要有针对性,从问题着手、向问题发力。重点抓最需要关心的人群,抓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帮老百姓排忧解难,为老百姓雪中送炭。其次,实干。实干不仅是兴邦之要,亦是民生建设之要。习近平强调,民生建设不能走形式,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他还强调,民生领域的每件事都是大事,要一抓到底,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1.再次,持之以恒。习近平反复强调,民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抓持久”,持之以恒。在不同场合,他多次重申,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
(二)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目标
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围绕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民生这一问题,习近平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基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立了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目标。
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目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描述了党要带领人民过上的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所期待的“好日子”或者说美好生活——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61.
在歷史向度上,习近平根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程,分三步勾勒了新时代民生目标建设蓝图:第一步,“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0924(02).小康是一种比较殷实的生活。这里所讲的小康,首先是一种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即覆盖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其次是一种“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即“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为了建成这种小康,习近平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等发展举措。第二步,从2020年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第三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