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类型、特征及其建构

2020-10-12 02:43胡兵陈宗章
文化软实力 2020年3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思想政治教育

胡兵 陈宗章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空间转向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17BKS124)、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互联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16ZD00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生网络行为和心理特征及其引导研究”(Bb/2020/01/54)的阶段性成果。

[提要] 社会公共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作用的现实场域,思想政治教育人及其实践活动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性公共空间、精神性公共空间和虚拟性公共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一般性特征是公共性,本质性特征是政治性,功能性特征是教化性,生成性特征是建构性。建构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培育人们的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需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实践形式,加强其内容建设;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治理,以打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生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构路径

[作者简介]胡兵: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宗章: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时间和空间定义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8.,并且阐述了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等基本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在一定的时空场域中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时间与空间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当中,空间的意义愈发凸显,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而伴随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从公共性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存在和发展形态已经成为当下的学术热點。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内容、特点、建构路径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类型的

“三维”释义简单而言,空间可分为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社会空间由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两种空间形式构成,公共空间则指向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实践中所共同占据和使用的场域,公共性是其标志性特征。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即是一种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特殊社会公共空间。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场域与意义的结合体”张哲.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D].兰州大学,2015:49.,在实践中存在多种形态。从类型学上对其进行划分,可以从物质性、精神性和虚拟性三个维度进行理解。

首先,从物质性维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可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性公共空间。有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性公共空间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即在属性、功能、用途等方面专门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空间……一类是部分地负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公共空间,即在形态、结构、规模、用途等方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或导向的一般公共空间”展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及其本质属性[J].教学与研究,2016(08):60.。前者主要指向各种具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和功能的纪念性、展览性场馆、建筑、广场、塑像等,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各种革命性纪念场馆,等等。后者主要指向被赋予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公共性空间,这种意义和功能的生成主要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置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来实现的。比如在一般性的活动广场、公园等公共性活动空间设置具有教育意义的宣传栏、标语、图片以及雕塑等主题符号。人一旦进入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并激发主体的自我教育功能。一方面,个体处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中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公众不仅以自身的行为示范对他者产生影响,同时会对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的言行进行引导、规劝和纠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对进入空间的个体又具有“熏陶”作用。无论是专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还是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公共空间,都会作为外在的空间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空间参与者的认知、情感、意志乃至行动,从而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胡兵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类型、特征及其建构《文化软实力》2020年第3期其次,从精神性维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可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公共空间。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结构来看,“思想”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特定场域。在这个意义上,学界许多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在人的精神领域展开的政治实践活动。可见,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也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维度。学界对这一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更多地停留于对物质性空间的研究。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公共空间主要指向作为共同体的精神空间,它构成“现实的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表现为集体性记忆。在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这里的集体记忆主要表现为集体性的政治记忆,它指的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所共有的全部政治经验以及价值理念的总和。可以看出,集体性的政治记忆既指向特定历史场景中作为历史事实的“事件”,又指向“事件”自身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它们都会以“社会记忆”的形式保存在人们的头脑里,在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中依据一定的社会或政治目的不断被唤起、重构,并得以固化和刻写,进而发挥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共有的价值观念,即一定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多样化是对社会存在复杂性的直接反映。社会的良性运转需要面向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并通过价值共识的达成以发挥其积极的社会整合功能。这样的价值共识就会成为人们共有共享的价值观念,成为一定社会的主导性、主流性价值观念,从而为社会确立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准则和规范。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促进价值共识的达成,并积极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塑造人们的精神空间;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公共空间还会以即时性的情感共鸣等形式表现出来。情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性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心理价值偏向。即时性情感共鸣主要指公众面对同一事物或事件时产生的应激式、暂时性的感性认识。比如,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参加升国旗仪式等活动时,人们会触景生情并普遍性地迸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时就会产生即时性的精神共鸣。这种精神共鸣在特定的场景中也会形成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空间。精神性公共空间的内容是无形的,表现形式却是有形的,他们通常以书籍、语言文字、电影电视等方式展现出来。

最后,从虚拟性维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可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公共空间,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人类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走向了信息社会,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网络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从而型构出一种崭新的网络空间形态。具体而言,人正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创造和发展了网络技术,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拓展了人的实践场域,丰富了人的实践方式。人类正是通过发展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制造和开发各类网络终端和平台并利用它们展开虚拟化的交往实践活动,从而不断促进网络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网络空间就是建基于网络信息技術并通过人的交往实践而形成的新的社会性空间形态。基于网络技术自身以及现实的人的交往特点,网络空间呈现出虚拟性、自由开放性、跨时空性等基本特征。网络空间的形成和发展显然已经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空间环境和条件,网络不仅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介质体和有效的技术手段,而且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展开的全新的空间场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开始在网络空间中承担、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社区、论坛等网络次级空间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活动的多样化空间形式。面对流动的网络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捕捉信息所承载的意义,并力图在多元化的价值结构中发挥主流价值观的规范和引导作用。面对人的虚拟化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制度约束、价值引导等方式来影响人、规范人、改变人,不仅促进网络个体的健康发展,还在整体上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打造健康的网络空间生态。由此,无论是“人”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还是“物”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载体、制度、内容等),都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来,各种要素彼此互动,从而在整体上构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建构出的特定空间形态,也是社会公共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化的必然结果,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公共性、政治性、教化性和建构性四个方面。

1.公共性是思想政治公共空间的一般性特征。社会公共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形成的外部空间条件,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面向的公共性特征,具体体现为:(1)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开放而非封闭的,它面向所有社会成员,人人都可以自由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领域,共有和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尤其是网络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公共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条件。网络空间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得在网络空间中绝对的话语权威被解构,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在交流互动中达成价值共识,乃至形成一致的社会行动。(2)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中,各类主体能够平等地参与到交往活动之中,体现出交互性特征。交互是指不同主体间进行的沟通、交流、讨论、辩论等活动。公共空间中的交互主体具有多样性,凡是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或组织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彼此之间的交互方式也呈现多样性,既体现为空间形态的多层次性(物质性、精神性、虚拟性),也表现为话语的表达、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宣泄和行为的示范等多样化形式。这一交互过程充分体现了多元主体间的平等性关系,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之中,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更是解构了交互主体先在身份、地位等社会性表征,赋予各类主体更为平等的参与机会。(3)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内含一种公共精神,集中表现为积极地反映公众诉求,维护公共利益,关注公共事件。有学者认为:“公共性是共在世界中处理不同存在者之间关系时具有共识性的普遍法则与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生活对公共利益集体性诉求中呈现的品质或属性。”罗仲尤,邹德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属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7(09):13.在现实性上,每个现实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这种利益诉求在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中就会形成一定的利益关系结构。如何处理好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部分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随即成为一个现实命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其公共性特征要求把个体放置于整体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考察,在公共利益的实现过程中实现个体利益。由此,通过公共参与来维护公共利益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重要表征。

2.政治性是思想政治公共空间的本质性特征。列斐伏尔指出:“空间不是一个被意识形态或者政治扭曲了的科学的对象;它一直都是政治性的、战略性的。”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第二版)[M].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7.空间是政治化、社会化的场所,是受政治规制的一种“资本”和“战略资源”。空间的政治化最直观的感受在于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种空间资源的规划和使用,在区域行政管理上表现为对包括城市和乡村在内的不同空间形式的功能定位和有效管控。事实上,政治性不仅体现于物理性和社会性空间,还明显地体现于人的精神性空间。对于以传播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和政治集团的思想价值观念为核心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本质属性即体现为政治性。有学者就特别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体系以政治思想为主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体现为一种以政治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还依赖特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思想传播活动参见:孙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6(03):5657.。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空间相互交融、相互建构的场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当社会公共空间被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功能时,其政治性也随之产生。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政治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政治性特征会进一步赋予公共空间一定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无论是物质性公共空间、精神性公共空间还是虚拟性公共空间,都承担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使公共空间活动的参与者能够自觉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导,其过程的展开和目标的达成也势必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3.教化性是思想政治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政治性本质使得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教化作用。“教”在根本上体现了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根本要求,“化”则指受教育者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转变思想,又规范行为。实质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就是一个教化的过程,它不仅是自上而下式的“上施下效”过程,还是自下而上式的价值提升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意义和价值的共享以及基于理性秩序的自我选择,并最终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达成价值共识参见:陈宗章.先秦儒家教化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193.。显而易见,这种交往互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场域中展开的,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教化功能,能够更好地以“和风细雨”的“浸润式传播”达到教化的目的。应该说,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蕴含着重要的教化力量,作为一种渗透性要素,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利用公共空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助于提高教化的“空间感”和“仪式感”,从而使得教育对象能够更好地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事实上,教育者也正是通过空间化的表达方式,实现“显性的有形”与“隐性的无形”的有机结合,进而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传播给社会成员,达到积极的教化效果。所谓“显性的有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在形式或内容上的实在性,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而“隐性的无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价值旨归,体现其自身内涵的教育目标以及相应的观念、精神、价值等。在公共空间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公共空间中形成一个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人们一旦进入这一场域,就能够感受到它的价值导向和规范作用。总而言之,公共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形式,通过公共空间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形价值”具象化于大众面前,能够积极引发人们的自觉感悟和理性反思,进而内化成为人们改变自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4.建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生成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阶级或政治集团把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播给团体内部成员及其他社会成员,使之主动认同和接受其核心价值观念,并养成符合特定要求的行为方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陈宗章.“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的思想分析与问题应对[J].探索,2020(03):171.深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明确的建构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与人是相互构建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与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体而言,公共空间是社会存在物而不是自然存在物,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自在的公共空间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这种空间是一切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及其实践活动构建出来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一旦形成,就会发挥出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与价值;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教育主體发挥自身主体性向教育对象传递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正是在公共空间及其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中完成的。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内在地体现着“教育与被教育”的实践关系。公共空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场域,发挥着传播社会主流思想观念的作用,能够有效影响、引导和塑造现实的人的精神世界,对人们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建构性还集中体现为自身空间形态的动态发展性,即随着社会转型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任务、方法等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也会不断变化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物质性空间具体形式的变化,到精神性空间内容和层次上的跃升,再到虚拟网络空间的形成和发展,都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延展性和发展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建构路径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对于发挥公共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基本类型及其公共性、政治性、教化性和建构性特征的分析,我们以为,应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积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第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培育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之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说到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价值观教育,通过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实现其政治和社会目的。当前,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发展。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多元价值观念涌入了社会公共空间。可以说,“价值多元化”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如果不加以有效约束和积极引领,就可能陷入“价值多元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的窠臼,从而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冲击。为了发挥好社会公共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价值引领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核心要素是人,即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人,正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交互关系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空间。为此,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需要进一步培养人的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这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主体要件。作为理性在公共领域中的运用,公共理性主要反映公民通过公共对话和协商,把离散式的个体偏好进行聚合,继而转变成的一种正当性共识参见:韩璞庚,张颖聪.公共理性与民主刍议[J].学术界,2019(12):94.。公共精神则指向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关注社会整体发展和公共事务的价值倾向和选择,是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协商精神、掌握公民技能等思想觉悟和行为的总称。参与公共空间实践活动的人是否具有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为此,要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切实提高其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在现代社会公共事务中,公民在社区、街道乃至互联网论坛等公共空间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公共事务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重要的执行者、监督者的角色,进而将公共空间资源进行再分配。这不仅能够增强公民的社会参与感、归属感,提高其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还能够促使公众更好地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第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实践形式,加强内容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内部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统一体,无论是物质性空间、精神性空间还是虚拟性空间,都需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不断丰富其实践形式,加强其内容建设。

(1)物质性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与价值的重要载体。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物质性公共空间,包括各类纪念场馆、展览馆、主题广场等具体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大批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了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结合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尤其要深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以实现其空间性转化。这既能够不断充实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物质性公共空间的内容,又能够不断加强新的公共空间形式建设,并在实践方式上不断创新,通过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2)精神性空间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内在灵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性公共空间建设,一是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政治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形式不断唤起集体性政治记忆,并使之固化为人们共有的价值观念。比如,利用国家纪念日,借助纪念仪式来促发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使得人们通过参与纪念活动和相关仪式,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积极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精神积极鼓励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的核心是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符号的系统建构来型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性空间,是对物质性空间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打造社会主义精神共同体的关键点。

(3)虚拟性的网络公共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空间形态,具有快捷、公开和交互的特性。网络空间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形式和内容,拓展了人们交往互动的载体和渠道,广大网民可以借助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平台实时展开思想的交流与互动,并在交流互动中生成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这要求我们善于运用先进的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网络化平台,有效转变话语方式,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的内容建设。即在网络空间的多元价值结构中,发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作用,加强包括各类网络社区在内的次级空间建设,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空间的优势结合起来,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治理,打造良好的空间生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型,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思想问题”,包括“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会以各种方式附着乃至渗透于社会公共空间之中,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发育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社会公共空间的构成部分,直接受到社会整体空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治理,首先要“软硬兼施”“多管齐下”,运用好法律和道德手段,在整体上建构良好的社会公共空间生态。一是继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以明确公共空间的法律界限,厘清不同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阐明不同主体行为造成的法律后果,从而为公共空间治理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二是充分发挥道德在公共空间治理中的规范和引导作用。道德规范是公众在公共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但在不同的空间语境下也会体现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公众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加强道德自律,提升道德素养,增强在公共交往活动中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得自身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要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内部,从多个层面入手,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治理。治理不同于一般性的控制、管理,而是强调多元共治、制度化和高效率等。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一个开放性场域,其公共性特征要求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共同参与到自身的治理实践中来。只有在多元主体之间建立一种相互理解和承认的关系结构,才能展开积极协商,达成价值共识,并围绕一致的目标展开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形成高效的治理共同体。其次,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制度化建设,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間的治理及其实际运行纳入整体性的制度框架之中,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领导和管理结构,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建设程序、运作机制、管理要求等),实现其治理目标、过程、监督和评估的规范化运作。最后,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治理水平。技术是公共空间治理的关键,尤其是针对虚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比如,运用好检测技术以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准入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包括对公共事务参与主体的实名制检测、公共交互的合规性检测、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和纠正等;而监管技术的运用和创新,则可以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高效、智能监管。比如,针对公共空间的失范群体,可以按照风险等级对之进行划分,并对其失范行为进行积极干预、引导和有效管控等。总之,只有采用综合手段,才能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有效治理,从而打造良好的空间生态。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思想政治教育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