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革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2020-10-12 02:43赵春丽杨佩昀
文化软实力 2020年3期
关键词:青年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赵春丽 杨佩昀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发声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19VSZ035)的阶段性成果。

[提要] “颜色革命”是21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颠覆“非西方”国家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颜色革命”呈现一些新的特点,非西方国家中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卷入抗议活动;西方国家愈加重视在哲学社会科学等学术领域和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加注重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组织与动员政权颠覆等活动。我国是西方国家“颜色革命”的重要目标国,针对“颜色革命”的新特点,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话语权,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生态,全面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力推进民族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教育;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颜色革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学生

[作者简介]赵春丽: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政治与思想政治教育;杨佩昀: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冷战结束以后,“颜色革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实施政治文化与经济金融霸权的新手段,也是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自苏联解体以来,中国就成为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与“颜色革命”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国内外的“颜色革命”有很多共同特點,并与青年学生群体有密切关联,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好防范西方“颜色革命”渗透的持久战。

一“颜色革命”及其主要特点

所谓“颜色革命”是指21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颠覆“非西方”国家的主要方式,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通过意识形态战把执政当局抹黑,煽动民众街头抗议,最终实现政权更迭。这些抗议活动大多采用一种颜色或花朵作为标识,故称为“颜色革命”。“颜色革命”并非真正的“革命”,主要以颠覆现政权为目标,以建立亲西方政权为目的;“颜色革命”也并非真正的和平抗议,大多伴随一定的暴力活动。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均发生了政权更替,国家通常会爆发严重的政治危机,甚至陷入分裂对立,并导致经济严重衰退,还会引来外国势力干涉内政。而这些国家民众所期盼的“民主与繁荣”“和平与稳定”均没能实现。发生过两次“颜色革命”的乌克兰国民经济几近崩溃,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恶化,从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沦落为贫穷落后国家。2010年底由突尼斯动荡引发的“阿拉伯之春”,造成诸多阿拉伯国家政局长年动荡、民生凋敝,“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

第一,“颜色革命”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旗号,要求“选举”和政权更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民主输出,支持特定的机构、组织和个人在全球开展“促销民主”活动,一方面成立专门政府机构,向世界“推广民主”,通过新闻媒体、教育、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普世价值”的宣传和渗透;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各种基金会在国际上具体实施,扶植代理人、培养反政府人士。“颜色革命”的共同特点是所在国民众要求“选举革命”,企图通过来自底层的“选举”来进行社会政治转型,并期望通过建立“民主”政权,改善经济社会环境,改善抗议者的生活处境。诚然,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通常面临着贫富差距巨大、底层民众生活艰难、政治腐败等问题,然而,抗议者在西方长期的“民主输出”和“普世价值”渗透之下,寻求用“选举”的方式解决国内问题,显然是开错了“药方”,“邀请人们上街是多年来一项精心设计的策略的完美结果”。参见:DonnachaBeacháin and Abel Polese.What Happened to the Colour Revolut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2010(02):31.在西方势力支持下的大众抗议活动,推翻了所谓专制统治者,建立起亲西方政权,却并未给国家带来真正的民主化变革,亲西方政权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造成国内民众被西方金融和垄断资本盘剥,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经济形势再次恶化,并未改变底层民众的生活处境。

赵春丽等:“颜色革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文化软实力》2020年第3期第二,“颜色革命”以青年人为主体,诱骗大量青年学生参与。近年来,西方势力以资金、留学、长期居留权等各种利益为诱饵,诱惑青年学生参与抗议活动。青年学生阅历较浅,对社会的认识往往陷入过于理想主义的状态,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易被“自由、民主、人权”的“美妙说辞”所感染。处于风暴中的青年群体通常受过西方社会思潮和长期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响,对西方“自由、民主”充满单纯的向往、憧憬,以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最好的“药方”,能解决一切问题。俄罗斯学者塔夫罗夫斯基表示,自2017年以来,俄政治反对派所掀起的数次反政府示威集会中的青年抗议群体比例逐步上升,在抗议集会中愈加发挥“主力军”作用,这些青年人未经历过苏联解体的政治动乱,缺乏社会经验,其中少数青年甚至将脸上涂抹油彩上街抗议视为一种“前沿时尚”,由于对个别尚未成年的年轻人参加普通性质的违法活动一般从轻或免予法律处罚,这些青年人也由此被西方视作“可重复利用”的抗议群体。参见:塔夫罗夫斯基.中俄应携手抵御“颜色革命”

第三,“颜色革命”以社交媒体为主要策动渠道,以网络为主战场。互联网圈群、社交媒体是动员、组织抗议活动和进行舆论宣传的主要战场。“颜色革命”的前哨战是思想战、舆论战和心理战。一方面,西方努力培养和训练“键盘战士”,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培养“第五纵队”,这些网络战士的作用就在于长期对目标国家制造政治谣言、抹黑政府,刻意制造舆论事件,扩大和歪曲事实,攻击政治体制,进行长期的舆论和意识形态渗透;把目标国的一些青年变成他们的“媒体战士”,并进一步将其塑造为社会动乱的主力。法国埃里克·得奈塞的《阿拉伯革命背后隐藏的一面》一书揭露了美国对“阿拉伯之春”的干涉,他指出美国的介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网络空间,二是进行实地引导。网络层面主要是培训阿拉伯的网络高手,通常被人称为“网络阿拉伯联盟”。早在“阿拉伯之春”爆发前,美国从2002年起就开始筹划“阿拉伯革命”,仅在2005年至2010年间美国即通过非政府组织与基金会,培训了不少于1万名埃及网络高手。每年为此投资近2000万美元,2011年更是将用于此目的的款额增加了一倍。参见:姚立.美国是“阿拉伯之春”的背后推手:法国出版《阿拉伯革命背后隐藏的一面》一书予以揭露[N].光明日报,20130110(08).另一方面,在“颜色革命”爆发后,利用互联网进行策划、联络、组织动员和舆论宣传,企图赢得国内外的舆论支持。

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我国进行

“颜色革命”渗透的具体方式与表现“颜色革命”是在“和平演变”基础上新的策略方式,“和平演变”强调社会性质的改变,“颜色革命”强调执政权力的更迭。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两种方式都是要从根本上颠覆国家的政权性质,其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参见:李慎明.领导权与话语权:“颜色革命”与文化霸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76.,都依赖长期的全方位的思想、舆论和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渗透。

第一,综合利用新闻舆论、宗教等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一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新闻宣传,渗透“普世价值”,造成西方是“自由、民主、人权”乐土的假象,“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等从未放弃有针对性的宣传。二是抓住一切偶然的突发事件,攻击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甚至造谣、发布虚假消息,竭力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炒作、放大负面问题的影响,试图否定政府合法性。不承认中国是民主国家,攻击中国的人权进步事业。三是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我国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腐蚀人们的民族信仰和精神追求,让人们放弃对民族和国家的自信,从心理上、精神上放弃自己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未来,并产生对西方的依赖感和信赖感,相信西方国家是“救世主”。四是诋毁爱国主义,消解普通民众的爱国情怀与家国责任感。爱国民众的网络发言会遭受从网上到网下的围攻,把爱国人士污名化。在中国网络空间,“五毛党”“爱国贼”“小粉红”都是被污名化的爱国网民的代称。五是进行宗教渗透。境外一些宗教团体、组织机构和个人利用宗教乃至邪教进行反党、反华、反社会主义宣传,甚至企图插手我国宗教事务,在境内非法建立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非法发展教徒,积极在高校诱导青年学生加入,一些组织和机构还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宗教传播和渗透。

第二,腐蚀教育教材领域,诱使国家放松对青年学生的政治与价值观教育。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往往都长时间忽视或放松了国家认同与民族信仰教育,苏联解体前的一段时间里其青年价值观教育就存在严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被弱化,抽象的人性论动摇价值观教育的哲学基础,价值观教育目标和政策缺乏一贯性,未能认清教育的根本问题。参见:杨增岽.苏联解体前后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反思与历史启示[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1):4151.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材“西化”问题曾一度很严重,来自西方的教科书占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堂,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课堂“失踪”“失声”“失语”,国家民族信仰与认同教育在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被严重弱化。如在经济学领域,不少经济学教授盲目推崇西方自由市场制度,认为西方国家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经济,主张私有化,贬低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事实上,近期的中美贸易冲突和中国高科技公司的遭遇充分证明,西方的市场经济并不如教科书里所描述的那般“自由美好”,纯粹的市场经济并不存在。高校经济学教学中普遍使用了承载“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教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材并不受欢迎甚至遭受排斥,这导致不少大学生盲目相信西方自由市场经济,认为私有制、市场经济才能够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长期的西式经济学教育诱使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怀疑和动摇,进而质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过时的。在法学领域,包含着“宪政民主”“三权分立”等西方“普世价值”的教材在法学领域的使用也较为普遍,这也造成大学生对中西方法治和政治制度认知的偏差,一些大学生产生“西方是真正的法治国家和民主國家”的幻象,盲目崇拜西方的“司法独立”和“三权分立”制度,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和民主实践以及政治制度的自信不足,甚至肆意贬低中国的政治制度。而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肆虐的现实再次证明了西方法治和民主的虚伪面目,其制度架构不过是契合了资本运作的最高利益目标。再如香港长时间持续的骚乱暴露了香港治理中的诸多问题,而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发人深省。香港现行的“通识教育”,无论是在教材和教师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是教材。香港部分通识教育的教材由具有“反中”“港独”倾向的人士编写审定,其中不乏刻意抹黑内地发展成就的表述,对学生进行“香港不属于中国”的身份暗示,暗讽“中国大陆只生产商品”而不生产“自由民主”,灌输“忠郭(中国)是恶魔”等观念,教育领域的失守现象触目惊心。

第三,通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话语霸权,侵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意识形态根基。西方的意识形态分化手段除了惯常的通过新闻舆论、互联网传播制造谣言、抹黑政府、大搞“历史虚无主义”、诋毁爱国主义等之外,更为隐蔽的形式是通过学术话语的方式展开,尤其集中于高校领域,影响了一大批教师和青年学生。西方发动“颜色革命”的背后无不在进行着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长期“学术殖民”,西方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学术标准成为这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导,本国的学术自主性丧失,陷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编织的西方“自由、民主”美好的“神话”。就中国而言,长期以来西方学者普遍以“非民主”“威权主义”国家界定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掌握评判中国政治制度的学术话语权,否定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不愿意承认中国政治制度的独创性。哲学社会科学并不是纯粹的知识建构,本身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建构的一些理论和概念,如“自由、民主”制度、“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宪政”等,是在西方历史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但被一些学者奉为“圭臬”、视为真理,使之成为一种“普世”标准来任意裁剪和衡量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学理上挑战中国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合法性。一些教师、学者在将西方学术理论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从思想深处和价值观念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学生对自己国家制度、发展现状的认知和价值判断。这些理论也影响了一批学术精英、政府官员和普通大众。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性是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根基,也是意识形态阵地的最后防线,大众心理、社会舆论中政党与国家认同的丧失是意识形态防线失守的直接体现。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话语霸权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政治制度与道路认同构成深刻的学理挑战。

三“颜色革命”对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警示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注意防范“颜色革命”。从“颜色革命”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必须把防范“颜色革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打好“持久战”。习近平深刻地指出:“当前,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7.冷战结束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少党员干部认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没有那么重要了,低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一些高校领导、教师也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淡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没有停止,反而愈发激烈。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增强,西方主要国家日益加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华竞争态势,不断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施压,抹黑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治制度,挑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群众的关系,刻意炮制两者对立,妄图制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危机,以达到“乱华”之目的。2020年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以来,西方的意识形态攻击和渗透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可以说,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和“颜色革命”的企图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继续存在,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线,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一以贯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困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学术研究被忽视、轻视甚至被误解、曲解的现象还存在,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氛围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目标还比较远。教学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课程,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效果直接关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关系能否成功防范“颜色革命”对青年学生的渗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的机制、体制还不够到位,教学内容、教材等还不够鲜活,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待加强;课程评价、评奖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都存在着“无声”的歧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缺编,还缺少相应的话语权。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方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盲目“西化”、唯西方学术理论和学术标准是从的现象还十分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学术资源、人才队伍、学术评价等方面受到“无声”的排挤,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没能很好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向同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缺乏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有效支持,甚至存在“课程歧视链”“学科歧视链”等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但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高校与社会中仍然存在轻视与贬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筑牢针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教育防线,在教材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都要积极作为,必须在防范“颜色革命”中取得全胜。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与满足其成长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铲除诱发“颜色革命”的客观基础。发生“顏色革命”的国家往往都面临复杂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困局。其中,青年人往往是这种困局和代价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存在着对就业和人生发展的强烈渴望与需求,然而,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不公等问题浇灭了他们的人生希望。在绝望中挣扎的年轻人最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冲动,特别是在外部势力的挑唆下很容易被卷入政治运动之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照青年群体,要创设条件把满足青年人的成长需求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在满足青年学生的实际成长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实现对青年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虚”入“实”,“虚实结合”,把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的培养和青年学生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真心关心关爱青年学生的成长,为他们的学业进步和人生成长创造优良的条件和环境。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防范

“颜色革命”的主要路径 当前,高校作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战场,能否有效应对“颜色革命”中的思想争夺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话语权,全面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始终缺乏良好的学术生态支撑。要从意识形态根基上防范“颜色革命”就必须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敢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跳出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维定式和学科范式,超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理论建构,从思想深处打上“预防针”、提升抵御西方形形色色学术思潮的“免疫力”,避免在意识形态的根基上被西方裹挟和钳制,不掉入西方学术话语陷阱。深入认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语境中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的本质,尤其是走出西方关于“民主选举”的迷思,摒弃西方的“民主拜物教”,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话语体系,增强民主话语权。为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权,从根本上扭转西方学术话语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宰制。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高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态进行改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在具体实施层面,要改变“一刀切”的学术评价机制,特别是要重构由西方学术标准主导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高校自身要致力于建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学术生态环境,落实党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关精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话语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推向深入,扎实做研究,力戒浮夸的学术研究之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研究透彻;要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形式、方法与途径,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成就、中国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增强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大力推进民族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教育。爱国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塑造民族信仰与政治认同的关键所在。要创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在内容上,侧重对爱国主义的理论阐释,培养学生的政治理性,以理论的彻底性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在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增添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如:增加国家象征教育、国家仪式教育等;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作为核心内容,把新时代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讲清楚、讲透彻;要在中外比较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透彻、讲清楚,把制度优势带来的中国巨变讲清楚,增强制度自信和制度认同;要结合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以来的中国“抗疫”成就来讲授制度优势;在形式与方法上,要侧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厚植爱国情怀、激发奋斗情怀。要创新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创建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度、获得感,使之受到情感的激励;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改变单一的课堂传授与理论宣讲,探索创新以案喻理式、互动式、情景交融式、虚拟体验式、网络实践式教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第三,全方位推动对“颜色革命”的本质及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与揭露,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辨别力。“颜色革命”以“自由、民主”为旗帜,宣扬西方“普世价值”,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向青年学生揭示这种欺骗性,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矛盾观、历史观、群众观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批判错误思潮。一方面,要在理论层面揭露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理论缺陷,批判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困境,打破西方垄断自由民主制度标准的霸权,破除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美好的制度”的幻象。要教会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与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整合政治学、经济学等各学科力量,深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西方错误思潮,增强青年学生对“颜色革命”的理论质疑和批判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实践层面,以遭受“颜色革命”颠覆的国家为案例,使用大量生动的事实来揭露这些思潮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增强青年学生对“颜色革命”严重后果的清醒认知,激发情感抗拒,用事实说话,增强青年学生的现实鉴别力。总体来讲,要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教会青年学子从感性思维走向理性思维,从非黑即白的一元思维、直观思維走向客观辩证思维,能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要学会分析和辨别一些政治口号、街头政治运动的背景、成因、利益关系、幕后组织、国际关系斗争等,不参与或卷入“颜色革命”。学会识别承载“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类错误思潮以及网络信息,不参与网络圈群的非法政治动员,不传播相关信息。

第四,要拓宽和夯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是“颜色革命”组织、动员和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拓展网络阵地,夯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首先,要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平台建设。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平台较少,影响力不足,大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仅仅起到学院资讯和学院动态信息发布的作用,难以承担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任务。要推动建设集资讯、教学、研究和传播于一体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媒体平台建设。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拓宽网络平台,不仅要牢牢把握主流网络媒体阵地,还要积极开拓诸如微博、微信、抖音、AB站、知乎、豆瓣等年轻人的网络聚居地,要让青年群体感受到更多网络的正能量。要健全机制,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相关教师积极进行网络发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声音不能在讲台上失声,也不能在网络上失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相关教师要发挥理论方面的优势,在批判错误的社会思潮中起到更多积极作用。最后,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青年学生是网络主力军,要健全机制,鼓励青年学生进行网络发声,制作题材多样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反映当代大学生奋斗拼搏精神的各类网络文化作品,开展各类网络文化作品竞赛、评比等活动,涵养网络正能量,壮大主流舆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 张国祚.“颜色革命”今昔杂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5(10).

[5] 郑科扬.关于文化霸权主义和颜色革命及对策思考[J].文化软实力,2016(02).

[6] 李慎明.领导权与话语权:“颜色革命”与文化霸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76.

[7] 姚立.美国是“阿拉伯之春”的背后推手:法国出版《阿拉伯革命背后隐藏的一面》一书予以揭露[N].光明日报,20130110(08).

[8] 杨增岽.苏联解体前后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反思与历史启示[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1):4151.

[9] 塔夫罗夫斯基.中俄应携手抵御“颜色革命”[EB/OL].(20190829)[20200325].http://news.cyol.com/app/201908/29/content_18134862.htm.

[10] Donnacha ó Beacháin and Abel Polese.What Happened to the Colour Revolut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2010(02).

猜你喜欢
青年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实现“中国梦”必须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